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給第一財富把好脈 第四節把好身份脈(3 / 3)

如果通牒發出,也要有說到做到的決心,隻要有一次沒兌現,以後對方就不會把你的最後通牒當回事。切記結果不一定會如你所願,也就是說,對方不一定會按你所希望的那樣。

養成紳士風度

英國愛丁堡的古斯裏博士曾經說過:“如果你在羅馬向人問路,當地人都會彬彬有禮,給你一個滿意的答複。但是,如果是在我們蘇格蘭,你要向人問路,得到的回答會是:‘你往前走不就得了?’之所以有這種區別,還不能怪那些下層社會的人。一般老百姓所以不懂禮貌,根源還在於這個社會的上層也缺乏教養。我還記得第一次到巴黎的時候,那裏的一切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第一個晚上我和一個銀行家呆在一起,他帶我去一座公寓。到了那裏,一個女仆走過來給我們開了門。那銀行家彬彬有禮地脫下帽子,尊敬地稱呼女仆為‘小姐’,還向她低頭鞠躬。在巴黎,我們所看到的下層人士一個個都非常有教養,原因其實在於那裏的上流社會在對待普通平民的時候總是非常注意禮貌。”

教養本身就是一筆財富。可見文明的舉止足可以替代金錢的作用,有了這筆財富就像有了通行證一樣,可以暢通無阻,所有的大門都會敞開。

這正像英國政治家柴斯特菲爾德所說的:“一個人隻要自身有教養,不管別人舉止怎麼不適當,都不能傷他一根毫毛。他自然就給人一種凜然不可侵犯的尊嚴,會受到所有人的尊重。而沒有教養的人,容易讓人生出侮慢的心理。這就是為什麼人們在馬爾波羅公爵麵前從來不會口出穢言的原因;同樣的道理,羅伯特·瓦爾波爵士那裏從來沒有人能說出正兒八經的話來。”

真正的紳士,他是容不得自己身上有那些可能激起別人不良反應的品質的,比如報複心理、憎惡、怨恨、嫉妒等等一類的品質。這些心理特征都是敗壞精神生活的毒品,是傷害靈魂的殺手。因此,一個人如果要讓自己真正變得有教養,他就應該把自己的慷慨無私、溫和善良給予每一個人。

早在2000年前,亞裏士多德就曾描述過一個真正的紳士應該是什麼樣子:“無論身處順境、逆境,一個寬宏大量的人總是追求行事適度。他不期望人們的歡呼喝彩,也不允許別人對他嘲弄貶低;成功的時候不會得意忘形,遭受了失敗也不愁眉苦臉。他不會去做無謂的冒險,也不會隨隨便便談論自己或者別人。他不在意別人的毀譽,也不會對人求全責備。”

真正的紳士應當表裏如一。寶石上了光之後雖然更亮,但必須明確一點它一定是寶石。一個真正的紳士舉止應溫文爾雅,謙遜知禮,不會輕易動怒,更不會主動挑釁。他從不惡意猜度別人,至於自己去作惡,那更是想都沒有想過的事情。他努力克製自己的欲望,提高自己的品位,出言謹慎,尊重他人。真正的紳士,應該像瓷器一樣,上釉之前就把圖案畫好。再經過火燒也不會有任何改變。一個真正的紳士可能會失去財富,但不會丟掉他的勇氣、樂觀、希望、德行和自尊。這樣,即使他失去了這一切,但他實際上仍然很富有。

例如:一天,傑斐遜總統和他的外孫騎馬外出,路上遇到了一個奴隸,奴隸向他們脫帽鞠躬。傑斐遜總統也舉起帽子,作為還禮,可是,他的小外孫對黑奴瞧都沒瞧一眼。“托馬斯,”傑斐遜很嚴厲地對小外孫說,“難道你希望一個奴隸比你表現得更像個紳士嗎?”

孔夫子也告誡我們:“在自己家裏吃飯應該像在國王那裏吃飯一樣行為得體。”在家裏,如果父母對小孩的行為舉止滿不在乎,那麼等到孩子出門在外時,他們也就不懂什麼是應該羞愧的行為了。

再如:一次在倫敦,一個青年婦女疾步穿過街道拐角,不小心和人撞在了一起。那是一個要飯的小孩,衣衫襤褸,幾乎被撞倒。女士趕緊刹住腳步,轉過身子,聲音非常柔和地說:“請原諒,孩子,撞到你了,真是對不起。”小孩瞪大了眼睛,看了她一會兒,然後摘下帽子,向她深深鞠了一躬,臉上卻洋溢著快樂的神情,說道:“我原諒您了,小姐,非常高興……非常高興。下次您把我撞倒也沒有關係,我不會有什麼怨言的。”這位女士離開後,要飯的小孩忍不住對同伴說:“喂,吉姆,第一次有人請求我的原諒,我真是高興壞了。”

