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五章 理財高手——白圭
白圭(前370年一前300年),名丹,戰國時人,曾在魏國做官,後來到齊國、秦國。《漢書》中說他是經營貿易發展生產的理論鼻祖,即“天下言治生者祖”。他也是一位著名的經濟謀略家和理財家。
早年白圭讀書,見範搖、計然幫助越王勾踐富國強兵,其中有“夏則資皮,冬則資幹;早則資船,水則資車;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財幣欲其行如流水”等語,就有很多感慨。他又聯想到範多後來棄官經商,隱姓改名為朱公,在陶地(今山東定陶)治產積居,同好幾個諸侯的都城交通,貨物流通便利,最終成了巨富,人們一談起富翁,就會以“陶朱公”作比喻。陶朱公之所以成為巨富,也無非是實踐了上述那些策略而已。白圭還讀到過孔子的弟子子貢成為巨富的事,他利用出使其他國家的機會,發現了各國間的商品差價,於是進行販賣,無非就是賤買貴賣使他成為富翁的。
白圭就決定暫時輟學,利用家中所剩無幾的錢財去經商。開始時就靠手提肩扛地進行小規模的販賣,成功後,白圭用掙得的錢購置了車輛,買賣的規模比原先大了。繼而他購置了更多的車輛,並雇傭了勞力,組織成車隊,進行更大規模的販賣。有知識有智慧的白圭不僅賺取地區性差價,而且注意賺取季節性差價。白圭成了戰國時代首屈一指的巨富。白圭總結出這樣的規律:當莊稼成熟的時節,就買進糧食,而出售絲、布匹、生漆等商品;當蠶繭結成時,他就收購新絲,出售糧食。白圭始終在觀察時節的變化,他最有名的一句話是:“人棄我取,人取我予。”在賤買貴賣中不斷地積累。
白圭和範茲都曾提出了農業經濟循環說,即農業的豐收和天時有關,認為十二年為一個周期。開始的第一年是大豐收年,此後兩年是衰退期,第四年幹早,再兩年是小豐收,第七年又是大豐收年,此後兩年又衰退,到第十年則又幹早,隨之又是兩年的小豐收,到下一年重新開始一個周期。白圭在農業經濟循環說的基礎上,提出經商貿易致富的一套原則和方法,即所謂“治生之術”。他的基本原則是“樂觀時變”,主張依據對年歲豐歉的預測,實行“人棄我取,人取我與”。他認為:趁年歲豐收、穀價下跌之時,收進穀物,出售絲、漆等物;年歲歉收時,趁穀價上漲出售穀物,而收進帛、絮等物,可從賤買和貴賣兩方麵得利。白圭在當時的社會中不僅懂得低買高賣的基本經濟規律,而且提出了“人棄我取,人取我與”的既簡單又高明的理論,這對秦漢以後日各代的設市貿易、運輸方式都產生了極大影響。白圭致富後,廣泛讀書。他於兵家、法家、陰陽家,乃至神巫占卜之書無所不讀。豐富的知識促使他進一步升華他的經商理論。他用天文知識和占星術來預測年稱的好壞,比如:月亮在卯的位置,今年大豐收。明年的收成會減少:月亮在午的位置,本年就會遭到旱災,明年卻是個大豐收年。能預測來年的農業成就,當然就能決定來年的經商項目。因此白圭的決策很少失誤。白圭認為經商者應談過節儉生活,要禁戒嗜好,要同自己的雇傭者同苦樂,這樣才能積累財富,擴大規模,形成規模。他強調在看準時機後,當當機立斷,“趨時若猛獸摯鳥之發”。白圭還強調,善於經商的人要有豐富的學識,要有“智、用、仁、強”等素質,要像“伊尹、呂尚之謀,孫吳用兵,商鞅行法”那樣。精於運籌、指揮和製斷,如果“智不足與權變,勇不足以決斷,仁不能以取予,強不能有所守”‘是掌握不了“治生之術”的 白圭為國理財,長從大處著眼,通關全局,在經營上從不嫌棄小惠小利,也從不靠詭計進行欺詐。他將貨物連通與發展生產聯係起來,既能使經營生財,又使生產有利其發展,他認為隻有以足補缺,以豐收補欠收,使全國各地物資互祖支援才能在輔民安民的同時為國家理財致富。具體做法是:如果一個地方糧食豐產,就去購進他們的糧食,然後用絲、漆等類必需品去和他們交換。這樣就使全國的貨物得到流通,既利於人民生活,又能從中賺取利潤,可謂一舉兩得,利國又利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