⑶要認清主客觀之間的關係,接受事物的客觀規律。人之所以患神經質症,疑病素質是症狀形成的基礎,精神交互作用是症狀形成的原因,而其根源在於人的思想矛盾。這一思想矛盾的特征就是以主觀想象代替客觀事實,來“理應如此”限定自身的思想、情感和行為。森田指出:“人究竟如何破除思想矛盾呢?一言以蔽之,應該放棄徒勞的人為決策,服從自然。想依靠人為的辦法,任意支配自己的情感,就如同要使雞毛上天、河水斷流一樣,不僅不能如願,反而徒增煩惱。此皆力所不能及之事,而強為之,當然痛苦難忍。然而,何謂自然?夏熱冬寒乃自然規律,要想使夏不熱、冬不寒,悖其道而行之則人為的決策;按照自然規律,服從、忍受,就是順應自然。”針對思想矛盾,森田提出了“事實唯真”的觀點,意即“事實即是真理”,並以此作為座右銘。他說:“吾人不要把情緒或想象,誤認為事實來欺騙自己。因為不論你是否同意,事實是不可動搖的。事實就是事實,所以人必須承認事實。認清自己的精神實質,就是自覺;如實地確認外界,就是真理。”隻有使人的主觀思想符合客觀事物的規律,才能跳出思想矛盾的怪圈。
2.為所當為
森田療法把與人相關的事物劃分為兩大類:可控製的事物和不可控製的事物。所謂可控製的事物是指個人通過自己的主觀意誌可以調控、改變的事物;而不可控製的事物是指個人主觀意誌不能決定的事物。
森田療法要求神經質症患者通過治療,以學習順應自然的態度,不去控製不可控製之事,如人的情感;但還是注意為所當為,即控製那些可以控製之事,如人的行動。即“為所當為”是指在順應自然的態度指導下的行動,是對順應自然治療原則的充實。
⑴忍受痛苦、為所當為。森田療法認為,改變患者的症狀,一方麵要對症狀采取順應自然的態度,另一方麵還要隨著本來有的生的欲望,去做應該做的事情,通常症狀不會即刻消失,在症狀仍存在的情況下,盡管痛苦也要接受,把注意力及能量投向自己生活中有確定意義,且能見成效的事情上,努力做應做之事;把注意力集中在行動上,任憑症狀起伏,都有助於打破精神交互作用,逐步建立起從症狀中解脫出來的信心。例如:對人恐怖的人,不敢見人,見人就感到極度恐懼。森田療法要求其帶著症狀生活,害怕見人沒關係,但該見的人還是要見,帶著恐懼與人交往,注意自己要做什麼,而這樣做的結果,患者自己就會發現,原來想方設法要消除症狀,想等症狀不存在了再與人接觸,其實是不必要的,過去為此苦惱,認為不能做,是因為老在腦子裏想而不去做。而“為所當為”要求患者該做什麼馬上就去做什麼,盡管痛苦也要堅持,就打破了過去那種精神束縛行動的模式。
⑵麵對現實,陶冶性格。森田療法的專家高武良久指出:人的行動一般會影響其性格,不可否認,一定的性格又會指導其做出一定的事情,但僅僅看到這一方麵,則是一個片麵性的認識。我們也不能忘記“我們的行動會造就我們的性格”這一客觀事實。正是這一點,才是神經質性格得以陶冶的根本理由。
神經症患者的精神衝突,往往停留在患者的主觀世界之中,他們對引起自己恐懼不安的事物想了又想,鬥了又鬥,但在實際生活中,對引起其痛苦的事物卻采取了一種逃避和敷衍的態度,事實上,單憑個人主觀意誌的努力,是無法擺脫神經質症狀的苦惱的,隻有通過實際行動,才會使思維變得更加實際和深刻。實際行動才是提高對現實生活的適應能力的最直接的催化劑。對此,高武良久舉例說,要學會遊泳,不跳入水中就永遠也學不會遊泳,即使完全不會遊泳,跳入水中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然後再逐步學習必要的技術。與此道理相同,神經質症患者無論怎麼痛苦,也會在別人指導下做到,這樣就可以在不知不覺中得到自信的體驗。要想見人不再感到恐懼,隻有堅持與人接觸,在實際觸中采用順其自然的態度,使恐懼感下降,而逐步獲得自信。前麵已經談到,“為所當為”有助於使症狀得到改善,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在實際生活中將精神能量引向外部,就要注意所做的事情,這就減少了指向自己心身內部的精神能量。而與外部世界的實際接觸,又有助於患者認識自身症狀的主觀虛構性。這一過程實際上是使內向型性格產生某種改變的過程。
