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七章人際關係心理效應(1 / 3)

正文 第二十七章人際關係心理效應

人際交往是個體社會化的必由之路。交往的特點是人與人的相互影響。人在交往中總是拿他的所作所為和周圍人的期待進行核對,從了解他們的意見、情感、要求中知道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把別人的行為方式、態度、價值觀念等吸收過來納入自己的人格組織,形成自己的世界觀和個性。人總是在交往中不斷調整自己的行為定向,使自己和他人更加相似一些。正是交往形成了人們進行活動的共同性。一句話,一個人的人格和行為方式隻有在交往中才能產生,沒有人際交往,人隻能永遠是一個生物的人而不能成為社會的人。人際關係是一把雙刃劍,處理不好可以影響人的正常生活學習和工作,進而導致心理問題的發生。卡耐基先生曾說過:“一個人事業的成功,隻有15%是由於他的專業技術,另外85%要靠人際關係和處世的技巧。”

人際關係如此重要,自然我們每個人都渴望擁有一個好的人際關係,可是現實生活中總有很多的人際關係不盡如人意。孩子不聽話,愛人不理解,同事鬧矛盾……所有種種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煩惱。如何才能減輕我們的煩惱,讓我們輕裝上陣呢?其實,社交過程中有許多心理因素會影響人們在交往過程中相互理解,相互感知。如果適當學習人際關係種心理效應知識,會幫助我們提高社交技巧,促進心理健康。

首因效應

首因效應在人際交往中對人的影響較大,是交際心理中較重要的名詞。人與人第一次交往中給人留下的印象,在對方的頭腦中形成並占據著主導地位,這種效應即為首因效應。我們常說的“給人留下一個好印象”,一般就是指的第一印象,這裏就存在著首因效應的作用。因此,在交友、招聘、求職等社交活動中,我們可以利用這種效應,展示給人一種極好的形象,為以後的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礎。當然,這在社交活動中隻是一種暫時的行為,更深層次的交往還需要您的硬件完備。這就需要你加強在談吐、舉止、修養、禮節等各方麵的素質,不然則會導致另外一種效應的負麵影響,那就是近因效應。

近因效應

近因效應與首因效應相反,是指交往中最後一次見麵給人留下的印象,這個印象在對方的腦海中也會存留很長時間。多年不見的朋友,在自己的腦海中的印象最深的,其實就是臨別時的情景;一個朋友總是讓你生氣,可是談起生氣的原因,大概隻能說上兩、三條,這也是一種近因效應的表現。利用近因效應,在與朋友分別時,給予他良好的祝福,你的形象會在他的心中美化起來。有可能這種美化將會影響你的生活,因為,你有可能成為一種“光環”人物,這就是光環效應。

光環效應

當你對某個人有好感後,就會很難感覺到他的缺點存在,就像有一種光環在圍繞著他,你的這種心理就是光環效應。“情人眼裏出西施”,情人在相戀的時候,很難找到對方的缺點,認為他的一切都是好的,做的事都是對的,就連別人認為是缺點的地方,在對方看來也是無所謂,這就是種光環效應的表現。光環效應有一定的負麵影響,在這種心理作用下,你很難分辨出好與壞、真與偽,容易被人利用。所以,我們在社交過程中,“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具備一定的設防意識,即人的設防心理。

設防心理

在兩個人獨處的時候,我們不時地會有些防範心理;在人多的時候,你會感到沒有自己的空間,自己的物品是否安在;你的日記總是鎖得很緊,這是怕別人奪走你的秘密。為了這些,你要設防。這種設防心理在交往過程中會起到一種負麵作用,它會阻礙正常的交流。

1.第一印象

人們初次見麵時產生的印象稱第一印象,往往會影響對人以後一係列行為的解釋,有先入為主的作用。人們初次相遇,總要首先觀察對方的衣著、相貌、舉止及其它可察覺到的動作反應,然後根據觀察到的印象對對方作出一個初步的評價,雖然第一印象是在很短的時間內根據有限的、表麵的觀察資料所得出來的,但由於它的新異性和雙方鮮明的情緒色彩,卻能在人的腦海中留下深刻的烙印。第一印象有時和一個人的氣質相吻合,有時和一個人的氣質大相徑庭。不同的人會對同一個人產生不同的第一印象,如對一個蓄長發留胡須的男青年,有的人認為他流裏流氣,有的人卻覺得他很時髦,很“派”。因此,我們在交往中要盡量避免受第一印象的影響,要把第一印象作為一種信息儲存在腦子裏,且慢對一個人作出什麼結論,要想對一個人理解得準確,有待於交往的進一步深化。“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仍不失為一個真理。同時,我們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應該努力給人留下一個良好的第一印象。美國學者倫納德?曾寧博士在他所著的《接觸:頭四分鍾》一書中指出,交接新認識的人時,頭四分鍾至關重要。為了給對方一個好的第一印象,他認為交接新朋友時,起碼要高度集中精神四分鍾,而不應一麵與對方交談,一麵東張西望,或另有所思,或不斷匆匆改變話題,致使對方不悅。教師給學生的第一印象,對教師威信的形成有重大影響。因此,每個教師都要善於進行第一印象的管理,力求一開始就給學生留下一個良好的印象。