良好的行為舉止可以成為年輕人的財富。巴特勒先生是羅德島的一個雜貨商。一天,他已經關了店鋪準備回家,路上遇到一個小女孩,原來她想買一卷針線。巴特勒先生二話不說,就帶小女孩回到了店裏,把線給了她。這個事情本身雖然微不足道,但在那裏流傳開後,人們都紛紛到他的店鋪裏買東西。很快,他就成了富翁,其中的原因,很大程度上都要歸功於他的熱心周到。

以上的例子足以說明養成紳士風度有多麼的重要呀,這在我們的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

隨時注意身份

與人說話、交流的目的,往往是為了辦好事情,交朋友。俗話說:“一把鑰匙開一把鎖”,與不同身份的人說話必須有不同的說話策略。這樣,針對性強,辦事的成功率往往就高。

《世說新語》有這麼一則故事:有個叫許允的人在吏部做官,提拔了很多同鄉人。魏明帝察覺之後,便派虎賁衛士去抓他。

他的妻子趕出來告誡他說:“明主可以理奪,難以情求。”讓他向皇帝申明道理,而不要寄希望於哀情求饒。

於是,當魏明帝審訊許允的時候,許允直率地回答說:“陛下規定的用人原則是‘舉爾所知’,我的同鄉我最了解,請陛下考察他們是否合格,如果不合格,臣願受處罰。”

魏明帝派人考察許允提拔的同鄉,他們工作幹得都很好,於是將許允釋放了,還賞了一套新衣服。

許允提拔同鄉,是根據封建王朝製定的個人薦舉製的任官製度。不管此舉妥當與否,它都合乎皇帝認可的“理”。許允的妻子深知和皇帝打交道,難於求情,卻能以“理”相爭,於是叮囑許允以“舉爾所知”和用人稱職之“理”,來抵消提拔同鄉、結黨營私之嫌。這可以說是善於根據說話對象的身份來選擇說話的絕好例子。

與領導說話,或是談論工作,就應該盡量用“請教”的語氣。向領導多請教,多彙報,領導會覺得你尊重他,看得起他。所以,在工作中,即使你什麼都懂,也要裝出有不明白的地方,然後主動去問領導:“關於這事,我不太了解,應該如何辦?”或“這件事依我看來這樣做比較妥當,不知局長有何高見?”

領導一定會很高興地說:“好,就按你說的做!”或“這個地方你要稍微注意一下!”或“大體這樣就行了!”如此一來,我們不但會減少錯誤,領導也會感到自身的價值,有了這個前提,後麵的事情就好辦得多了。

說話人在一定的場合下,還要注意自己的身份,一旦說出與自己身份不符的話,定會遭人非議和厭煩。

有一位大學生畢業分到一家工廠,開始很得車間主任賞識,但好景不長,不到兩個月,車間主任就對他開始冷淡了。他怎麼也搞不明白其中的原因。經一位好心師傅點撥,他才如夢初醒:原來他剛走出學校,講話愛用術語,什麼“程序化”、“控製論”、“結構定向”等用個沒完。而車間主任是中專學曆,最煩大學生在他麵前咬文嚼字,賣弄學識。這位大學生無形中觸到了主任的“自卑感”,而致使自己處於不利位置。

在一定的場合,說話人不但要考慮自己與對方的身份,還要考慮對方與自己的親疏關係。

在一次修辭學會的年會上,學會負責人第一個作學術報告。他在開場白中說:“先讓我這個老猴耍一耍,然後你們中猴、小猴耍。我老猴肯定耍不過你們中猴、小猴,不過總得有人帶個頭吧!”代表們聽了覺得有意思。報告人年近古稀,又是修辭學會的會長,資格老,跟到會的中青年代表都很熟悉。他把自己比作老猴,把別人比作中猴、小猴既恰當,又風趣。真是“莊諧雜出,四座皆春。”如果一位脫穎而出的年輕人也說出類似的話來,比方說:“我是一個小猴,先讓我來耍一耍,然後你們中猴、老猴耍。”聽的人就會產生反感。因此在對待上下級的不同關係上,說話必須有所不同。對待上級要嚴肅恭敬,對待下級要親切關懷。對待不同文化層次的公眾也要講究不同的說話策略。這樣,才有可能達到自己的交流目的,才有可能在說話時把好身份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