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幕一把手上任的頭三腳 2、分別處理,區別對待
進入領導班子這些人,並不是皇太極的嫡係和親信,這個,他早就考慮到了。但是,在管理棋盤上,皇太極下這一招妙棋,對他有3大好處。
一、領導班子內,多了8個人,班子成員,由原來的8個人,變成16個人,變相稀釋了三大貝勒手中的權力。
二、皇太極領導兩個旗,在領導班子裏,就占有3票,在表決權上,很主動。如果以後相機拉攏其他主旗大臣,這樣,他在個人意圖,就不會被輕易否決。
三、各旗的主管旗務大臣、佐管旗務大臣、調遣大臣,雖然服從旗主,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對旗主也起到製約作用。
四、皇太極可以名正言順地把他想提拔的人,提拔上來。這些人,雖然非常忠誠他,但一無出身、二無戰功,像拜音圖、鞏阿岱、錫翰三兄弟。通過這次職務增擴,拜音圖就可以晉升為正黃旗旗務佐管大臣。
按常規,皇太極即位之後,應該到阿濟格、多爾袞、多鐸主管的正黃旗、鑲黃旗當旗主。但是,正白旗是他經營多年的嫡係部隊,怎麼能為了一麵旗子的顏色扔掉呢?
大汗要掌管正黃旗、鑲黃旗,這個是祖製,無法更改。怎麼能變通一下呢?拜因圖給皇太極出了一個主意——換旗不換人。
這一招太高明了。皇太極提出這個建議,根本沒人會反對。他不想讓出自己經營多年的隊伍,別人同樣也不想。於是,皇太極的正白旗、鑲白旗換成了正黃旗、鑲黃旗,阿濟格、多爾袞、多鐸三兄弟的兩黃旗,變成了兩白旗皆大歡喜。
皇太極原來隻掌控正白旗,鑲白旗由杜度掌控,怎麼到了皇太極手裏呢?這裏要交代一下。
在努爾哈赤去世一年前,也就是1625年,努爾哈赤最疼愛的3個兒子,阿濟格、多爾袞、多鐸3人中,阿濟格和多鐸已經執掌正黃旗和鑲黃旗,惟有多爾袞沒有。努爾哈赤便找理由把杜度降為普通貝勒之後,把他排在毛孩子多鐸後麵去了。
杜度把鑲白旗旗主的位子騰出來,沒等努爾哈赤給多爾袞找到接管鑲白旗的理由時,他就病了,病得還不輕。命都保不住了,他自然無暇顧及這事。在皇太極即位之時,鑲白旗基本處於無主狀態。
皇太極即位後,並沒有按照努爾哈赤的意思,把鑲白旗旗主的位子給多爾袞,而是通過換旗的手段,據為己有。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知道皇太極這樣做,對杜度,特別是對多爾袞很不公平,但是,多爾袞仗著他投胎投得好,就與刀頭舔血多年的三大貝勒平起平坐,三大貝勒更難以接受,還不如做個順手人情呢。
在沒即位之前,皇太極身邊已經有了“五大金剛”——嶽托、薩哈粼、德格類、濟爾哈朗、豪格。這5個人,都是能征善戰的少壯派,在小貝勒當中中,非常有影響力。
嶽托是代善的長子,薩哈粼是代善的三子,德格類是莽古爾泰的弟弟,濟爾哈朗是阿敏的弟弟,豪格是皇太極的長子。除自己的兒子以外,皇太極把這4個人拉進他的小圈子,為他效力,就等於挖了三大貝勒的牆角,抽了他們的肋骨。
皇太極把圈子裏的人分成3批。
第一批裏,有代善、阿敏和莽古爾泰3個權高位重的人物。對這3個人,采取尊重、維護、謙讓、團結的態度。同時,還要積極向他們小圈子裏摻沙子,分化、瓦解、削弱他們的實力。一旦抓住他們的錯誤,就以維護大圈子利益的名義,狠狠打擊。
第二批裏,有碩托、阿濟格、阿巴泰、杜度、多爾袞等人。對這些人,采取胡蘿卜加大棒的政策,在觀察中使用,在使用中觀察。一旦發現不能為己所用,便采取嚴厲打壓措施。
第三批裏,嶽托、濟爾哈朗、譚泰、德格類、薩哈粼、拜音圖、鞏阿岱、錫翰、滿達海、洛托、佟養性、範文程、高鴻中等人,給予足夠大的舞台和空間,人盡其才。有功時,毫不吝嗇地獎勵和晉升。同時在物質、精神上,給予關懷和照顧,使他們成為他的人。
皇太極要想成為圈子裏說一不二絕對權威的人物,就得找機會搬倒三大貝勒,對其他各旗擁有掌控權。
對於這麼大的骨頭,肯定得一口一口地啃。先啃哪裏,後啃哪裏,一定要仔細觀察,縝密思考,抓住機會有理有據地下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