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幕一把手上任的頭三腳 3、一句牢騷,十年埋單(1 / 2)

第六幕一把手上任的頭三腳 3、一句牢騷,十年埋單

皇太極名不正、言不順地成為後金圈子裏的老大,自然有人不服。這些不服者中,第一個跳出來的,就是努爾哈赤的第七個兒子,阿巴泰。

阿巴泰,是努爾哈赤側室伊爾根覺羅氏所生。母親屬於側氏,阿巴泰雖為皇子,但在論出身排輩的年代,地位自然不高。他要想出人頭地,就得靠自己奮鬥。

阿巴泰確實具有軍事指揮天賦,個人又是英勇善戰,在努爾哈赤艱苦創業過程中,他為父親成為一圈主,立下赫赫戰功,成為圈子裏年輕有為的將領之一。

也正是因為阿巴泰為大金圈子的創立,做出卓越的貢獻,讓他覺得,自己能力強,戰功多,是圈子裏不可或缺、不可代替的人物,所以,一般人他都不放在眼裏。

小弟皇太極即位稱汗,阿巴泰心裏不服,但也沒辦法。因為比他有資曆的大哥代善、二哥阿敏、三哥莽古爾泰都支持皇太極,他也就沒什麼可反對的。

阿巴泰認為,在先汗當政的時候,都把他當回事兒,皇太極做了老大,更不能小瞧他。雖然不能和其他三大貝勒平起平坐,也應該讓他與其他小貝勒不同才行。

皇太極當了大汗,他沒功勞也有苦勞,怎麼著也得賞他一個和碩貝勒。沒想到,皇太極隻給了他一個普通貝勒,讓他對新當家的很失望。

就在皇太極因為自己坐上圈子裏頭把交椅而請大家吃飯時,阿巴泰發現,他雖然被提升了,但在皇太極心目中,他和那些沒有戰功的貝勒們,沒什麼兩樣。

阿巴泰吃飯時,之所以心裏不爽,是因為皇太極沒有讓他和那些大貝勒坐一桌,而是讓他和那些小貝勒在一起。這就證明,皇太極雖然口口聲聲說兄弟一律平等,但是,在他心目中,還是把兄弟分成了三六九等。

阿巴泰喝點悶酒,心裏不舒服。回家後,他就和屬下揚古利、達爾漢發牢騷說:“本貝勒可以負責地說,為了大金國,我是出外披甲帶兵征討,在內安置戶民調集糧餉,立下汗馬功勞。皇太極當了大汗,論什麼也得給我一個和碩貝勒當吧?嘿,和那些寸功未立的屁孩子一樣,也給我一個破貝勒,打發要飯的呢?父汗在位時,恩格德爾額駙兄弟和土謝圖額駙那樣身份的人來時,父汗都讓我和四大貝勒一起陪吃飯。現在可倒好,把我歸置到無名小貝勒那撥兒去了。這不是明顯地把村長不當幹部嗎?以後,別說皇太極請我吃飯,就是請我吃龍肉,用八抬大轎抬我,我都不去了!人有臉,樹有皮。他不怕寒磣,我還怕丟人呢!”

阿巴泰把揚古利、達爾漢當作知心人了。可是,揚古利這個人,是非常忠誠大汗的人。特別是在皇太極即位以後,對他家族的人,都予以重用、提拔。

揚古利連家都沒回,直接找到皇太極,把阿巴泰的話,添油加醋地彙報了一遍。

揚古利認為,皇太極已經是圈子裏的大汗,他決不允許別人在背後有破壞圈子團結、否定新圈主的言論。他一定會給阿巴泰治罪,給自己立功。

讓人沒想到的是,皇太極聽了揚古利的彙報,好像沒往心裏去,而是責備揚古利說:“阿巴泰不高興,發牢騷,你作為他的屬下,應該好好勸解、安慰他才是,有必要跑到這裏告訴我嗎?趕緊回去,好好照顧他!”

通過阿巴泰的牢騷,皇太極看出,阿巴泰對他當大汗,明顯就是不服嘛。但是,皇太極深知,自己初登汗位,一切不穩。自己現在要做的,就是能忍的要忍,不能忍的也要忍。什麼都不說,什麼都不做。

天折騰下雨,人折騰有禍。讓那些先跳出來的人,盡情地折騰吧,折騰過了,自然有人要懲罰他。

阿巴泰雖然對皇太極有意見,但他還是忠於後金大圈子的,處處維護著大圈子的利益。大圈子需要他時,他依然能帶著牢騷,把事情做好。

天聰元年,也就是1627年,5月,皇太極帶兵征討錦州,讓阿巴泰、杜度留守沈陽看家。英勇善戰的阿巴泰,雖然沒有隨隊出征,卻把家裏處理得井井有條。皇太極這一仗沒打好,灰頭土臉地回來一看,沒想到這個對他有意見的老七,把家裏管理得這麼好,心裏非常感激,給阿巴泰記一大功。

正因為阿巴泰這一次做得讓皇太極感激,一直惦記著給愛麵子的阿巴泰一個補償。12月,蒙古察哈爾部昂坤杜棱率部投誠,皇太極很高興,決定擺大宴招待昂坤杜棱,並讓貝勒們坐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