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幕借的智慧 5、正確意見的錯誤提法
皇太極把左鄰、右舍、自家後院收拾停當之後,便開始琢磨攻打大明了。
1629年6月,皇太極開始為征討大明政府製造輿論。在一次貝勒級會議上,皇太極說:“從前,我主張派白喇嘛向明政府提出議和,是這樣想的。如果明政府願意與我們和好,共享太平,那麼,我國各族人民,就會采參開礦,拿這些東西與他們做買賣,互通有無,各取所需。如果明政府不願意與我們和好,做買賣,那麼,我國缺少的,也不過是絲綢之類的東西而已。缺這些東西,也不要緊,積極發動廣大群眾,種棉紡線,也無所謂。我國屢次與明政府議和,可是,明政府當局卻給臉不要臉,跟我們裝燈整景,我們豈能善罷甘休?所以,我決定,再次教訓不知好歹的明政府當局。為了保險起見,這次出兵,不能像以往那樣,靠我軍單兵作戰。我們要與科爾沁、喀爾喀、紮魯特、敖漢、奈曼等蒙古各部,組成滿蒙聯軍,一起討伐明政府。”
為了麻痹袁崇煥,在為進兵做準備的同時,皇太極還舉著和談大旗。兩家各有自己的目的,根本不想真心談判,自然無法坐到談判桌前。皇太極便因此製造出兵輿論,把戰爭的發起責任,全部推到袁崇煥身上。
經過精心地籌劃和準備,皇太極決定,1629年10月帶重兵出沈陽,奔西北方向,經彰武、喀喇沁科爾沁、老河、喜峰口進入關內,直插北京。
為了麻痹明政府和袁崇煥,在8月糧食成熟季節,皇太極采取聲東擊西的策略,掩蓋自己要繞道入關前的軍隊調動跡象,就派出濟爾哈朗、阿濟格等人,對錦寧地區發動佯攻。
濟爾哈朗、阿濟格等人率兵前往錦、寧地區,一路上大肆殺掠。後金兵所到之處,焚燒明人屯糧,縱馬蹂躪田禾,掠獲人、獸3000餘。9月,兩個人帶兵返回沈陽,立刻參加入邊戰役。
皇太極對這次入關,下了必勝的決心,要求後金能征善戰者,如代善、莽古爾泰、濟爾哈郎、阿巴泰、阿濟格、德格類、多爾袞、多鐸、嶽托、杜度、豪格、範文程、寧完我等將領悉數參戰,並調蒙古科爾沁部奧巴等23位貝勒遣兵聯合出兵。隻留阿敏、碩托、圖賴留守沈陽。皇太極對阿敏不放心,他臨走時叮囑碩托、圖賴一定要看緊阿敏,防止他趁大家不在,私下裏搞小動作。
喀喇沁部台吉布爾噶都,曾經經蒙古進京受賞,對路況比較熟悉,因為聘他做向導。10月2日,13萬八旗兵,在皇太極的帶領下,舍近求遠,繞道蒙古向北京進軍。蒙古紮魯特、奈曼、敖漢、巴林等部,前來與後金兵彙合。
11日,後金大軍駐紮遼河河畔,等待科爾沁各部。幾天之內,科爾沁的23位貝勒,全部到位。
皇太極設宴招待蒙古各位貝勒。在飯桌上,皇太極故意說:“各位,我們現在有兩個敵人,一是明政府,另一個是察哈爾。明政府呢,我們真心實意的與他們和平共處,想由對抗轉為對話。可是,明政府拿我們的好心當作驢肝肺,談了一年多,啥結果都沒有;察哈爾呢,不說大家也知道,對蒙古各部心懷不軌,不是今天搶這家牲口,就是明天占那家地盤,沒有一天老實過。今天,咱們幾家人馬已經聚齊,你們說打哪一家,就打哪一家,我沒意見。”
這時,有人說,察哈爾離這兒也太遠了,而且天寒地凍的,不利於我們作戰;有人說,這麼多軍隊出來,可不是旅遊的。既然大軍已動,兵將已合,怎麼著也得幹點啥,要不就去北京走走親戚?
皇太極早就合計好要征明,讓他們討論,隻不過是走一個過場。於是,他借機說:“既然在座各位同意打北京,咱們就少數服從多數,到北京走親戚!”
皇太極這次率傾國之精兵,勞師遠征,在久經沙場、身經百戰的代善和莽古爾泰看來,是犯軍事大忌的,主要有以下5點。
一、假如袁崇煥的錦寧之兵,趁沈陽空虛,攻占沈陽。13萬八旗兵,老窩被抄,失去後方的支持,就成為無處落腳的遊兵。
二、假設滿蒙聯軍能攻到北京城下,錦寧、山東、山西的明軍,幾天之內就會齊聚北京。前後夾擊,疲憊的八旗兵就會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