在順應自然的態度指導下的“為所當為”,有助於陶冶神經質性格。這種陶冶並非徹底改變,而是對其性格的不同部分進行揚棄。即發揚神經質性格中的長處;認真、勤奮。富有責任感等,擯棄神經質性格中的致病之處:神經質的極端的內省及完善欲。
由此可見,順應自然既不是對症狀的消極忍受,無所作為,也不是對症狀放任自流、聽之任之,而是按事物本來的規律行事,憑症狀存在,不抗拒排斥,帶著症狀積極生活。順應自然、為所當為治療原則的著眼點是,打破精神交互作用,消除思想矛盾,陶冶性格。這治療原則還反映了森田療法對意誌、性格、行動和情感之間的關係的看法,即意誌不能改變人的情感,但意誌可以改變人的行為;通過改為人的行為來改變一個人的情感,陶冶一個人的性格。
重在實踐
一些不理解森田療法的人認為,森田療法就是讓人睡覺,折磨人;另外是宣傳有病不用治!很是可笑。另外一些人可能拘泥於某些形式!實際上,森田療法是結合精神分析、認知、行為療法於一體,用行動來驗證理論。首先,森田質性格特點就是讓人分析自己潛在的東西,如岡本讀了森田療法的書,把自己以前沒有意識到的性格意識化,從而觸動了自己的心靈;其次,認識到自己的一些錯誤認知;最後,通過行動來證實症狀可以隨著時間,隨著實際的運動而減輕慢慢消失。實踐是最關鍵的一步!
成功案例一
尊敬的施教授:
您好!這幾天太忙了,沒時間給您寫信!按你的要求,將自己的感受總結出來,現在也是剛打完吊針來到網吧!切入主題吧!
我先係統地介紹一下我得病的由來!我是一名社交恐怖症患者,我先把我的得病經曆介紹一下吧!我患病已有7年了當然,這些年的風風雨雨不言而喻!我是在上初一時生活給我開了一個天大玩笑讓我從此陷入社交恐怖症的泥潭,不能自拔,記得那是一個暴力型的班主任兼數學老師,上他的課如果是做不對意味著一頓拳打腳踢!那是一次特殊的數學課我不知道怎麼聽著聽著走了神,還沒讓我反應過來,我就被來了兩記耳光!這讓我從小在老師家長裏的寵愛長大的我,頓時猶如突遭閃電,讓我害怕極了,加之我小學學習較好,上初中也沒有小學的優越感,讓我滋生了恐懼感!就這樣,我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讓我痛苦了整整在別人看來是美好的童年!起初我並沒在意這,結果第二天上語文課時老師讓我讀課文時,我的聲音開始顫抖,接著是四肢,這讓我再也不敢主動回答問題,甚至是逐漸逃避!這樣,我在當地中學上了兩年中學,我毅然決定轉到市裏的一所中學!我也抱有幻想—但願我能在市裏的中學能有所好轉!可結裏不盡人意!讓我更加恐懼,不過天無絕人之路!也就是在市裏的一個同字告訴我,這是病,要去看醫生,我起初並沒太在意,這樣我每天在惶恐不安中上了高中,這種恐懼開始涉及了我生活的方方麵麵,在高一結束時,我和同學來到西安的一所醫院來看所謂的病,現在記得那是一個看上去很和藹的所謂的心理醫師,她首先讓我做了一係列檢查,花了好多錢,接著便是像數學老師那樣流利地給我下了一連串的定義:抑鬱病,社交恐怖,強迫症等該有的與不該有的都有,開了好多的藥,並且向我保證藥到病除。可是結果讓我大失所望,那副作用讓我現在都感到害怕!我沒有別的辦法,隻好趁著十一長假,再次來到西安,這次我真的挺走運遇上施教授,使我認識到自己得的是社交恐怖症,是他在在我最關鍵的時刻挽救了我,讓我重新燃起生命的火花,我接觸了森田療法,讓我從此又有了180度的轉變!對施教授及森田療法的感激之情難以言表!