2.暈輪效應

暈輪效應又叫成見效應,或概麵效應。這是指當一個人對某人產生了良好印象或不良印象後便以偏概全,以點概麵,認為這個人一切都很好或一切都很差,形成了某種成見,好象月暈一樣,把月亮的光擴大化了。產生暈輪效應是由於在人際交往中掌握有關對方信息資料很少的情況下作出總體判斷的結果。成見效應往往會影響到人們的相互交往。如在一個集體裏,當你對某人印象好時就覺得他處處順眼,“愛屋及烏”,甚至他的缺點錯誤也會覺得可愛;當你對某人印象不好時,就覺得他處處不順眼,“憎人及物”,對其優點成績也視而不見。這種心理狀態必然會影響到人際關係的融洽與和諧。

3.社會刻板印象

是指由於受社會影響,對於某個人或某一類人產生的一種比較固定的看法。也叫定型化效應。一般來說,定型的產生是以過去有限的經驗為基礎,源於對人的群體歸類。如在人們腦子裏,知識分子書生氣十足,工人粗獷豪放,會計師都精打細算的,教授必然白發蒼蒼。方下巴是堅強意誌的標誌,寬大的前額象征智慧,胖人心地善良,厚嘴唇則忠厚老實等等。

社會刻板印象在人際交往中有利有弊。一方麵,它會導致在認識別人過程中的某種程度的簡化,有助於人們對他人作概括的了解;另方麵,倘若在非本質方麵作出概括而忽視了人的個別差異,就會形成偏見,作出錯誤的判斷。在人際交往中必須克服上述心理偏見,要辯證地、發展地、全麵地、曆史地觀察了解一個人,要加強相互間的交往,提高對人對事認識的廣度和深度,從而提高交往的水平。

投射效應

人際關係中的投射效應,即“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指與人交往時把自己具有的某些不討人喜歡、不為人接受的觀念、性格、態度或欲望轉移到別人身上,認為別人也是如此,以掩蓋自己不受人歡迎的特征。如自私的人總認為別人也很自私;而那些慷慨磊方的人認為別人對自己也應不小氣,由於投射作用的影響,人際交往中很容易產生誤解。

人際關係中的投射效應,希望可以給大家一點啟示。所謂的投射,是指把自己的東西投給了別人。這種東西可以是行為、愛好、情感等。舉例來講,一群人圍在一起聊天,其中一個人講起了他熱愛的足球,立刻變得神采奕奕,口若懸河滔滔不絕。聽的人開始還挺有興趣,可時間久了,就慢慢變得有些不耐煩了,有的人打起了哈欠,有的人幹脆離開了這個圈子。等到談話的那個人從足球中走出來時,聽他講話的人已經所剩無幾了。他感到非常傷心,覺得自己很努力地向大家介紹足球,可大家很不給自己麵子,所以他很委屈。可他沒有意識到,他自己狂熱喜歡的,別人並不一定喜歡,他之所以不停地說,隻是他把自己的愛好投射給了他人,認為他人也跟他一樣熱愛足球,這導致了他與周圍人的不和諧,甚至可能引起周圍人對他的厭惡,投射效應在我們的生活中比比皆是,如想要作弊的人總感覺周圍很多人都在作弊;單相思的人總感覺對方對自己就是不一樣,而客觀上對方對所有人都一樣;心底單純善良的人認為周圍所有的人都是善良的;而心底陰險的人,就處處提防著別人……投射效應給我們的啟示就是:在生活中,我們應學會分清自我和他人,不要把屬於自己的東西投射給了他人,而帶著主觀的眼光去看待他人,影響我們的人際關係。

交際中的“異性效應”

許多人可以在異性麵前非常愉快地完成那些在同性麵前極不情願完成的任務,有時還表現得十分勇敢、機智,這種現象,在社交心理學上稱之為“異性效應”。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的交往中,如果能正確而恰當地運用“異性效應”,則往往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請求幫助和商洽事情時,“異性效應”不時閃現出獨特的作用,尤其是俊男俏女,如果能合理地駕馭“異性效應”,則往會取得滿意的效果。

