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童年生活
狄仁傑的童年時代是在隨父親宦遊各地中度過的。在雄偉壯麗的帝都長安,一覽無垠的中原大地,繁花似錦的江南水鄉,山清水秀的漢中盆地,奇險秀美的三峽兩岸,幾乎小半個中國都留下了狄仁傑幼小的足跡。飄泊不定的宦遊生活,對於磨煉狄仁傑的意誌,增長見識十分有利。直到青年時代他才結束了隨父宦遊的生活,卻又開始了他自己的動蕩不定的仕宦生涯,南北奔波,四方飄流,狄仁傑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奔波於神州大地上度過的。
狄仁傑的童年時代正是唐太宗統治的貞觀時期。在唐太宗的治理下,這一時期政治清明,社會穩定,人民安居樂業,但由於隋末長期的戰爭破壞,社會經濟尚未得到完全恢複,不少地區村落蕭條,人口稀少,土地荒蕪,處於亟待恢複的階段。隋煬帝大業中,天下有戶890萬,而貞觀初不滿300萬戶,直到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全國也不過380萬戶。可見人口銳減到何種程度。貞觀六年(632),魏徵還說從洛陽向東直到海邊,“茫茫千裏,人煙斷絕,雞犬不聞,道路蕭條。”《貞觀政要》卷2《納諫》。由於這一時期國家的財力、物力有限,所以地方官的俸祿比較微薄,尤其是一些品秩較低的地方官員,沒有祿米之給,甚至不免有饑寒之慮。直到貞觀八年(634),政府財力稍有增加,才提出給地方官增給祿米的問題。狄仁傑的父親雖然身在仕途,由於是地方官,且品秩不高,俸祿有限,所以狄仁傑雖為官宦子弟,盡管不會有生活之虞,但他的童年生活肯定不十分富足。這樣的社會與家庭環境對狄仁傑的成長是有益處的,使他不致於染上一般官僚子弟那種不良習氣。
狄知遜共有5個兒子,狄仁傑為長子,所以在家庭中對他很少溺愛,更多的是嚴教。作為一個古老的家族,狄氏家族和中國古代許多大家族一樣,都有自己的家族傳統,用以規範家人的行為和教育子弟。許多家族還撰寫了所謂家訓之類的東西,世代相傳,成為這個家族中人人必須遵循的訓條。著名的《顏氏家訓》便是一部流傳至今、影響甚大的此類書籍。狄氏家族是否在狄仁傑之前也有此類家訓,不得而知,後來狄仁傑顯達以後,的確撰寫過一部名為《家範》的訓言,共一卷,用於教育自己的子孫。據此類推,狄氏家族肯定也有此類訓條存在。唐文宗時,狄仁傑的族曾孫狄兼謨任給事中,曾封還過不當的詔敕,文宗認為狄兼謨能忠於職守,是一個執法官員的最好人選,便把他提升為禦史中丞,並對他說:“禦史台朝廷綱紀,台綱正則朝廷理,朝廷正則天下理。凡執法者,大抵以畏忌顧望為心,職業由茲不舉。卿梁公之後,自有家法,豈複為常常之心哉!”這段話清楚地表明狄氏家族確有自己家族訓條。所謂“家法”,即家族傳統、家族訓誡。
狄仁傑作為長子,自然受到其父的嚴格要求,希望他能夠光耀家族,成為有用之才。所以狄仁傑在童年時就養成了勤奮學習的好習慣,有時讀書甚至到了入迷的程度。有一次,他家的門人被害,驚動了當地官府,縣吏奉命前來調查案情,全家上下人等都出來接受訊問,隻有狄仁傑一人未動,仍在房中讀書。縣吏十分生氣,責問他為何不出?狄仁傑不慌不忙地回答說:“黃卷之中,聖賢備在,猶未對接,何暇偶俗人而見耶?”《大唐新語》卷6《舉賢》。他把苦讀儒家經典看成是與古代聖賢進行交流,小小年紀便已表現出與眾不同的見識,因而從小就受到人們的關注。
據載,有一天,狄仁傑和他的小兄弟們外出遊玩,在途中與高僧海濤法師相遇。此人學識淵博,尤善相麵之術,他一見到狄仁傑,大吃一驚,感歎地說:“此兒郎日後當位極人臣,百姓有幸,蒼生是賴,可惜我年事已高,不能等到那個時候了。”《南部新書》丙。
狄仁傑在少年時期讀書並不僅限於儒家經典,還廣泛地涉獵了其他各類書籍,其中包括醫學書籍在內,因此他對醫術也頗為精通。官僚子弟博覽群書本不足為奇,但大都不去涉獵醫學書籍,在他們看來醫術不屬於經邦治國之學,因而不屑一顧。從狄仁傑樂於研習醫術看,恐怕不是一時興趣所致,而是他誌向遠大,想多學本領以便為民造福。這一點在他日後任官期間仍不忘為民診治疾病、解除痛苦的行動上可以得到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