下來我把我對森田療法的淺薄體會寫出來以激勵正陷在神精質泥潭中的同胞們!望我們能鼓起勇氣麵對現實盡快走出那曾讓我們不能自拔的神經質泥潭!
昨天所有的榮譽已變成遙遠的回憶,如果要飛得高就該把地平線忘掉,如果大家關注劉歡與劉德華的歌,那這句歌詞應該不陌生,這是我轉變以來一直哼的一句歌詞!同胞們或許那八個大字都知道順其自然,為所當為,我們現在都耳熟能詳了,但真正讓我做起來,為什麼明明我們已經心裏一直在想我已經順其自然了,為什麼不好呢,我已經為所當為了,可為什麼還不好呢!我隻想說這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況且這八個大字並不是我們所掛在口上的,一定要去行動!記得我第一次坐在施教授的講台上,當時的我也非常地緊張,盡管我在發抖但我要坐下來直到一小時以後!那種緊張逐漸地消退下來,在此期間我也在聽施教授講課,盡可能地把注意力集中他所講的內容上,而不太去關注自已的症狀!這樣我即做到了順其自然,也做到了為所當為了!這樣的體會讓我高興的徹夜難眠,之後大概一個月以後,我又回到了學校那時,又是一片不同的天地,當然我也不是一下子就好到了我理想的狀態,這是不可能根本好的,我為什麼這麼說呢?是因為我們這並不是病,所以沒有好與不好之說!之中我在班裏做了一次長達40分鍾的演講,盡管我認為我的症狀還在幹擾我的演講,但是我並不太在乎,隻是做到了我起初為自己設定的目標,也就做是到了目的本位!所以我不會太悲傷,反而信心大增!現在仍然和以前一樣,還是緊張,但我不再感到害怕!因為我會盡量把自己的注意力關注到我所做的事!(我冒然下一個定義把我們所謂的症狀與我們理想的狀態之間持續的時間稱做“時差”)我想我們勇敢地去麵對了,隻有把這時差縮短,讓我們盡快進入狀態就“好”了。
其實道理很簡單,但是為什麼我們都懂這道理而不好呢,我不想介紹太多的理論,我隻想對大家說我們這一類人都是有著強烈的“生的欲望”的,那為了生,為了更好的生,我們為什麼不去做呢!重在行動!我希望,真切的希望大家都能主動地去做!隻有這一條路可以通向成功,是的我也承認這之中必然會遭到別人的誤會與冷眼,但是我們自己很清楚地知道我們是為了什麼——為了美好的明天,為了至愛的親人,為了那些期待的眼神,同胞們,我個人認為這之中就要我們去練一下我們的“厚臉皮”。不是嗎?我也一樣,正在向前走,已經看到了美好的明天,並且一直這樣會走下去的!通向成功的路,往往是布滿荊棘的,但是我們別無選擇,不是嗎?天將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事實惟真,我們一定要麵對現實,那殘酷的現實來換來明天美好的另一種現實!不是有一句話叫做如果麵對現實,你若不厚起臉皮,那麼你將連走路的力氣都沒有!何況我們這群人呢?但願大家都能真正地順其自然,為所當為!借此機會我對施教授表示由衷的感謝,也感謝我的父母對我的支持!
