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結核病患兒的護理 第四節結核性腦膜炎(2 / 2)

主要抓住兩個重點環節,一是抗結核治療,二是降低顱內高壓。

1.抗結核治療

聯合應用易透過血腦屏障的抗結核殺菌藥物,分階段治療。

(1)強化治療階段:聯合使用INH、RFP、PZA及SM,療程3~4個月。

(2)鞏固治療階段:繼續用INH,RFP或EMB。RFP或EMB9~12個月。抗結核藥物總療程不少於12個月,或待腦脊液恢複正常後繼續治療6個月。早期患者可采用9個月短程治療方案(3HRZS/6HR)有效。

2.降低顱高壓。

(1)脫水劑:常用20%甘露醇,一般劑量每次0.5~1.0g/kg,於30分鍾內快速靜脈注入。4~6小時一次,腦疝時可加大劑量至每次2g/kg。2~3日後逐漸減量,7~10日停用。其作用機製為使腦脊液滲入靜脈而降低顱內壓。

(2)利尿劑:一般於停用甘露醇前1~2天加用乙酰唑胺,每日20~40mg/kg(<0.75g/d),分2~3次口服。該藥係碳酸酐酶抑製劑,可減少腦脊液的產生而降低顱內壓。

3.糖皮質激素

能抑製炎症滲出從而降低顱內壓,可減輕中毒症狀及腦膜刺激症狀,有利於腦脊液循環,並可減少粘連,從而減輕或防止腦積水的發生。一般使用潑尼鬆,每日1~2mg/kg(<45mg/d),1個月後逐漸減量,療程8~12周。

【護理診斷及合作性問題】

1.潛在並發症腦疝。

2.營養失調低於機體需要量與攝入不足及消耗增多有關。

3.有皮膚完整性受損的危險與長期臥床、排泄物刺激有關。

【護理措施】

1.幫助控製顱內壓。

(1)觀察體溫、脈搏、呼吸、血壓、神誌、驚厥、雙瞳大小及對光反應情況等,早期發現顱內高壓或腦疝,便於及時采取搶救措施。

(2)患兒應絕對臥床休息,保持室內安靜,護理操作盡量集中進行,減少對患兒的刺激。

(3)遵醫囑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脫水劑、利尿劑和呼吸興奮劑。配合醫師為患兒做腰椎穿刺,顱壓高時腰椎穿刺應在應用脫水劑半小時後進行,腰穿後去枕平臥4~6h,以防腦疝發生。

(4)對急性腦積水或慢性腦積水急性發作者,用藥物降顱壓無效,護士應隨時做好側腦室穿刺術前的準備工作。

2.飲食護理

為患兒提供足夠熱量、蛋白質及維生素食物,以增強機體抗病能力。進食宜少量多餐,耐心喂養。對昏迷不能吞咽者,可鼻飼和由靜脈補液,維持水、電解質平衡。

3.皮膚、黏膜的護理

保持床單幹燥整潔。大小便後及時更換尿布,清洗臀部。嘔吐後及時清除頸部、耳部殘留的物質。昏迷及癱瘓患兒,每2h翻身、拍背1次。對眼瞼不能閉合者,可塗眼膏並用紗布覆蓋,保護角膜。每日清潔口腔2~3次,以免因嘔吐致口腔不潔細菌繁殖或並發吸入性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