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吸引難道真的是如此的簡單?有社會心理學的實驗做佐證:在一所大學的女生宿舍樓裏,心理學家隨機找了幾個寢室,發給她們不同口味的飲料,然後要求這幾個寢室的女生,可以以品嚐飲料為理由,在這些寢室間互相走動,但見麵時不得交談。一段時間後,心理學家評估她們之間的熟悉和喜歡的程度,結果發現:見麵的次數越多,互相喜歡的程度越大;見麵的次數越少或根本沒有,相互喜歡的程度也較低。
可見,若想增強人際吸引,就要留心提高自己在別人麵前的熟悉度,這樣可以增加別人喜歡你的程度。因此,一個自我封閉的人,或是一個麵對他人就逃避和退縮的人,由於不易讓人親近而令人費解,也就不太討人喜歡。
當然,多看效應發揮作用的前提是首因效應要好,若給人的第一印象不好,則見麵越多就越招人討厭,多看效應反而起了副作用。
六、語言的“沉睡效應”
現在的媒體空前發達,各種電視台、電台、報紙、雜誌等媒介非常普遍,用“信息爆炸”已經不足以說明現在的信息總量的宏大以及信息傳播速度的迅猛,麵對各種信息,人們都有一個接收、感知、認可或者摒棄的過程,我們有一句成語叫“十人成虎”,是說一個人對你說有老虎來了,你不會相信,但是如果有十個人對你說有老虎來了,你就會相信。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心理學家們發現無論什麼信息,它的可信度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這就是心理學上的語言“沉睡效應”,指一個人在接受某一條信息之後,隨時間的推移,記憶裏麵隻留下信息的內容,圍繞信息的其他信息就會逐漸淡薄。
比如,男孩子小M突然對相識不久的女孩小D表白:“我很喜歡你”,“我非常愛你”,“你太漂亮了”……小D的反應會怎樣?
很多女孩子會像小D一樣反應十分局促——“他會不會對任何人都說這樣的話?”“這麼快就說這樣的話,太輕浮了!”小D的反應很正常,但她一直會這樣堅持自己的這個立場嗎?
不一定。隨著時間的推移,“可信度低”會被遺忘——“誰說的”、“怎麼說的”、“在哪裏說的”等等因素都會被遺忘,留在小D記憶裏的是“我喜歡你”,“你太美了”等等這些核心詞語。這些記憶會帶來單純的喜悅和愉快。
當小D再一次被男友小M讚美並且表白時,她就會想起“他以前也是這麼說的”,讚美之人不會被人輕易忘記。此時此刻,她想到的不是“這個人說的話還是不可靠”,而是“上次誇得我美滋滋的人就是他啊!”這樣一來,小M給小D的好印象就像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大。
利用語言的心理“沉睡效應”,就是誇了又誇,反複讚美。當然,我不是鼓勵讀者朋友去肆無忌憚地阿諛奉承,而是希望你也能學會“沉睡效應”,不要因為擔心對方誤會,就把讚美之詞壓抑在心底。即使你的言語很幼稚,詞不達意,也要勇敢地向對方表達出來。任何語言和情感,隻要能深入對方的心裏,時間會消除掉它周圍的雜質,慢慢顯露出來的是一顆美麗的鑽石。把你的好感對對方說,真情最終可以打動對方的心。
十、過度理由效應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有這樣的體驗:親朋好友幫助我們,我們不覺得奇怪,因為“他是我的親戚”、“他是我的朋友”,理所當然他們會幫助我們;但是如果一個陌生人向我們伸出援手,我們卻會認為“這個人樂於助人”。
同樣,在家庭生活中,妻子和丈夫常常無視對方為自己所做的一切,因為“這是責任”、“這是義務”,而不是因為“愛”和“關心”;一旦外人對自己做出類似行為,則會認為這是“關心”,是“愛”的表示。
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區別呢?這就是由於社會心理學上所說的“過度理由效應”。每個人都力圖使自己和別人的行為看起來合理,因而總是為行為尋找原因,一旦找到足夠的原因,人們就很少再繼續找下去,而且,在尋找原因時,總是先找那些顯而易見的外在原因,因此,如果外部原因足以對行為做出解釋時,人們一般就不再去尋找內部的原因了。
有這樣一個有趣的故事:一位老人在一個小鄉村裏休養,但附近卻住著一些十分頑皮的孩子,他們天天互相追逐打鬧,喧嘩的吵鬧聲使老人無法好好休息,在屢禁不止的情況下,老人想出了一個辦法。他把孩子們都叫到一起,告訴他們誰叫的聲音越大,誰得到的報酬就越多,他每次都根據孩子們吵鬧的情況給予不同的獎勵。到孩子們已經習慣於獲取獎勵的時候,老人開始逐漸減少所給的獎勵,最後無論孩子們怎麼吵,老人一分錢也不給。結果,孩子們認為受到的待遇越來越不公正,認為“不給錢了誰還給你叫”,再也不到老人所住的房子附近大聲吵鬧。