相信自己,我們一定會成功的!我們的明天一定會更燦爛,更美好,更誘人!
一個正走出來的人!
成功案例二
在我運用森田療法治療社交恐怖症的經曆中,見證了森田療法神奇的效果。西安市一位嚴重的視線恐怖症患者,十七年眼睛不能看人,自殺過三次,經過我的三次谘詢,恢複了健康,為了幫助我推廣森田療法,十幾次到我的課堂演講,並接受華商報的采訪,她的成功經驗幫助了許多有類似痛苦的人。她演講的內容如下:
視線恐怖使我生不如死森田療法讓我重見光明
我姓王,今年29歲。在別人來說,我長得很美麗,老公很好,生活一定很幸福。實際上,我每天過著痛苦的日子,記憶裏隻有憂傷,絕望,因為從12歲開始我就患上了一種怪病——視線恐怖症,這種怪病折磨了我17年,讓我生不如死,曾自殺過兩次,常常想紮瞎自己的眼睛。
我出生在一個普通的家庭裏,童年的生活也和別人一樣,無憂無慮。那些歡樂的時光到了12歲就結束了。那一年,爸爸去世了,不久媽媽也離開了。家庭的變故,讓我不願在與人接觸。我總是感覺別人的眼光是異樣的,有像刺一樣的東西刺著我的眼睛,也許是刺痛著我的心。為了避免和人相處,我把自己沉浸到武俠小說裏麵。是小說伴隨我到了自己的花季年齡。因為家庭的原因,16歲我就不得不走向社會,我是那樣的不情願和害怕將自己暴露在眾人麵前。眾目睽睽下的生活,每天都是痛苦的折磨,掙紮,然後是絕望。感覺自己是異類。自己的視線讓別人很不舒服,也是可恥的。每當與人視線接觸,就覺得那人開始不舒服,開始對我感到厭惡。我的視線就不知道該往哪裏看。甚至開始想要是自己沒有眼睛該多好。這樣的想法有時特別強烈,強烈到想刺瞎自己的眼睛。這些可怕的想法伴隨著每天的痛苦掙紮,我想結束自己的痛苦,通過割腕來終止自己的生命。或許命不該絕,我又活了過來,還得痛苦的生活下去。我告訴自己,生活就像上樓,每層的風景是不一樣的,我不能用17歲的能力去想象30歲的生活。於是我又走向了社會。在每個地方我都呆不到三個月,憂傷,痛苦,絕望伴隨著我度過了女人本應該最美麗的季節。就這樣走到了21歲,碰到了現在的老公,我們戀愛了。我們的愛情和別人的不一樣,他是在付出愛,而我隻是在享受愛。那段時光我最快樂,但是很快我又麵臨現實,無法逃避的現實。我不想繼續痛苦下去,要結束,徹底的結束,我一次服下了100片安眠藥。但是希望落空了,他救了我。漂泊了幾年,我們結婚了,隨著小孩的降臨,我告訴自己:你是母親,要盡母親的責任。但是我不知道怎麼教導小孩,並為此經常和家人發生矛盾。我好想有人可以治好我這個痛苦中的怪人,讓我可以和別人一樣享受生命。
去年在華商報上看到了一篇記者孫健奎的文章,社交恐怖症走在陽光下。裏麵的症狀說的和我一樣,通過記者,我找到了治療社交恐怖症專家,第四軍醫大學心理學教研室的施旺紅教授。
從此,我的人生發生了巨大的轉變,重見了光明,又充滿了希望。
通過施教授的幾次谘詢,我的思想可以說是經曆了多次激烈的碰撞。谘詢後,施教授給我兩本關於森田療法的書,回家後,繼續學習森田理論。我其實是一個對看書沒有多大耐心的人,但是由於強烈的想改變現狀,我還是看了。然而就是在我開始看書的過程中,現這本書卻深深吸引了我,並不斷促使我一直認真的看了下去。在學習森田理論的過程中,自己心理的那種感受是難以言表的,可以說整個過程是一個高潮不斷迭起的過程,書中所描述的情形和思想發展變化過程,跟自己實際情況的吻合使我感慨萬千。到現在我自己感覺通過不斷的反思和學習,我覺得我基本上理解了森田理論的精髓。我覺得正是因為我自己有森田神經症的困擾,所以更容易結合自身的體驗,不斷反思,從而更深層次的理解森田理論。由於時間有限,我把對我思想產生較大影響和比較重要的一些理論大概講述一下。
