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結核病患兒的護理 第三節急性粟粒性肺結核(1 / 1)

第十六章結核病患兒的護理 第三節急性粟粒性肺結核

急性粟粒性肺結核或稱急性血行播散性肺結核,是結核杆菌經血行播散而引起的肺結核,常是原發綜合征發展的後果,主要見於小兒時期,尤其是嬰幼兒。年齡幼小,患麻疹、百日咳或營養不良時,機體免疫力低下,特別是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易誘發本病。多在原發感染後3~6個月以內發生。嬰幼兒和兒童常並發結核性腦膜炎。

由於嬰幼兒免疫功能低下,機體處於高度敏感狀態,感染結核後,易形成結核杆菌血症。當原發病灶或淋巴結幹酪樣壞死發生潰破時,則大量細菌由此侵入血液而引起急性全身粟粒性結核病,可累及肺、腦膜、腦、肝、脾、腎、心、腎上腺、腸、腹膜、腸係膜淋巴結等。播散到上述髒器中的結核菌,在間質組織中形成細小結節。鏡檢示結核結節由類上皮細胞、淋巴細胞和朗格罕細胞加上中心幹酪壞死性病灶組成。

【護理評估】

(一)健康史

詢問患兒有無與開放性肺結核患者的密切接觸史,是否接種過卡介苗,有無原發性肺結核病史,是否接受過正規治療,既往健康狀況如何,近期是否患過其他急性傳染病,如麻疹、百日咳。

(二)臨床表現

起病多急驟,嬰幼兒多突然高熱(39~40℃),呈稽留熱或弛張熱,部分病例體溫可不太高,呈規則或不規則發熱,常持續數周或數月,多伴有寒戰,盜汗,食欲不振、咳嗽、麵色蒼白、氣促和發紺等。肺部可聽到細濕囉音而被誤診為肺炎。約50%以上的病兒在起病時就出現腦膜炎征象。部分患兒伴有肝、脾、淺表淋巴結大等,臨床上易與傷寒、敗血症等混淆,少數嬰幼兒主要表現為一般中毒症狀如發熱、食欲不振、消瘦和倦意等而被誤診為營養不良。6個月以下嬰兒粟粒性結核的特點為發病急,症狀重而不典型,累及器官多,特別是伴發結核性腦膜炎者居多,病程進展快,病死率高。

(三)心理、社會狀況

患兒多為嬰幼兒,缺乏對疾病的認識;年長兒會因病程長、治療時間長、同學或小朋友的疏遠疾擔心學習收到影響而表現出抑鬱、焦慮、煩躁等心理反應。家長認為由於自己對孩子照顧不周、缺乏結核病的預防知識而使孩子患病,感到內疚、自責,又因病情較重,擔心預後而表現出焦慮不安。

(四)輔助檢查

1.X線檢查

起病後2~3周後胸部攝片方可發現大小一致、分布均勻的粟粒狀陰影,密布於兩側肺野。

2.其他結核菌

素試驗可呈假陰性;痰或胃液中可查到結核杆菌。

(五)治療要點

1.抗結核藥物

目前主張將化療的全療程分為兩個階段進行;即強化治療階段及維持治療階段,此方案可提高療效。常采用強有力的四聯殺菌藥物如INH、RFP、PGA及SM。

2.糖皮質激素

有嚴重中毒症狀及呼吸困難者,在應用有效抗結核藥物的同時,可用潑尼鬆每日1~2mg/kg,療程1~2個月。

【護理診斷及合作性問題】

1.體溫過高與結核杆菌感染有關。

2.氣體交換受損與肺部廣泛結核病灶影響氣體交換有關。

【護理措施】

1.維持正常體溫

協助患兒攝入充足的營養及水分,監測、觀察體溫變化,體溫過高時給予物理降溫,必要時遵醫囑給予藥物降溫,保證攝入充足的營養及水分。

2.改善呼吸功能

保持室內空氣新鮮、流通,溫度在18~22℃,濕度50%~60%。保持室內環境安靜,一切護理操作應集中進行,以減少患兒氧的消耗。維持氣道通暢,定時幫助翻身變換體位,叩擊背部,及時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凡有低氧血症,呼吸困難、喘憋、口唇發紺等情況應立即給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