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幕借的智慧 4、伯樂的收獲(2 / 2)

但是,3人轉念一想,雖然他們不再每次參加會議,但是,他們仍然是一旗之主,一旗之內,還是他們說了算。國家的大事,還是少不了老哥仨參與。更何況,他們的兒子、侄子獲得了表現、發展的機會。

想到這裏,3個人就做了順手人情,欣然接受了皇太極的“好意”。

這樣,在朝堂會議上,三大貝勒就為皇太極讓出了位置。年輕的貝勒中,濟爾哈朗、嶽托,薩哈粼、多爾袞、多鐸、豪格、杜度等人,都是皇太極圈子裏的人。和這些年輕人在一起,皇太極既是大汗,又是長輩,話,會更好說;事,會更好辦。

皇太極發現,在他和代善、阿敏、莽古爾泰4個圈子中,論武力,彼此不相上下,大家缺的,是智力。而且,那3個人,誰都沒把智力當回事,覺得有槍杆子、刀把子就有了一切。

皇太極覺得,在圈子裏沒有硝煙的戰場上,鬥智遠大於鬥勇。於是,他就利用大汗的便利條件,提出成立一個“文館”,主要負責翻譯漢文書籍,注記政事。皇太極提出這個建議,三大貝勒覺得皇太極弄一群手無縛雞之力的落魄文人,搞這個東西,完全是搞政績形象工程,與他們利益無害。於是,全票通過。

文館成立之後,分為二辦,一辦由達海及剛林、蘇明、顧爾馬琿、托布戚翻譯漢文書籍;另一辦由庫爾纏、吳巴升、查素喀、胡球、詹霸記注國家政要。達海為文館總領袖,長期從事文館工作。

皇太極把這些人擺在明處,是給他的對手看的,暗地裏卻選拔精明練達的漢族降官、在努爾哈赤時代幸存下來的漢族知識分子,不看文憑,不看出身,隻要有能力,有本事,都可以在館內謀一個飯碗。

其中,皇太極以文館為依托,建立了為他以後開疆拓土、鏟除異己出謀劃策的“智囊團”,主要成員是:範文程、寧完我、鮑承先、高鴻中、羅錦秀、張存仁、馬光遠、石廷柱等。

範文程,沈陽人,在明朝圈子裏很不得勢。他主動投靠努爾哈赤後,希望在新主子手下得到重用,實現他的政治報複和人生價值。可惜努爾哈赤重武輕文,隻給範文程一個無足輕重的章京小職。

寧完我,遼陽人,儒生。1621年,努爾哈赤攻占遼陽,他被俘,在貝勒薩哈粼手下為奴,受盡苦難。

鮑承先,山西應州人。他先在明朝沈陽總兵賀世賢手下當差,努爾哈赤攻占沈陽,他敗走廣寧,後他又在廣寧戰敗,亡命數日後被俘,押送沈陽。作為戰俘,幾年中,他隻能生活在滿族社會的最底層,缺衣少食,舉步唯艱。

這些人,都是標準的封建文人,接受過“學會文武藝,貨賣帝王家”的思想教育。但是,他們又遭遇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挫折,心比天高,命比紙薄,雖胸懷治國齊家平天下的大誌,卻一直不受當權者賞識。

皇太極高人一等,發現了這些人身上巨大的能量。在他們落魄之時,以伯樂的身份出現他們麵前,送給他們一個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的舞台。這些人對皇太極的知遇之恩,感激涕零,暗下決心,誓死扞衛知音的利益。

老百姓有兩怕。一怕當官沒文化,二怕流氓有文化。皇太極不是老百姓,是當大官的,自然不怕對手沒文化,但也怕身邊那些流氓有文化。要對付那群流氓,靠打手不行,得靠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