1.順應自然,目的本位
我把順應自然和目的本位聯係到一起來討論,首先順應自然,我覺得是包括對症狀的順應自然,對情緒的順應自然,在順應自然的基礎上,以目的本位的思想,為所當為。這是我自己的對森田理論的理解,書中說到人的情緒是不能控製的,就像人遇到恐怖的事物感到害怕緊張,這是人人都有的情緒,是控製不了的。但是人可以控製的是自己的行動,所以人可以通過控製行動來間接的對感情產生作用,就像人控製不了自己緊張害怕的情緒,但是人可以行動起來,使自己多接觸感到害怕的事物,通過多次反複的接觸後,自然緊張害怕的情緒就會減輕。所以既然人控製不了情緒,控製不了症狀。那麼我們就隻有使自己的症狀順應自然,以目的為中心開始行動,在行動的過程中,關注自己的目的,而不是去控製自己的症狀,因為越是控製自己的症狀,把注意力集中到症狀上,症狀越是加深,從而陷入惡性循環,所以采用順應自然的態度,以目的本位的思想,為所當為,是森田理論的核心。
2.為所當為
為所當為就是在順應自然的態度上的一種主動的行動。就是在對自己症狀,情緒的順應自然的態度上,做到不問症狀不管症狀做該做的事,通過實踐來使自己的情感得到體驗,就我來說吧,可能就是說雖然和人交往很痛苦,不敢看人得很難受但是還是要堅持去接觸該接觸的人,做該做的事,把注意力盡量集中到要做的事上,少考慮自己的表現。
3.事實惟真
也是森田理論的一個思想它就是強調要以已經發生的事實為標準,把以發生事實看作真理,這個理論對我的心理衝擊也是很大的。反思自己以前的煩惱和痛苦,以前總是為自己設立一個理想的完美的目標,覺得自己在人麵前應該是什麼樣子的表現,報著這樣的思想去行動,事實上給自己套上了一個枷鎖,從而行動中壓力更大,以至於最後逃避,其實是一種不承認現實的表現,森田理論中強調事實即是真理,人人都會緊張,尤其是和陌生的人接觸時,眼神都不會對視較長時間,都有恐懼的感覺,如果接受這是一種自然的心理現象,雖然讓人不舒服,但本身是健康的,承認現實,使自己從枷鎖中解脫出來,從而行動起來更加輕鬆。
在這一個月的行動中,雖然有一些反複,但已經已經有了根本性的轉變,以前逃避不敢做的事情現在我敢去做了即使還是會感到緊張。我知道情感的體驗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其實現在擺在有兩個選擇一是繼續逃避,繼續長期痛苦的生活下去二是不顧眼前的痛苦,接受症狀,不怕表現不好不怕丟臉堅持行動在長期的堅持中使自己的情感得到體驗,逐漸從神經症中擺脫出來。
我想今天的演講就是我選擇了後者的最好證明,施教授的書中有一句話:森田療法與其說是一種精神療法不如說是一種人生哲學!學習到現在我確實有這種體會。森田療法就是一種人生哲學,通過學習它,知道自己並沒有什麼病,是自己的性格和一種錯誤的認知相互作用產生的一種心理困惑,通過學習它糾正了自己以前的一些錯誤的認知,使自己心理成熟起來,我現在有信心能夠使自己擺脫心理困惑,森田理論作為一種人生哲學讓我終生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