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給第一財富把好脈 第三節把好感情脈(2 / 3)

要把握對方情緒

把握好對方情緒,就是把握好了說話的時機,這是直接關係到一個人的說話效果和機敏程度。所謂時機,就是指雙方能談得開、說得攏的時候,還是對方願意接受你的時候。一個人正遇到傷心或悲痛的事情還沒解脫出來時,你卻上門托他給你的保親戚做媒論嫁,肯定你會碰壁的;領導正為應付上級檢查而忙得焦頭爛額時,你卻找他去談工作的不暢,那你肯定要受堵的,甚至遭到訓斥。掌握好說話的時機,是把好感情脈的關鍵。那麼什麼時候說話算是把握好對方的情緒呢?不妨試試以下四點:

一、在對方情緒高漲時說

人的情緒有高潮期,也有低潮期。當人的情緒處於低潮時,人的思維就顯現出封閉狀態,心理具有逆反性。這時,即使是最要好的朋友讚頌他,他也可能不予理睬,更何況是求他辦事。而當人的情緒高漲時,其思維和心理狀態與處於低潮期正好相反,此時,他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心情愉快,說話和顏悅色,內心寬宏大量,能接受別人對他的求助,能諒解一般人的過錯;也不過多計較對方的言辭,同時,待人也比較溫和、謙虛,能程度不同地喜歡去聽一些對方的意見。因此,在對方情緒高漲時,正是我們與其談話的好機會,切莫坐失良機。

二、在對方喜事臨門時說

所謂喜事臨門時,是指令人高興、愉快、振奮的事情降臨於對方頭上時。如:對方在職位上晉升時;在科研上攻克難關,取得重大成果時;工作中成績突出,受到獎勵時;經濟上得到收益時;找到稱心伴侶、婚嫁或遠方親人來探望時。人們常說:“人逢喜事精神爽”、“精神愉快好辦事”。在喜事降臨對方時,我們上門找其交談,對方會不記前嫌,而且會認為是對他成績的肯定,喜事的祝賀,人格的敬重,從而也就樂意接受或歡迎你的到來,所求之事,多半會給你一個滿意的答複。

三、在為對方幫忙之後說

中國人曆來講究“禮尚往來”、“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在你為他幫了一個忙後,他就欠下了對你的一份人情,這樣,在你有事求他幫忙的時候,他必然要知恩圖報。在不損傷對方利益的前提下,他能做到的事情,一般情況下會竭盡全力去幫助你。“將欲取之,必先欲之”,托人辦事的時機,我們是可以進行預先創造的。

四、若解決衝突應在對方有和解願望時

倫理學原理告訴我們,絕大多數人都具有“羞惡之心”,這種“羞惡之心”體現在與他人發生無原則的糾紛之後,會對自己的行為自覺地反省。通過反省察覺到自己的過錯之時,一種求和的願望就會隨之而生,並會主動向對方發出一係列試探性的和解信號。這時隻要我們能不失時機地友好地找對方談談,僵局就會被打破,雙方的關係也會重新“熱”起來。因此,我們要善於捕捉對方發出的求和信息。例如,對方主動和我們接近、打招呼,與我們見麵時由過去滿臉陰雲到“轉晴”,或者暗中幫助我們排憂解難等等。這時,我們就應該及時投桃報李,以更高的姿態、更熾熱的感情找其交談。我們萬不可視而不見,見了不說,說了沒有誠意。否則,對方一旦認為求和試探失敗,和解的願望就會頓消,誤解將會轉化為敵意,將會出現嚴重對抗的局麵。

不要侵犯他人隱私

交談時不應涉及對方秘而不宣的想法或隱私,不要多談對方(除非是熟知的親友)的健康情況,他若身體不適,這樣的話題很可能勾起他的愁緒,影響談話的效果。

當你麵對一個尷尬的問題時,應首先看看提問者背後的動機是什麼,他們為什麼要問到這個問題。這一問題是否與問者有關,還是他出於一種好奇心,或者是表現出一種潛在的對抗情緒,是無意識的還是想惡意中傷你。當你碰到這種問題時,要問清楚對方為什麼要提出這樣的問題。

有些情況下,特別是在領導與下屬之間,有些領導往往會問下屬一些涉及個人生活方麵的問題,以增進上下級的關係。而領導可能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是否提得恰當,是否會引起下屬的反感、刺傷下屬的感情。因此,作為一名領導者,當你與下屬進行交談時,應盡可能避免談及有關私人的問題。因為你不知道他們是否願意與你談論這方麵的問題,決不能貿然進行。

如何對待大吵大叫

當一個人無法達到自己的目的時,又趕上麵對他人,那麼他一定會想辦法表現自己。他也許大吵大叫或者慍怒不語;也許假裝是受害者或者用威脅與責備的方式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我們既然已經做了所能做的一切,就自然會采取我們應該采取的辦法來回敬他。

一般做法是,你可以常回擊他對你所做的描述:“我不自私,你才自私呢。你怎麼敢說我自私?我什麼都替你做。有一次……”

另一種做法是,當你痛苦的時候,你努力弄懂他的想法。你可以說:“請告訴我是怎麼回事,我做了什麼了?告訴我,我怎麼做才能讓你感覺好些?”

你還經常努力爭取他的同意,希望他不再因為你而煩惱。你說:“如果我這麼做讓你感到這麼不安,那麼我可以改變計劃,不做那項工作、不去見那位朋友……”

你也可以試著解釋說明,提出相對立的看法,賠禮道歉,想努力使他從你的觀點看問題。你可以這樣說:“你怎麼就不能理智些呢?難道你不明白你犯了多大的錯誤嗎?你所想的是荒謬的、瘋狂的、不理智的、侮辱他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