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三章 妙手生春——扁鵲(1 / 1)

第一百一十三章  妙手生春——扁鵲

扁鵲(前407年一前310年),姓秦,名越人,尊稱扁鵲,戰國時期齊國渤海郡莫州(今河北任丘)人。青年時曾替貴族管理客館,結拜了名醫長桑君,得其真傳,開始行醫生涯。他天資聰穎,善於汲取前代、民間經驗,逐步掌握了多種治療方法,後來醫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隨之巡診列國。

扁鵲是中國傳統醫學的鼻祖,對中醫藥學的發展有著特殊的貢獻。扁鵲年輕時虛心好學,刻苦鑽研醫術。他把積累的醫療經驗,用於平民百姓,周遊列國,到各地行醫,為民解除痛苦。由於扁鵲醫道高明,為百姓治好了許多疾病,趙國勞動人民送他“扁鵲”稱號。扁鵲,傳說是黃帝時代的名醫。

扁鵲看病行醫有“六不治”原則:一是依仗權勢,驕橫跋扈的人不治;二是貪圖錢財,不顧性命的人不治;三是暴飲暴食,飲食無常的人不治;四是病深不早求醫的不治;五是身體虛弱不能服藥的不治;六是相信巫術不相信醫道的不治。扁鵲在總結前人醫療經驗的基礎上創造總結出望(看氣色)、聞(聽聲音)、問(問病情)、切(按脈搏)的診斷疾病的方法。在這四診法中,扁鵲尤擅長望診和切診。當時,扁鵲的切脈技術高超,名揚天下。

扁鵲學醫於長桑君,有著豐富的醫療實踐經驗,反對巫術治病,並總結前人經驗,創立了望、聞、問、切四種診法。他遍遊各地行醫,擅長各科,在趙國為“帶下醫”(婦科),至周國為“耳目痹醫”(五官科),人秦國則為“小兒醫”(兒科),醫名甚著。

扁鵲雲遊各國,為君侯看病,也為百姓除疾,名揚天下。他的技術十分全麵,無所不通。在邯鄲聽說當地尊重婦女,便做了帶下醫(婦科醫生)。在洛陽,因為那裏很尊重老人,他就做了專治老年病的醫生。秦國人最愛兒童,他又在那裏做了兒科大夫,不論在哪裏,都是聲名大振。

一天,晉國的大夫趙簡子病了。因專心國事,五日五夜不省人事,大家十分害怕,扁鵲看了以後說,他血脈正常,沒什麼可怕的,不超過三天一定會醒。後來過了兩天半,他果然蘇醒了。

有一次,扁鵲路過歌國,見到那裏的百姓都在進行祈福消災的儀式,就問是誰病了,宮中術士說,太子死了已有半日了。扁鵲問明了詳細情況,認為太子患的隻是一種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的“屍厥”症,鼻息微弱,像死去一樣,便親去察看診治。他讓弟子磨研針石,刺百會穴,又做了藥力能人體五分的熨藥,用八減方的藥混合使用之後,太子竟然坐了起來,和常人無異。繼續調補陰陽,幾天以後,太子完全恢複了健康。從此,天下人傳言扁鵲能“起死回生”,但扁鵲卻否認說,他並不能救活死人,隻不過能把應當活的人的病治愈罷了。

還有一次,扁鵲來到了蔡國,植公知道他聲望很大,便宴請扁鵲,他見到植公以後說:“君王有病,就在肌膚之間,不治會加重的。”桓公不相信,還很不高興。十天後,扁鴿再去見他,說道:“大王的病已到了血脈,不治會加深的。”桓公仍不信,而且更加不悅了。又過了十天,扁鵲又見到公桓時說,“病已到腸胃,不治會更重。”恒公十分生氣,他並不喜歡別人說他有病。十天又過去了,這次,扁鵲一見到桓公,就趕快避開了,公桓十分納悶,就派人去問,扁鵲說:“病在肌膚之間時,可用熨藥治愈;在血脈,可用針刺、貶石的方法達到治療效果;在腸胃裏時,借助酒的力量也能達到;可病到了骨位,就無法治療了,現在大王的病已在骨髓,我無能為力了。”果然.十天後,植侯身患重病,忙派人去找扁鵲,麵他已經走了。不久,桓公就這樣死了。

後來,秦武王有病,召請名聞天下的扁鵲來治。一天,太醫令李醛和一班文武大臣趕忙出來勸阻,說什麼大王的病處於耳朵之前,眼睛之下,扁鵲未必能除。萬一出了差錯,將使耳不聰,目不明。扁鵲聽了氣得把治病用的眨石一摔.對秦武王說:“大王同我商量好了除病,卻又允許一班蠢人從中搗亂;假使你也這樣來治理國政,那你一定就會亡國!”秦武王聽了隻好讓扁鵲治病。

結果太醫令李酸治不好的病,到了扁鴿手裏,卻化險為夷。在這場技術高低的較量上,扁鵲徹底戰勝了李醛。李醛自知‘不如扁鴿.,就產生忌護之心,指使人暗下毒手,殺害了扁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