再說,在一般情況下,一位漂亮的姑娘主動表示願意陪著你坐一坐,聊聊天,任何一個心理正常的男子都不會斷然拒絕吧?甚至反應遲鈍的會變得思路敏捷;沉默寡言的會變得侃侃而,條條是道,滔滔不絕……無數事實證明,除了某些出於政治陰謀或其它肮髒的目的而施用“美人計”外,一般來說,這種做法也有可取之處,有時候,這種“異性效應”還能使素昧平生的雙方在事業和愛情上互相促進。

馬克思曾把婦女比作“酵素”,指出沒有婦女的“酵素”就不能有偉大的變革。當然,我們所變談的“異性效應”,是指男女之間一種正常的健康的交往心理反映。它與那種庸俗的挑逗是截然是不同的,因為後者常常是沒有教養甚至是心存歹意的行為,是令人唾棄的。換句話說,運用“異性效應”理論,最好適可而止,切勿讓它高度“發動”而幹出一些荒唐的乃至超生理負荷和有損於人格、國格的事來。

“異性效應”的作用有:

第一,可以進一步發揮女性在社交中的作用。有些工作崗位,更是可以多多使用女同誌。

第二,“異性效應”可以使人們應更加自覺地注意自己的談吐與服飾,做到交際時熱情大方,禮貌得體,不卑不亢。

第三,“異性效應”可以避免一些不愉快的事情,諸如口角爭吵等等。

名片效應

兩個人在交往時,如果首先表明自己與對方的態度和價值觀相同,就會使對方感覺到你與他有更多的相似性,從而很快地縮小與你的心理距離,更願同你接近,結成良好的人際關係。在這裏,有意識、有目的地向對方所表明的態度和觀點如同名片一樣把你介紹給對方。

有一位求職青年,應聘幾家單位都被拒之門外,感到十分沮喪。最後,他又抱著一線希望到一家公司應聘,在此之前,他先打聽該公司老總的曆史,通過了解,他發現這個公司老總以前也有與自己相似的經曆,於是他如獲珍寶,在應聘時,他就與老總暢談自己的求職經理,以及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慨,果然,這一席話博得了老總的賞識和同情,最終他被錄用為業務經理。這就是所謂的名片效應。也即兩個人在交往時,如果首先表明自己與對方的態度和價值觀相同,就會使對方感覺到你與他有更多的相似性,從而很快地縮小與你的心理距離,更願同你接近,結成良好的人際關係。在這裏,有意識、有目的地向對方所表明的態度和觀點如同名片一樣把你介紹給對方。

恰當地使用“心理名片”,可以盡快促成人際關係的建立,但要使“心理名片”起到應有的作用,首先,要善於捕捉對方的信息,把握真實的態度,尋找其積極的、你可以接受的觀點,“製作”一張有效“心理名片”。其次,尋找時機,恰到好處地向對方“出示”你的“心理名片”,這樣,你就可以達到目標。掌握“心理名片”的應用藝術,對於人際交往記憶處理人際關係具有很大的實用價值。

心理距離效應

兩隻困倦的刺蝟,由於寒冷而擁在一起。可因為各自身上都長著刺,刺得對方怎麼睡都不舒服。於是他們隻好離開一段距離,但他們又冷得受不了,於是又湊到一起。幾經折騰,兩隻刺蝟終於找到一個合適的距離:既能互相獲得對方的溫暖又不至於被紮。“刺蝟”法則就是人際交往中的“心理距離效應”。人際關係在現實生活中是一種非常複雜和微妙的關係。人際關係處理的好壞,決定你是否取得成功的關鍵。如何處理好的人際關係?當你了解“刺蝟”法則後,也許你心中就更有數了。最近生活上的忙碌,有點迷失了,變得有點急躁!或許麵對太多的問題要解決,而顯得心煩氣躁!再也沒有耐心聽完別人想說的話或是重複的話題,我便直接打斷……,甚至直接了當拒絕對方的要求。是生活改變了我,或是我適應了生活?有時覺得做人,要像刺蝟那樣,當人欺到你頭上來,便要使出你的求生武器來保護自己。但當人對你要好時,便可暫時懈下武器,做回自己。希望生活不會讓我以後變得無可一世,目無尊長,還時時刻刻地把我的刺張開。也不要因腳步放快,而把趕不上的人拋之不顧。該是時候看看了凡的故事了。放慢步伐,多點耐心,少點脾氣!

木桶效應

木桶盛水量的多少,取決於構成木桶的最短木板的長度,而不取決於構成木桶的長木板的長度。

——木桶效應告訴人們:在學習和工作中,某一方麵的片麵發展或過份強調,並不會達到預期效果。隻有各方麵諧調發展,共同提高,才能實現整體優化,提高效益。特別是加長那塊短板的長度,對提高整體效益尤為重要;教師在教學中要善於“識短”,勤於“補短”。

破窗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