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極見這些年輕的貝勒,尤其是嶽托和濟爾哈朗,在這個時候能與他站在一起,感到非常高興。但是,他表達得很委婉:“我這麼做,也是為了後金國的利益,是在拿錦寧沒辦法時,想出這一招。在沈陽時,你們明明知道,這次出兵是一次冒險,為什麼當時不攔著我?現在,才想起來出兵不合適,要求灰溜溜地回去。這不是純粹想看我笑話,讓我騎虎難下嗎?”
皇太極用了一個激將法。他知道下麵這群年輕人,是嗜殺成性、寧丟性命不丟麵子的好戰分子。現在,他把貿然出兵的責任,推到這群年輕人身上,忽略他們找兩個老不死的去理論,他坐收魚翁之利。
年輕人聽皇太極這麼說,頓覺自己對這次出兵也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皇太極說得沒錯,這次出兵路線,在沈陽開會討論過,當時誰都沒有反對。現在再說出兵犯兵大忌,要求退兵,這不是拿一把手當猴耍嗎?自己作為小兵,說過的話可以不算,愛過的人可以再換,人家是大汗啊,能把13萬兵馬、23位蒙古貝勒,像處理自家廚房裏的蘿卜一樣,想削就削,想剁就剁,不想吃就扔到垃圾桶去嗎?
年輕貝勒們,認為兩大貝勒這時要求班師純屬瞎胡鬧,亂攪局。於是,他們一起表示,願意帶著本部人馬隨皇太極繼續前進。
皇太極說:“兩個大貝勒,要求班師,也是為了後金國的利益,隻是對我們這次出兵的意義沒有徹底理解而已。我們這次出兵,隻想檢驗我們長途作戰的能力,與友軍的合作能力而已。對於城池,能占則占,不能占就走,主要是掠奪大明民眾的糧食、財物、人口和牲口,給大明政府的經濟以重創。遠征是事實,但談不上舍近求遠,棄長用短?這樣吧,嶽托、濟爾哈朗你們倆牽頭,召開八大固山額真貝勒會議,大家舉手表決。開會的地點呢,在大貝勒或三貝勒那裏都可以。”
代善、莽古爾泰提出班師的理由之後,皇太極也意識到,他這次出兵,確實非常冒險,也有些後怕。但是,他是一國大汗,又調來蒙古23位貝勒的兵馬,一槍不放,一仗不打就回去,於情於理都說不過去,硬著頭皮也得扛下去。
死扛肯定不行,一旦再出現錦寧那樣的大敗,不用人說,他就得引咎辭職。為了讓眾貝勒支持他繼續作戰,他調整了作戰方針,隻搶東西不攻城,這是八旗人都願意做的事情。做這樣的事,基本不用動員,滿州人都會積極響應的。
嶽托、濟爾哈朗主持這次會議。代善、莽古爾泰見皇太極提出的作戰策略——隻搶東西不攻城,導致他們以前所有的觀點,都不成立了,也就同意繼續進軍。
通過這個事件,讓皇太極意識到,三大貝勒,不能不除,否則,以後在很多事情上,三大貝勒會對他構成威脅。同時,他也發現,那些更好說話的年輕貝勒,已經成長起來,他們的合力,已經足以和三大貝勒抗衡。隻要把這些年輕人團結在他的身邊,就不怕大事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