老人這就是巧妙地利用了過度理由效應。對於這些孩子,他們如果隻用外在理由(得到報酬)來解釋自己的行為(吵鬧),那麼,一旦外在理由不再存在(沒有報酬了),這種行為也將趨於終止。因此,如果我們希望某種行為得以保持,就不要給它足夠的外部理由。
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
莎士比亞的名劇《羅密歐與朱麗葉》描寫了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悲劇,他們相愛很深,但由於兩家是世仇,感情得不到家裏其它成員的認可,雙方的家長百般阻撓。然而,他們的感情並沒有因為家長的幹涉而有絲毫的減弱,反而相愛更深,最終雙雙殉情而死。
在現實生活中,也常常見到這種現象,父母的幹涉非但不能減弱戀人們之間的愛情,反而使感情得到加強。父母的幹涉越多,反對越強烈,戀人們相愛就越深,這種現象被心理學家稱為“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這是因為人們都有一種自主的需要,都希望自己能夠獨立自主,而不願意自己是被人控製的傀儡,一旦別人越俎代庖,代替自己做出選擇,並將這種選擇強加於自己時,就會感到自己的主權受到了威脅,從而產生一種心理抗拒,排斥自己被迫選擇的事物,同時更加喜歡自己被迫失去的事物,正是這種心理機製導致了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故事一代代的不斷上演。
心理學家的研究還發現,越是難以得到的東西,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越高,價值越大,對人們越有吸引力,輕易得到的東西或者已經得到的東西,其價值往往會被人所忽視。我國民間流行這樣一種說法“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偷不如偷不著”,也就是說的這個道理。
因此,婚外戀如果受到幹涉,雙方反而相愛越深,恨不得天天廝守在一起才好,然而,真正一旦與自己婚外戀的情人如願以償,生活在一起,又會覺得情人也不過如此,妻子或許還好一些。
某中學初一年級的兩位學生由於相互吸引而走到了一起,一開始,老師和家長都竭盡全力幹涉,然而,這種幹涉反而為兩個孩子增加了共同語言,他們更加接近,儼然一對棒打不散的鴛鴦。
後來,校長改變了策略,他將孩子和老師都叫去,沒有批評孩子們,反而說老師誤會了他們,把純潔的感情玷汙了。過後,這兩個孩子還是照樣來往,但是沒過多久,他們就因為缺乏共同點而漸漸疏遠,最終由於發現對方與自己理想中的王子和公主相差太遠而分道揚鑣。
第一印象效應
一位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讓兩個學生都做對30道題中的一半,但是讓學生A做對的題目盡量出現在前15題,而讓學生B做對的題目盡量出現在後15道題,然後讓一些被試對兩個學生進行評價:兩相比較,誰更聰明一些?結果發現,多數被試都認為學生A更聰明。這就是第一印象效應。
第一印象效應是指最初接觸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對我們以後的行為活動和評價的影響,實際上指的就是“第一印象”的影響。第一印象效應是一個婦孺皆知的道理,為官者總是很注意燒好上任之初的“三把火”,平民百姓也深知“下馬威”的妙用,每個人都力圖給別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心理學家認為,由於第一印象主要是性別、年齡、衣著、姿勢、麵部表情等“外部特征”。一般情況下,一個人的體態、姿勢、談吐、衣著打扮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這個人的內在素養和其它個性特征,不管暴發戶怎麼刻意修飾自己,舉手投足之間都不可能有世家子弟的優雅,總會在不經意中“露出馬腳”,因為文化的浸染是裝不出來的。
但是,“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僅憑第一印象就妄加判斷,“以貌取人”,往往會帶來不可彌補的錯誤!《三國演義》中鳳雛龐統當初準備效力東吳,於是去麵見孫權。孫權見到龐統相貌醜陋,心中先有幾分不喜,又見他傲慢不羈,更覺不快。最後,這位廣招人才的孫仲謀竟把與諸葛亮比肩齊名的奇才龐統拒於門外,盡管魯肅苦言相勸,也無濟於事。眾所周知,禮節、相貌與才華決無必然聯係,但是禮賢下士的孫權尚不能避免這種偏見,可見第一印象的影響之大!
