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七章人際關係心理效應(2 / 3)

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琳提出了一個“破窗理論”。這個理論認為:如果有人打壞了一個建築物的窗戶玻璃,而這扇窗戶又得不到及時的維修,別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縱容去打爛更多的窗戶玻璃。久而久之,這些破窗戶就給人造成一種無序的感覺。結果在這種公眾麻木不仁的氛圍中,犯罪就會滋生、繁榮。“破窗理論”不僅僅在社會管理中有所應用,而且也被用在了現代企業管理中。

心理學家所做的原實驗是:將兩輛品牌、外形完全一樣的汽車停放在類似的環境中,其中一輛的門窗和引擎蓋打開,另一輛則保持不動,幾天過後,打開門窗和引擎蓋的汽車被人破壞,另一輛則完好無損,連車身上的灰塵都未被人動過。但是,當心理學家將這輛車的窗玻打破一個洞,在很短的時間內,車子上所有的窗玻均被人打破,車內的物品也被偷如洗。既然是壞的東西,讓它再破一些也無妨,這就是著名的破窗效應。

破窗效應給人的啟示是:完美的東西,大家會去維護它,舍不得去破壞;但對於有殘缺的東西,則不然,大家就會加速它的破壞程度。

南風效應

南風效應法國作家拉封丹曾寫過一則寓言,講的是北風和南風比威力,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北風首先來一個冷風凜凜寒冷刺骨,結果行人為了抵禦北風的侵襲,便把大衣裹得緊緊的。南風則徐徐吹動,頓時風和日麗,行人因為覺得很暖和,所以開始解開鈕扣,繼而脫掉大衣。結果很明顯,南風獲得了勝利。這就是“南風效應”這一社會心理學概念的出處。“南風效應”給人們的啟示是:在處理人與人之間關係時,要特別注意講究方法。北風和南風都要使行人脫掉大衣,但由於方法不一樣,結果大相徑庭。比如:有些同學與大家在一起時很凶很要強,一次、兩次可能因為你很凶,要了別人強,占了上風,但不久你就會發現你已經失去了朋友。我們可以還看到,在與別人發生矛盾,各不相讓,到最後往往是兩敗俱傷,想想如果學學“南風”兩人平心靜氣地好好談談,結果是否會好許多呢?

登門檻效應

當個體先接受了一個小的要求後,為保持形象的一致,他可能接受一項重大、更不合意的要求,這叫做登門檻效應,又稱得寸進尺效應。

弗裏德曼和弗雷澤(J.L.Freedman &S.C.Frase

1966)讓兩位大學生訪問郊區的一些家庭主婦。其中一位首先請求家庭主婦將一個小標簽貼在窗戶上或在一個關於美化加州或安全駕駛的請願書上簽名,這是一個小的、無害的要求。

兩周後,另一位大學生再次訪問家庭主婦,要求她們在今後的兩周時間裏在院內豎立一個呼籲安全駕駛的大招牌。該招牌很不美觀,這是一個大要求。結果答應了第一項請求的人中有55%的人接受這項要求,而那些第一次沒被訪問的家庭主婦中隻有17%的人接受了該要求。

這個實驗說明人們都有保持自己形象一致的願望,一旦表現出助人、合作的言行,即便別人後來的要求有些過分,人們也願意接受。

這種效應在現實生活中也存在,當顧客選購衣服時,精明的售貨員為打消顧客的顧慮,“慷慨”地讓顧客試一試。當顧客將衣服穿在身上時,他會稱讚該衣服很合適,並周到地為你服務。在這種情況下,當他勸你買下時,很多顧客難於拒絕。

有經驗的教師在作學生工作時也是這樣,他總是先讓學生承諾完成一件比較容易的任務,待到任務完成後,他再接著提出更大的要求。

旁觀者效應

利他行為受到許多環境因素的影響,其中一個影響因素便是“旁觀者效應”。

旁觀者效應指的是,個體對於緊急事態的反應,在單個人時與同其他人在一起時是不同的。由於他人在場個體會抑製利他行為。

是什麼阻礙了人們采取行動提供幫助呢?對這種現象的一個解釋就是責任擴散。我們說,為了對處於困境中地人提供幫助,個體必須感到自己有責任采取行動。但是,當有許多人在場時,就造成了責任擴散,即個體不清楚到底誰應該采取行動。幫助人的責任被擴散到每個旁觀者身上,這樣每一個人都減少了幫助的責任,容易造成等待別人去幫助或互相推諉的情況。第二個解釋是對讓會舉止失措的害怕。在任何緊急事態中,為了作出反應,就必須把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停下來,去從事某種不尋常的、沒有預料到的、超出常規的行為。在單個人時,他可以毫不猶豫地采取行動,但由於其他人的在場,他會比較冷靜,觀察一下其他人的反應,以免舉止失措而受到嘲笑。

