第一百一十四章 水利專家—李冰
李冰,生卒年不詳,戰國時拐的水利家,對天文地理也有研究。秦惠文王九年(前316年),秦國吞並蜀國。秦為了將蜀地建成其t要基地,決定徹底治理峨江水患。於是,派精通治水的李冰任蜀守。
公元前272年,30歲的奏國人李x,奉奏招王之命,一路艱險來到蜀郡擔任郡守。按照秦國的耕戰文化和司馬錯的軍事思理,這位育年邵守要把自己的蜀地建成秦國統一天下的戰略基地。而當時秦楚兩國也已形成了紅盆母張的對立局麵,所以,把眠江改道,引水經過成都,使其真正成為一條戰爭補給線的計劃對實施,最終曆史性地落在了這位新任郡守身上。上任後的李冰沿眠江而上,直抵峨江派頭,行怪七百多裏,開始了水情勘察工作。怎樣才能讓氓江水持續而又穩定地經過成都,使航道腸通二月對又要在洪水季節控製水,不危害平原上的城市,修建一個引水和控水的工程,成為李冰思考的重點。經過了長達3年的時間,在公元前270年,一個精妙的治水方案終於出爐。方案中提出,在蜀都首府成都建立航道,必須先在眠江河道上建起一個既能引水又能防洪的水利工程。這個工程是這條戰爭補給線能否形成的關鍵。
這一年李冰率數萬民工。在岷江河岸開始動工。工人們用竹片編成籠,籠內塞滿卵石,然後通過渡船運輸到江心。用整整四年時間,在眠江江心建起了酷似大魚之嘴的分水堤。當江水流至魚嘴時,自然分成了內外兩江。其自內江為引水河,也就是峨江改道通往成都的工程。在這時,李冰遇到了一個棘手的問題。岷江東在全落於成都平原西北的尖山前,戛然而止。這座大山成為內江流向成都平原的天然屏障,瓦尖山又是江水流人平原的必經之路。怎麼樣才能把水引人成都平原呢?
李冰決定開山辟水。他要鑿開尖山,讓江水流人平原。這個決定就意味著要將一座大山從中截斷。但是,當時的中國處於戰國時期。那時還沒有發明火藥,也沒有更多的先進工具。要把大山劈開,就隻能依靠簡陋的石錘曠日持久地鑿打。如果隻用這種方法,鑿開尖山至少需要30年的時間,而秦國的統一大業卻迫在眉睫,他想出了一個奇妙的方法。決定對岩石
使用火燒水澆的方式:民工們先在尖山虎頭岩岩麵上架起大量木柴點火憔燒,一直燒到岩石發紅,再用冰涼的江水,一皿皿泉有皿盈珍石直。經過熱脹冷縮,岩石崩裂疏鬆之後,民工們才腰係吊繩,登上虎頭岩,揮錘鑿打。這一來,便大大加快了工程的進度。
經過八年的開鑿,尖山終於敞開胸懷。虎頭岩的山體,分出了一條寬20米的水路。工程的關鍵部分—航道入水口的建成,⑩岷江水進入了平原。後人為了紀念李冰的奇思妙想,把這個人水口稱為寶瓶口。從此,涓涓清流,從寶瓶口奔湧而出,永久性地灌溉著成都平原。李冰當時把都江堰工程的修建選擇在岷江河流彎道處,依據彎道的水流規律,把江水引人都江堰工程的主體。都江堰工程又分為三大部分對水進行處理:魚嘴分水堤、寶瓶口和魚嘴分水堤尾部的飛沙堰。
麵對滾滾而下的江水,首先由魚嘴分水堤把江水分為內外兩江,平時六成江水分人內江,以保證成都平原的航運灌溉,夏季洪水到來時則利用彎道動力學的自然規律,將六成以上的江水,泄人外江主流,而後彙人長江,以免成都平原遭受洪澇之災。同時內江最終人口寶瓶口如同約束狂野江水的瓶頸,控製著多餘的江水無法進人成都平原,轉而從飛沙堰滋人外江,做到二次分洪。不僅如此,今天全世界水利工程都為之困擾的泥沙排放問題,已在都江堰工程中得到了最為精妙的處理。在魚嘴分流的地方,內江處於凹地,外江處於凸地,根據彎道的水流規律,表層水流流向凹地,底層水流流向凸地。因此,隨洪水而下的沙石大部分隨底層水流流向外江。分沙之後,仍然有部分泥沙流向內江。這時,河道又利用江水直衝水底崖壁而產生的旋流衝力,再度將泥沙從河道側麵的飛沙堰排走。洪水越大,沙石的排除率越高,最高竟可達到98%。都江堰工程這巧奪天工的三大部分,首尾呼應、互相配合,成功地做到了防洪排沙,它所蘊含的精湛水利原理,使都江堰工程成為世界水利史上的典範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