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怎樣與親戚辦事 二、與親戚辦事也要“投桃報李”
在傳統的親戚交往中,往往存在著一種誤區,那就是:親戚關係是一種血緣、親情關係,彼此都是一家人,七大姑給人大姨幫忙辦事都是份內之事,都是應該之事,沒必要像其他關係那樣客套、講禮。其實,有這種想法就是大錯而特錯了。血緣的關係雖說是“割斷了骨頭連著筋”,但親情的維護與保持就在於彼此之間的相互幫助與知恩圖報上。
現實生活中,我們都有過這樣的體驗,做為親戚之間的甲方若是一味地照顧、幫助乙方,而乙方則回報以不冷不熱、不謝不頌的公事公辦的態度,時間長了,甲方必定會生氣,認為乙方是不懂人情、不值關照的冷血動物。若乙方依然故我,認為甲方幫助他是應該應分的,那甲方必然會終止與乙方交往。相反,若乙方知恩懂情,雖然沒有什麼物質好處回報,但經常以自己的勞動力幫甲家做點家務活、跑跑腿等作為感謝,甲方也會得到心理平衡,也是願意與乙方繼續交往下去的。
事實上,不論是一般關係還是親朋好友,甚至是父母,都願意聽到一句別人對他們的感謝話,雖然他們的付出有多有寡,但受惠人一句滾燙貼切的話無疑對他們是一種心理的補償。
對熱情相助的人,在物質上給以回報,也是一種不失禮節的方式。物質回報雖然不是親戚間交往的主要方式,但它畢竟存在於現實生活之中。我們提倡淡化物質交往,不是要取消物質交往,而是要讓這種交往多一份真情,少一份銅臭。
有時適量的物質回報是培養良好的人際關係的特殊需要。比如某人曾多次無私地幫助過你,某一天當他生病住院的時候,你拎上禮物去探望,無疑對他是一種莫大的慰藉。總之,物質回報要遵循適度的原則,適量地“往重於來”。
當語言回報不足以表達心意,物質回報又不合時宜時,行動回報不失為一種得體的回報方式。某單位幹部小王幼時父親不幸去世,是城裏的叔叔供他上高中、念大學的。近來叔叔體弱多病,小王經常利用空閑時間幫叔叔幹家務。還時常利用下鄉機會尋醫找藥。做叔叔的聽在耳裏,看在眼裏,喜在心裏。
行動回報不像語言回報和物質回報那樣悅耳、顯眼,但它是無價的。於細微處見真情,好的行動無須用語言證明。當一個具有真才實學的青年求職時曆經挫折終被一位賢明的“老板”錄用之後,最好的報答不是好言好語,也不是厚禮,而是實幹。
一滴汗水能讓一筐好話失色,一絲奉獻能使一片真情增輝。
希臘一位哲人曾說:“感謝是最後會帶來利益的德行。”善於求人的人經常都備妥感謝之辭,因為它往往成為人與人之間交往的潤滑劑,在生意上的來往也因它而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