瓦拉赫效應

奧托?瓦拉赫是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他的成才過程極富傳奇色彩。瓦拉赫在開始讀中學時,父母為他選擇的是一條文學之路,不料一個學期下來,老師為他寫下了這樣的評語:“瓦拉赫很用功,但過分拘泥,這樣的人即使有著完善的品德,也決不可能在文學上發揮出來。”此時,父母隻好尊重兒子的意見,讓他改學油畫。可瓦拉赫既不善於構圖,又不會潤色,對藝術的理解力也不強,成績在班上是倒數第一,學校的評語更是令人難以接受:“你是繪畫藝術方麵的不可造就之才”。麵對如此“笨拙”的學生,絕大部分老師認為他已成才無望,隻有化學老師認為他做事一絲不苟,具備做好化學實驗應有的品格,建議他試學化學。父母接受了化學老師的建議。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被點著了。文學藝術的“不可造就之才”一下子就變成了公認的化學方麵的“前程遠大的高材生”。

瓦拉赫的成功,說明這樣一個道理:學生的智能發展都是不均衡的,都有智能的強點和弱點,他們一旦發現自己智能的最佳點,使智能潛力得到充分的發揮,便可取得驚人的成績。這一現象人們稱之為“瓦拉赫效應”。

投射效應

在一家出版社的選題討論中,出現了這樣一種有趣的現象:

編輯們列出他們認為最重要的一個選題分別為:

編輯A正在參加成人教育以攻讀第二學位,他選的是《怎樣寫畢業論文》;

編輯B的女兒正在上幼兒園,她的選題是“學齡前兒童教育叢書”;

編輯C是圍棋迷,他的選題是《聶衛平棋路分析》……

心理學研究發現,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不自覺的把自己的心理特征(如個性、好惡、欲望、觀念、情緒等)歸屬到別人身上,認為別人也具有同樣的特征,如:自己喜歡說謊,就認為別人也總是在騙自己;自己自我感覺良好,就認為別人也都認為自己很出色……心理學家們稱這種心理現象為“投射效應”。

由於投射效應的存在,我們常常可以從一個人對別人的看法中來推測這個人的真正意圖或心理特征。

宋代著名學者蘇東坡和佛印和尚是好朋友,一天,蘇東坡去拜訪佛印,與佛印相對而坐,蘇東坡對佛印開玩笑說:“我看見你是一堆狗屎。”而佛印則微笑著說:“我看你是一尊金佛。”蘇東坡覺得自己占了便宜,很是得意。回家以後,蘇東坡得意的向妹妹提起這件事,蘇小妹說:“哥哥你錯了。佛家說‘佛心自現’,你看別人是什麼,就表示你看自己是什麼。”

由於人都有一定的共同性,都有一些相同的欲望和要求,所以,在很多情況下,我們對別人做出的推測都是比較正確的,但是,人畢竟有差異,因此推測總會有出錯的時候。《莊子》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堯到華山視察,華封人祝他“長壽、富貴、多男子”,堯都辭謝了;華封人說:“壽、福、多男子,人之所欲也;汝獨能不欲,何邪?”堯說:“多男子則多懼,富則多事,壽則多辱。是三者,非所以美德也,故辭。”人的心理特征各不相同,即使是“福、壽”等基本的目標,也不能隨意“投射”給任何人。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卻常常錯誤的把自己的想法和意願投射到別人身上:自己喜歡的人,以為別人也喜歡,總是疑神疑鬼,莫名其妙的吃一些飛醋;父母總喜歡為子女設計前途、選擇學校和職業……

巴納姆效應

我們先來看一個心理學家所做的實驗吧:這位心理學家給一群人做完明尼蘇達多相人格測驗(mmpi)後,拿出兩份結果讓參加者判斷哪一份是自己的結果。事實上,一份是參加者自己的結果,另一份是多數人的回答平均起來的結果。實驗結果是,多數參加者竟然都認為後者更準確地表達了自己的人格特征。這種現象讓人們聯想到一位名叫肖曼?巴納姆的著名雜技師,他在評價自己的表演時說,他之所以很受歡?是因為節目中包含了每個人都喜歡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一分鍾都有人上當受騙”。所以,在心理學上,這種人們常常認為一種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準確地揭示了自己的特點的傾向,被稱為“巴納姆效應”。大多數算命先生都是使用這一招,現在你知道了這個心理學常識,就可以用來辨別生活中所謂的“算命先生”啦。

霍桑效應

霍桑通過試驗的研究結果否定了傳統管理理論對於人的假設,表明了工人不是被動的、孤立的個體,他們的行為不僅僅受工資的刺激;影響生產效率的最重要因素不是待遇和工作條件,而是工作中的人際關係。

試驗的經過和分析如下:

