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怎樣與朋友辦事 一、與朋友辦事也要講究“禮節”(2 / 2)

過了一會,孔子見子路一動不動,又催促了一遍,子路仍以這次會見不合“禮”來回答老師。

孔子見他壞脾氣上來了,就耐心開導說:“你怎能如此固執,詩上不也說:‘有位佳人,優雅清麗,不期而遇,正合我意’嗎?程子是當今天下的賢士,如果現在相見不予饋贈,恐怕終生難以見麵了,你趕快送去。”

孔子通過送禮以表對程子的敬意仰慕,聯係情感,又通過耐心開導,告訴子路做人的靈活性。

聖人尚且這麼做,何況我們這些凡夫俗子呢?

隻是,如今的送禮,已不是單純的仰慕,它也隨著時代的變遷,增添了許多豐富的內涵。

送禮給朋友,不外乎為了搞好關係,而搞好關係,不外乎為了自己生活在這個社會上的“便”與“達”,目的不見得像聖人那麼純良,但這個目的卻是生存在這個社會上所必需的。

3.給朋友送禮說道多

禮,要會送,不能亂送。

陳先生自己有車,常開車去看朋友。一次,他驅車去拜訪一位朋友,心想走的時候再把禮物拿下來,於是他空著兩手進屋,大家寒暄一番,時近中午,朋友沒有留他的意思。陳先生起身告辭,說:“我把車上的東西拿下來。”朋友一聽,馬上說:“今天中午怎麼能走呢?就在我這了。”妻子也立刻轉身去了廚房。

那次之後,陳先生算明白了一個道理,拜訪朋友,采用“兵馬未到,糧草先行”的策略,先把禮物一放,不管是大是小,是多是少,隻要有禮在,態度準沒錯。

中國人常說:“咱不是看上他那點東西……關鍵是有份心意在。”其實,就是看在“那點東西”上,才會這麼計較。隻帶份心意,不帶表現心意的東西,怎麼能行?

禮,要送在平時。

關係,需要經常維護,朋友之間,要常走動,關係才不斷。“有空去坐坐”,帶份禮最好不過,朋友會說你禮道多,說你不當咱是朋友,告訴你下回千萬別帶東西。你要真聽他的就大錯特錯了,其實朋友心裏很高興,證明他在你心中很重要,你常想著他。

理由很簡單,你看得起他,表現在禮上,看得見,摸得著。沒人會瞧不起“看得起”自己的朋友,所以他一定會很高興,並且在適當時給你回報。

禮,這在平時,也得學會趕時間。

生活中常發生這樣的事,你帶上份禮物請朋友幫忙,他答應了。隔幾天,你問他時,他說:“什麼事?我忘了,那天去的人太多。”你這才想起,你上次去的時候恰逢節假日。

所以,逢年過節,大可不必帶禮,帶了人家也會“貴人多忘事”。在選時間送禮上,要逆向思維,人多的時候別湊熱鬧。

禮,要慎,謹防大禮不解近憂。

“無事不登三寶殿”,當你有事的時候,才想起某某朋友可幫上忙,往往會犯大禮不解近憂的錯誤。即使你提上大包小包的東西,人家也未必會給你這個麵子,朋友維係關係,功在平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樣,朋友之間才可能有求必應。常常有這樣的說法:“你瞧這人,用得著的時候才想起我。”

禮要用在用不著朋友的時候,先進行投資,關鍵時候才能盡顯威力。聰明的人會給禮穿上漂亮的外衣,因為“金玉其外”的東西讓人看了舒服,也會讓小禮變得不凡些。

學會辦事要先學會行“禮”,不隻是跟朋友,跟誰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