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怎樣與朋友辦事 一、與朋友辦事也要講究“禮節”
中國人講究“禮”,這可以追溯至2000多年前,在孔子那裏,“禮”被鄭重的闡述和宣揚。
孔子說:“不知禮,無以立。”
又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中國的經典上記載著禮儀準則三百條,行為準則三千條,好在我們已經逃過了那個時代,否則,朋友沒交幾個,就先累死了。
雖然,我們已經不再墨守三千禮法,如今的交友之禮不再像古人那麼複雜與煩瑣,但“禮多人不怪”卻始終是人際關係的通則。
1.“謙謙君子,錫我百朋”
也許有人修養不高,對朋友的含義理解不周,認為朋友之間無話不可談,無事不可做,可以不講任何禮儀。殊不知,有很多的朋友關係淡化,正是由於朋友之間陷入了不講禮儀的誤區,而致使許多該朋友幫辦的事情沒辦成。
有人總結了在與朋友交往中十種令人厭煩的行為:
一是過度表現,言談不慎,使朋友的自尊心受到挫傷。
二是彼此不分,違背契約,使朋友對你產生防範心理。
三是過於散漫,不拘小節,使朋友對你產生輕蔑、反感。
四是隨便反悔,不守約定,使朋友對你感到不可信賴。
五是乘人不備,強行所求,使朋友認為你太無理、霸道。
六是不知時務,反應遲緩,使朋友對你感到厭嫌。
七是用語尖刻,亂尋開心,使朋友感到你可惡可恨。八是過於拮據,斤斤計較,使朋友認為你是慳杏之人。
九是泛泛而交,大肆渲染,使朋友感到你是輕桃之人。
十是一意孤行,不聽人意,使朋友感到你是無為多事之人。
試想,如果你的朋友對你有以上的種種無禮的行為,引起了你對他的厭煩,那麼你還會有心情幫他辦事嗎?
《詩經》裏說:“相鼠有皮,人而無禮,人而無禮,不死胡為!”人沒有禮,還活著幹什麼?在社會中要多結人緣,少結人怨,交怨太多,會“眾叛親離”,多結緣,就要有禮,好朋友之間也絕無例外。
禮,是後天習得的,要努力使它與自己渾然一體,否則,就讓人感到造作,像那種隻會談幾句客套話,對朋友不冷不熱,見麵隻會哼哈作聲的禮,也是很無聊的。
2.“活禮”勝於“死禮”。
平常我們所說的禮貌、禮儀,其實隻是一種約定俗成的“死”禮,除這些“死禮”之外,現代交際中,最為通行的是那些可以千變萬化、可以化幹戈為玉帛,可以做為辦事敲門磚的“活禮”。所謂“活禮”是送禮的“禮”,是禮品的“禮”。
其實,這種送“活禮”的做法在朋友辦事中也不例外,而且古已有之。
有一次,孔子帶著子路等幾名弟子去郯,途中恰好碰到了當時著名的賢士程子,於是兩人車蓋相抵,熱情交談,彼此傾慕已久,大有相見恨晚之意。
日薄西山,臨別之際,孔子讓子路從車上拿五匹帛作為饋贈程子的禮物。
子路心裏很不樂意,他振振有詞:“男士若不經人介紹就與人會麵,女子若沒有媒人牽線就出嫁,君子不能與這種人交往,這是禮的規定。”子路所說,俱是孔子讓學生牢記在心的。所以,子路沒照孔子說的去做,獨立一旁,悶悶不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