無獨有偶,美國總統林肯也曾因為相貌偏見拒絕了朋友推薦的一位才識過人的閣員。當朋友憤怒的責怪林肯以貌取人,說任何人都無法為自己的天生臉孔負責時,林肯說:“一個人過了四十歲,就應該為自己的麵孔負責。”雖然林肯以貌取人也有其可圈可點之處,我們卻不能忽視第一印象的巨大影響作用,因而必須通過提高自身修養來整飾自己的形象,為將來的成功奠定基礎,搭好台階。
定勢效應
請看這樣一個問題:一位公安局長在路邊同一位老人談話,這時跑過來一位小孩,急促的對公安局長說:“你爸爸和我爸爸吵起來了!”老人問:“這孩子是你什麼人?”公安局長說:“是我兒子。”請你回答:這兩個吵架的人和公安局長是什麼關係?
這一問題,在100名被試中隻有兩人答對!後來對一個三口之家問這個問題,父母沒答對,孩子卻很快答了出來:“局長是個女的,吵架的一個是局長的丈夫,即孩子的爸爸;另一個是局長的爸爸,即孩子的外公。”
為什麼那麼多成年人對如此簡單的問題解答反而不如孩子呢?這就是定勢效應:按照成人的經驗,公安局長應該是男的,從男局長這個心理定勢去推想,自然找不到答案;而小孩子沒有這方麵的經驗,也就沒有心理定勢的限製,因而一下子就找到了正確答案。
心理定勢指的是對某一特定活動的準備狀態,它可以使我們在從事某些活動時能夠相當熟練,甚至達到自動化,可以節省很多時間和精力;但同時,心理定勢的存在也會束縛我們的思維,使我們隻用常規方法去解決問題,而不求用其他“捷徑”突破,因而也會給解決問題帶來一些消極影響,文章開頭的實驗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不僅在思考和解決問題時會出現定勢效應,在認識他人、與人交往的過程中也會受心理定勢的影響。
蘇聯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一個經典的關於“心理定勢”的實驗:研究者向參加實驗的兩組大學生出示同一張照片,但在出示照片前,向第一組學生說:這個人是一個怙惡不悛的罪犯;對第二組學生卻說:這個人是一位大科學家。然後他讓兩組學生各自用文字描述照片上這個人的相貌。
第一組學生的描述是:深陷的雙眼表明他內心充滿仇恨,突出的下巴證明他沿著犯罪道路頑固到底的決心……
第二組的描述是:深陷的雙眼表明此人思想的深度,突出的下巴表明此人在認識道路上克服困難的意誌……
對同一個人的評價,僅僅因為先前得到的關於此人身份的提示不同,得到的描述竟然有如此戲劇性的差距,可見心理定勢對人們認識過程的巨大影響!
刻板印象
曾經在某一網站看到這樣一個笑話:如果你的前麵是一位發怒的重慶女孩,後麵是萬丈深淵,那麼,奉勸你還是往後跳吧!這個笑話不能說沒有一點道理,重慶女孩的潑辣,可以說是“盛名遠播”,因此,一提到重慶女孩,首先浮上腦海的就是“潑辣”二字,絲毫不顧其中是否有被冤枉的“例外”,這就是所謂“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指的是人們對某一類人或事物產生的比較固定、概括而籠統的看法,是我們在認識他人時經常出現的一種相當普遍的現象。我們經常聽人說的“長沙妹子不可交,麵如桃花心似刀”,東北姑娘“寧可餓著,也要靚著”,實際上都是“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是由於我們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沒有時間和精力去和某個群體中的每一成員都進行深入的交往,而隻能與其中的一部分成員交往,因此,由我們所接觸到的“部分”,去推知這個群體的“全體”。
刻板印象一經形成,就很難改變,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克服刻板印象的影響。例如,市場調查公司在招聘入戶調查的訪員時,一般都應該選擇女性,而不應該選擇男性,因為在人們心目中,女性一般來說比較善良、較少攻擊性、力量也比較單薄,因而入戶訪問對主人的威脅較小;而男性,尤其是身強力壯的男性如果要求登門訪問,則很容易被拒絕,因為他們更容易使人聯想到一係列與暴力、攻擊有關的事物,使人們增強防衛心理。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居住在同一個地區、從事同一種職業、屬於同一個種族的人總會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因此,刻板印象一般說來都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是,“人心不同,各如其麵”,刻板印象畢竟隻是一種概括而籠統的看法,並不能代替活生生的個體,因而“以偏概全”的錯誤總是在所難免。如果不明白這一點,在與人交往時,“唯刻板印象是瞻”,像“削足適履”的鄭人那樣,寧可相信作為“尺寸”的刻板印象,也不相信自己的切身經驗,就會出現錯誤,導致人際交往的失敗,自然也就無助於我們獲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