為了調查研究各種工作條件對生產率的影響,美國西方電器公司霍桑工廠一個大車間的六名女工被選為實驗的被試者。實驗持續了一年多。這些女工的工作是裝配電話機中的繼電器。首先讓她們在一個一般的車間裏工作兩星期,測出她們的正常生產率。然後把她們安排到一個特珠的測量室工作五星期,這裏除了可以測量每個女工的生產情況外,其他條件都與一般車間相同,即工作條件沒有變化。接著進入第三個時期,改變了對女工們支付工資的方法。以前女工的薪水依賴於整個車間工人的生產量,現在隻依賴於她們六個人的生產量。在第四個時期,在工作中安排女工上午、下午各一次5分鍾的工問休息。第五個時期,把工間休息延長為10分鍾。第六個時期,建立了六個5分鍾休息時間製度。第七個時期,公司為女工提供一頓簡單的午餐。在隨後的三個時期每天讓女工提前半小時下班。第十一個時期,建立了每周工作五天的製度。最後第十二個時期,原來的一切工作條件又全恢複了,重新回到第一個時期。老板是想通過這一實驗未尋找一種提高工人生產效率的生產方式。的確,工作效率會受工作條件的影響,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不管條件怎麼改變,如增加或減少工間休息,延長或縮短工作日,每一個實驗時期的生產率都比前一個時期要高,女工們的工作越來越努力,效率越來越高,根本就沒關注過生產條件的變化。

期望效應

又稱為皮格馬利翁效應、羅森塔爾效應。

皮格馬利翁是古代塞浦路斯的一位善於雕刻的國王,由於他把全部熱情和希望放在自己雕刻的少女雕像身上,後來竟使這座雕像活了起來。心理學家羅森塔爾(R.Rosenthal)和雅各布森L.F.Jacobson)稱之為“皮格馬利翁效應”。

羅森塔爾及其同事,要求教師們對他們所教的小學生進行智力測驗。他們告訴教師們說,班上有些學生屬於大器晚成(lateblooming)者,並把這些學生的名字念給老師聽。羅森塔爾認為,這些學生的學習成績可望得到改善。自從羅森塔爾宣布大器晚成者的名單之後,羅森塔爾就再也沒有和這些學生接觸過,老師們也再沒有提起過這件事。事實上所有大器晚成者的名單,是從一個班級的學生中隨機挑選出來的,他們與班上其他學生沒有顯著不同。可是當學期之末,再次對這些學生進行智力測驗時,他們的成績顯著優於第一次測得的結果。這種結局是怎樣造成的呢?羅森塔爾認為,這可能是因為老師們認為這些晚器大成的學生,開始嶄露頭角,予以特別照顧和關懷,以致使他們的成績得以改善。

皮格馬利翁效應和羅森塔爾效應都反映了期望的作用,所以又稱為期望效應。

鯰魚效應

水池裏養著一群魚,由於缺乏外界刺激,這些魚變得死氣沉沉,容易死亡。漁民偶然把幾條鯰魚放在這群魚裏,卻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由於鯰魚喜歡擠來擠去,整個水池裏的魚都被帶動起來而顯得生機勃勃,所以漁民喜歡放幾條鯰魚在裏麵增加全體魚的活力與壽命。在經濟、文化等活動中引入競爭機製,也會產生鯰魚效應。

馬太效應

1973年,美國科學史研究者莫頓用這句話概括了一種社會心理現象:“對已有相當聲譽的科學家作出的科學貢獻給予的榮譽越來越多,而對那些未出名的科學家則不承認他們的成績。”莫頓將這種社會心理現象命名為“馬太效應”,這樣的命名來源於一則聖經故事。

《聖經?馬太福音》有這樣一則故事:一個富翁給他的三個仆人每人一錠銀子去做生意。一年後他召集仆人想知道他們各自賺了多少,其中第一個人賺了十錠,第二個人賺了五錠,最後一個人用手巾包了那錠銀子,捂了一年沒賺一個子兒,這位富翁就命令後者把那錠銀子交給賺錢最多者。該書第二十五章說:“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人際交往的多看效應

在許多人眼中,喜新厭舊是人的天性。然而,事實果真是如此嗎?

20世紀60年代,心理學家查榮茨做過試驗:先向被試出示一些照片,有的出現了20多次,有的出現了10多次,有的隻出現一兩次,然後請被試評價對照片的喜愛程度,結果發現,被試更喜歡那些看過好多次的照片,既看的次數增加了喜歡的程度。

這種對越熟悉的東西就越喜歡的現象,心理學上稱為多看效應。在人際交往中,如果你細心觀察就會發現,那些人緣很好的人,往往將多看效應發揮得淋漓盡致:他們善於製造雙方接觸的機會,已提高彼此間的熟悉度,然後互相產生更強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