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清逸嫵媚的繚撥-紫色蔬菜 第四節、金殿玉菜-紫菜苔
前世今生
紫菜薹,別名紅菜薹、紅油菜薹,它與廣東菜心是屬於同一變種,為十字花科芸薹屬芸薹種白菜亞種的變種,原產中國,由芸薹演化而來。《名醫別錄》中記載:芸薹“乃人間所啖菜”,這裏的“芸薹”就是紫菜薹。早在三國時,紫菜薹已是普遍食用的蔬菜。在《齊民要術》、《唐本草》、《唐本草注》等古書中,都有關於紫菜薹的記載。《本草綱目》(公元1578年)中即有紫菜薹的記載。清代的《武昌縣誌》、《漢陽縣誌》中也有洪山紫菜薹“味尤佳,它處皆不及”之類的記載。
紫菜薹廣泛生長在中國長江流域的湖北、四川等地,而武漢洪山紫菜薹是其中的佼佼者,因杆粗又俗稱“大股子”,是與武昌魚齊名的湖北名產,1000多年前就已馳名。不僅曆代文人墨客對它的讚美及喜愛也數不勝數,而且是曆來是湖北地方向皇帝進貢的土特產,曾被封為“金殿玉菜”。關於紅萊薹有許多動人的傳說。其中一則是歌頌生死戀情的。很早以前,洪山下住著勤勞剛毅的田勇和美麗善良的玉葉,是一對青梅竹馬的戀人。“惡太歲”苟熊倚仗權勢前來搶親,兩人勇猛反抗,被活活打死。刹那間天公震怒,一聲炸雷劈斃眾暴徒。次年逢災,顆粒無收。可是到了深秋,田勇和玉葉墳頭周圍卻長出一大片一大片紫紅色的萊苗,鄉親們勤加嗬護,居然很快又抽出肥嫩的萊薹。它掐了又長,長了又掐,供應四方,取用不竭,被稱為“救命糧”。從此,紅菜薹成了“洪山一寶”,三郊四縣紛紛引種。奇怪的是一出洪山15公裏,它就褪色變味。鄉親們講,這是田勇、玉葉的精氣在庇護,死生都要造福桑梓的原因。
優質紫菜薹隻產在洪山,若遷地移植,不僅顏色不同,口味也有差異。王葆心《續漢口叢談》上記載:“光緒初,合肥李勤恪(李瀚章的諡號,李瀚章是李鴻章之兄)督湖廣,酷嗜此品(洪山菜薹),覓種植於鄉,則遠不及。或曰‘土性有宜’。勤恪乃抉洪山土,船載以歸,於是楚人謠曰:‘製軍刮湖北地皮去也’。”另有傳說日本人將洪山菜薹原土、原種運回日本栽培也未獲得成功。原來紫菜薹有一個奇特之處,天氣愈寒,生長愈好,大雪後抽薹長出的花莖,色澤最紅,水份最足,脆性最好,口感最佳,民間有“梅蘭竹菊經霜翠,不及菜薹雪後嬌”之說。而洪山位於武昌大東門外兩公裏處,與武昌城西的蛇山隔城相望。洪山南有座寶通寺,禪寺的上方有一座七級浮屠,人稱洪山寶塔。洪山菜薹對土壤、水質、氣候等要求土壤肥沃,水質優良,低溫潮濕,避風向陽,寶通寺之卓刀泉九嶺十八凹一帶因符合這一要求,所出產的菜薹具備明顯區別於普通菜薹的特殊品質。據說洪山菜薹以寶通寺鍾聲所及的地方出產為佳,其中又以洪山寶塔塔影覆蓋之地的出產最好,故有塔影鍾聲映紫菘之說。“距城(武昌城)三十裏則變色矣,洵別種也”。甚至同處武漢,在漢口菜場買的紫菜薹就明顯的不如在武昌的好吃。
2004年4月,武漢市洪山區洪山菜薹協會注冊了“鄂·洪山菜薹”證明商標,位於洪山鄉洪山村高家灣一帶80.13畝洪山菜薹原產基地已獲得國家地理保護,並以洪山鄉、九峰鄉、花山鎮、左嶺鎮為主形成了6000畝洪山菜薹生產基地。洪山菜薹也已培育出十月紅、胭脂紅、喇叭頭等新品種。
營養價值
紫菜薹以柔軟的花薹供食,品質脆嫩、營養豐富,富含有鈣、磷、鐵、胡蘿卜素、抗壞血酸等成分,僅就維生素C而言,比大白菜、小白菜、塌菜等都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