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結核病患兒的護理 第四節結核性腦膜炎
結核性腦膜炎簡稱結腦,是結核杆菌侵犯腦膜所引起的炎症,常為血行播散所致的全身性粟粒性結核病的一部分,是小兒結核病中最嚴重的類型,為小兒結核病死亡的主要原因。結核多見於3歲以內的嬰幼兒,常在結核原發感染後1年以內發生,尤其3~6個月最易發生結腦。四季均可發生,但冬春季為多。
由於小兒神經係統發育不成熟,血-腦脊液屏障功能不完善,免疫功能低下,入侵的結核杆菌易通過血行播散而引起結核性腦膜炎。少數由靠近腦表麵的結核瘤或微小結核結節直接蔓延而來。極少數亦可經脊柱、中耳或乳突結核病灶侵犯腦膜所致。
【護理評估】
(一)健康史
詢問預防接種史、結核病接觸史、近期急性傳染病史。患兒曾經是否患過結核病,是否進行過治療。有無早期性格改變及嘔吐等。
(二)身體狀況
典型結核起病較緩慢,臨床上大致可分為3期:
1.早期(前驅期)
約1~2周,主要表現為性格改變,精神呆滯,對周圍事物不感興趣,易疲倦或煩躁不安、低熱、厭食、盜汗、消瘦、便秘及不明原因的嘔吐,年長兒可訴輕微頭痛。
2.中期(腦膜刺激期)
約1~2周,由於顱內壓逐步增高,患兒出現持續性頭痛、嘔吐頻繁、常呈噴射狀,可有感覺過敏,逐漸出現嗜睡、意識障礙。典型腦膜刺激征多見於年長兒,表現為頸項強直、凱爾尼格征、布魯津斯基征陽性。嬰兒主要表現為前囟飽滿或膨隆,骨縫裂開。此期常出現顱神經障礙,最常見為麵神經癱瘓,其次為動眼神經和展神經。部分患兒出現腦炎體征。
3.晚期(昏迷期)
約1~3周。上述症狀逐漸加重,由意識模糊、半昏迷進入昏迷,陣攣性或強直性驚厥頻繁發作。患兒極度消瘦,呈舟狀腹。常出現水、電解質紊亂。最終可因顱內壓急驟增高引起腦疝導致呼吸及循環中樞麻痹而死亡。
(三)心理、社會狀況
家長因缺乏結核性腦膜炎的相關知識、擔心疾病對孩子生命的影響、誤工及家庭負擔等等,會產生焦慮、恐懼、自責、缺乏信心等心理反應;社會公眾因缺乏對此病有關知識的了解,可有不同程度的恐懼心理,對待患兒及其家長表現為憐憫或躲避,給患兒及家長造成較大的心理壓力。
(四)輔助檢查
1.腦脊液檢查
壓力增高,外觀透明或呈毛玻璃樣,靜置12~24h後,可有蜘蛛網狀薄膜形成,取之塗片檢查,可查到結核菌。白細胞增高,總數50~500×106/L,分類以淋巴細胞為主,糖和氯化物含量同時降低(為結腦典型改變),蛋白定量增加。
2.胸部X線檢查
80%~90%可見結核病改變。
3.其他
可作眼底鏡檢查,見脈絡膜粟粒狀結核結節對確診結腦有意義。頭顱CT檢查可顯示結核病灶的變化,對估計預後、指導治療有意義。
(五)治療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