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怎樣與朋友辦事 五、怎樣讓已發達的朋友為自己辦事
朋友相交之初,總會有“苟富貴,勿相忘”的誓語豪言,可事實上,遠非如此。有些朋友在自己富貴發達之後,就忘了這話,逐漸與原先那些狀況並未多大改善的老朋友疏遠了,甚至忘掉了老朋友,躲著老朋友。
導致這種結果的原因是彼此之間的現狀發生了變化,產生了距離,產生了像《故鄉》中的“閏土”與“我”那樣的距離:生活環境的距離,生活方式的距離,地位的距離,生活追求的距離,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距離,用老百姓的話來說,就是肩膀頭不一邊齊了,話說不到一起了。
導致老朋友之間不近不交的原因也許是多方麵的。有可能是發達顯貴的一方人格上產生了偏差,恥於與無權無勢的舊交為伍了;有可能是他心情沒變,因整天沉湎於繁雜的事務之中難以自拔,而無暇顧及他人;也有可能是沒有長進的一方,妄自菲薄,因自卑而羞於交往。無論怎樣,兩者的交情已不是容藏的陳年老酒,越陳越香,而是將老酒搬到陽光底下,敞開蓋,味越來越淡了,最後有可能隻剩下無滋無味的水了。
在這裏,我們所要討論的問題是,在這樣的關係下,處在低層次的朋友如何向高層次的朋友開口請求幫忙辦事。當然了,這肯定是被逼無奈非求不可的事了。因為求他,必然要比求陌生人要好得多,至少曾經有過很深的交情。再者,跟老朋友說話總比跟陌生人好開口得多,就是送禮還能找著門口呢。在這種情況下不妨采用使用以下四種方法。
1.帶上見麵禮
因多年不見,是老交情,帶點禮物上門,是非常自然的,也是情感的體現。禮物不在多少,它能有把這多年沒有交往的空缺一下子填補之功效。
這禮物最好是對方舊有的嗜好,也可以是土特產,也可以是煙、酒及錢。
當然,禮物不同,這見麵時的說法也不同。若是舊友的嗜好之物,就說是“特意帶給老兄(老弟)的,我知道你最喜歡這東西”;若是土特產,就說是“帶給嫂子(弟妹)和孩子嚐嚐的”;若是錢,那就得說是“給大侄子大侄女的,買一件合適的衣服或買書”之類。走進了門,便有了開口求老朋友辦事的機會了。
2.喚起回憶
這是此次拜訪的最重要的辦事基礎,因為回憶過去,就喚起了對方沉睡多年的交情,這交情才是對方肯為你辦事的中心和焦點。
明朝初年,朱元潭當了皇帝。一天,從前家鄉的一個朋友從鄉下來找朱元潭要官做。這位朋友在皇宮大門外麵,哀求門官去啟奏,說:“有家鄉的朋友求見。”朱元璋傳他進來,他就進去了,見麵的時候,他說:
“我主萬歲!當年微臣隨駕掃蕩廬州府,打破罐州城,湯元帥在逃,拿住將軍,紅孩兒當關,多虧菜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