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給第一財富把好脈 第五節把好場合脈(1 / 3)

第三章給第一財富把好脈 第五節把好場合脈

說話應當看場合

從說話百分百的角度看,說話看場合總體應該分為兩大類,即不該說的場合和該說的場合。

一、不該說的場合三緘其口

都知道有一副好口才,能言善辯,對答如流,的確能展示自己的風度與才幹,獲得預想不到的好結果。

但是,有些場合,好口才卻派不上用場,甚至“成事不足,敗事有餘”,還會產生副作用,使交往受阻。此時的做法應該是緘口不言,閉起嘴巴什麼也不說,反倒更利於與人打交道,更能收到交往的預期效果。這就是不該說的場合。

在一個人情緒失控的場合下,任何誠心的安慰都難以使對方接受,不如等他冷靜下來,等他恢複了理智,再同他交談為好。

在喪葬場合,說任何喜樂的話、玩笑的話,都會引起當事人的不滿;安慰喪親的不幸者,說急於勸阻對方慟哭的話也是不起作用的,強烈的悲痛如巨石積壓在心頭,愈壓愈重,不吐不快,讓其宣泄、釋放出來,反而有利於較快恢複心理平衡和平靜的狀態。

比如,葛力內在一次會議中對一項決議投了反對票。這個政黨的領袖來到他的辦公室,指責他是本黨的叛徒,企圖破壞該黨組織。

葛力內正在寫稿,見他進來時仍沒抬頭,好像不知道他就在身旁。來客見葛力內如此冷淡,更是火上加油,越發生氣,於是對葛力內辱罵起來。可是,葛力內就是不予理睬,依舊默默地寫著他的稿子。

來客無可奈何,繞著葛力內的桌子兜了一圈,回到原位,又滔滔不絕重說了一遍。雖然來客幾番重複這套盛氣淩人的指責,但葛力內始終沒有停下手中的筆。直到來客詞窮怒息準備離去,葛力內才慢慢地停下手中的筆,抬起頭來,輕輕地一笑,丟過去一個得意的眼色,說:“幹嗎那麼著急走啊?回來盡情地發泄吧!”

有些人遇到麻煩的時候,常常喋喋不休,嘮叨不止,殊不知這樣正好暴露了自己的弱點。處在尷尬情況下,與其聒噪不停,甚至說錯話,倒不如保持沉默。宋代詞人黃升在他的《鷓鴣天》詞中這樣說:“風流不在談鋒盛,袖手無言味正長。”這是不無道理的。

莊子曾經說過:“大辯不言”,“至人之用心若境,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意思就是:最有口才的人,往往表現在善於閉著嘴巴不說話。其心裏像鏡子一樣明亮,雖然清晰地映照著事物,但卻任事物來去而不加以迎送。因此能夠自若地應接事物而不勞心神,最終戰勝事物而自己卻無任何損傷。

人際交往的成敗,是不能籠統地以“說”與“不說”來衡量的。“說”與“不說”,從表麵上看,是兩個互為矛盾的概念,就其實質而言,二者有一個共同的目的,都是為了獲得最理想的交際效果。

但從人的接受心理來看,某種場合,有時“不說”卻能收到“說”所不能收到的特殊效果。

“不說”的概念,不是不會“說”,而是會說而不說。它是為了某種需要而有意為之的行為。也可以說是一種在特定場合下的辦事、交際的策略。事實上,在特定場合下,它是一種更好的進攻方式。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不管是哪一種“說”,比如:聊天、座談、辯論、詢問、質疑、發言、講課等等,對言者來講,都是以聲音這一物質形式對聽者施加刺激。這種刺激被聽者感知以後,會迅速產生理解的反射,繼而作出決斷,促成自己應對的行為。所謂“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你有來言,我有去語”就是這種應對行為。於是俗話中就有了“聽話聽聲,鑼鼓聽音”的說法。

反過來,交往之中如果本該說時卻偏偏不說,這就等於把自己的內心世界完全掩藏起來,讓對方莫測高深,也就無從產生理解的反射。並且還會讓對方在心理上造成一種無形的壓力,引起一係列的疑問和猜測:對方是默認、讚許、同情、反對、膽怯、恐懼、輕視、尊重、懷疑、動搖、鐵心、抗拒?由於你的不說,對方什麼都不知道,這樣還會引起你自己的不安、惶恐、煩躁,導致自信的喪失,情緒的低落,意誌的動搖,鬥誌的銳減。

老子“大辯若訥”的看法正是由此而來。他認為,越是善言,就應該越要讓人感到不善言木訥,這才是說話的高明之處。孔子向他請教,他也這樣告誡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因此,孔夫子也有了“君子訥於言”的認識。

“不說”確是人際交往中言語運用的一件法寶。那麼在哪些情況下應當不說呢?

1、在對方提出無理要求而且又迫不及待之時。

2、麵對無休止的糾纏之時。

3、麵對惡意挑釁之時。

4、麵對狂躁、震怒之時。

5、當下屬或孩子有小過錯,且又有所醒悟之時。

6、當聽眾精力分散、竊竊私語之時。

7、不速之客來訪,久坐不去,而自己又無時間與之閑侃之時。

8、對問題不便明確表態之時。

9、向別人請教之時。

10、聽到有人指責、批評自己之時。

二、該說的場合一吐為快

該說的場合就是言語交際者在某種時間、地點、對象麵前,可以說,應當說,必須說。

這種場合需要把握的是:究竟應該怎樣說,說話的分寸在這裏很重要。如果說得不好,如:深了、淺了、輕了、重了、莊了、諧了、喜了、憂了,都會影響交際效果。正常情況下:結婚、過生日、喬遷、慶功、表彰、剪彩等場合,表達隻能是愉悅、歡快、祝賀、頌揚性的;奔喪、吊唁、追悼等場合,表達隻能是沉痛、悲哀、憂戚、肅穆性的;探病、問安、拜望等場合,表達隻能是寬慰、祝願、企望、仰慕性的;群眾集會,表達隻能是莊重、嚴肅性的;私人交談,表達隻能是輕鬆、隨和、自由性的。

對該說的場合的選擇,有兩種情況:

1、說話者本來就沒有想說的意思,可現場情況逼得你不能不說,如果不說,盛情難卻,不好下台。

2、如果不說,自己或自己組織的權益、名譽就要遭受損害;如果不說,正義不能伸張,邪惡不能壓製。

到什麼山上唱什麼歌

這句話就是要區分場合,不同的場合要求采取與各自相應的語言形式,隻有達到了說話的目的,也就達到了辦事的目的。

那麼究竟如何做到到什麼山上唱什麼歌呢?

一、自己人與外人場合

我們有個傳統的習慣,一向是重視內外有別的。對自己人“關起門來說話”,可謂無話不談,甚至連十分放肆的話也說,事情好辦的多,而對外人,總懷有戒心,“逢人隻說三分話,不可全拋一片心”,至於辦事,一般是公事公辦。因此,遵循內外有別的界限說話,社會上認為是得體的,你說話違反這一界限,便被人認為是“亂放炮”,說話不得體。

二、正式與非正式場合

你要是在正式場合說話應當嚴肅認真,事先有所準備,不能亂扯一氣。非正式場合下,便可隨便一些,像聊家常一樣,便於感情交流,談深談透。有些人說話文縐縐,有些人說話俗不可耐,就是沒有把握正式場合與非正式場合的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