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急症患兒的護理 第三節急性呼吸衰竭(2 / 2)

(四)急救要點

合理給氧,改善呼吸功能,維持重要器官功能,維持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預防感染。

【護理診斷/合作性問題】

1.氣體交換受損與肺換氣功能障礙有關。

2.清理呼吸道無效與呼吸道分泌物黏稠、咳痰無力、呼吸功能受損有關。

3.恐懼與病情危重有關。

【急救護理】

1.保持呼吸道通暢

①指導家長幫助患兒正確咳嗽、咳痰;根據病情定時給患兒翻身,並輕拍背部,使分泌物易於排出。②按醫囑給予超聲霧化吸入,稀化痰液以利排出。③必要時應用吸痰器吸痰,吸痰前要充分給氧,應注意吸痰不可過頻、時間不宜過長,動作要輕柔,吸痰後要進行肺部聽診,以觀察吸痰效果。④按醫囑使用藥物如氨茶堿、地塞米鬆等解除支氣管痙攣。

2.合理用氧

①酌情選擇吸氧方式,如鼻導管、麵罩或頭罩法等,若需要長期吸氧者最好選用麵罩法或頭罩法,效果不佳時可考慮持續正壓吸氧。②氧流量及氧濃度:一般鼻導管法為每分鍾0.5~1L,氧濃度不超過40%;新生兒或鼻腔分泌物多者,可用麵罩、頭罩或氧帳,頭罩給氧者氧流量為每分鍾2~4L,氧濃度為50%~60%;嚴重缺氧緊急搶救時,可用60%~100%的純氧,但持續時間以不超過4~6小時為宜,以防引起氧中毒,造成肺泡及視網膜損傷。③氧療期間定期進行血氣分析進行監護,一般要求氧分壓維持在65~85mmHg(8.67~11.33kPa)為宜。

3.按醫囑使用呼吸

中樞興奮藥物可酌情使用尼可刹米、洛貝林等藥物,用藥後應密切觀察患兒有無煩躁不安、局部肌肉抽搐等表現。

4.嚴密觀察病情

注意觀察患兒呼吸的頻率、節律、幅度、雙肺呼吸音、心率、心律、血壓及血氣分析;注意患兒皮膚及口唇顏色、末梢循環、肢體溫度變化;準確記錄出入液量。或利用心肺監護儀、血氣分析儀、經脈搏氧分壓或血氧飽和度監測儀等監測呼吸及循環功能,發現異常及時報告醫生。

5.休息:①將患兒送入重症監護室;②體位取半臥位或坐位,以利於膈肌活動;③患兒衣服應寬鬆,被褥要鬆軟、輕、暖,以減輕對呼吸運動的限製。

6.應用輔助呼吸,維持有效通氣。

①人工呼吸:對呼吸即將停止或已經停止,而且不具備搶救條件時,應立即進行人工呼吸。

②協助氣管插管或切開並做好插管護理:當吸氧的濃度達60%而動脈血氧分壓仍達不到60mmHg時,應及時建立人工氣道,進行機械通氣。

7.健康教育

向患兒家長解釋對患兒采取避免刺激、取頭肩抬高側臥位等措施的目的,行腰穿後囑咐家長讓患兒去枕平臥6小時,以防發生頭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