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篇 家世與童年(2 / 3)

狄仁傑的父親狄知遜是狄孝緒的第五子。由於其父為朝中高官,家業富足,所以狄知遜從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後來通過科舉考試而步入仕途。據載,他是明經及第後,被授以東宮內直郎,掌管太子東宮的符璽、傘扇、幾案、服飾等事。對於初入仕途的人來說,這已是相當不錯的職位了。據說狄知遜“龍章鳳姿”,“神情秀發”,一表人材。後又充任過鄭州(治今河南鄭州)司兵參軍,兼鄭王府兵曹參軍。鄭王指唐高祖的兒子、唐太宗的異母弟李元懿。李元懿本封滕王,貞觀十年(636)正月,改封鄭王,任鄭州刺史。狄知遜充任這一官職當在這個時期。此後,他又曆任梁州(治今陝西漢中)都督府錄事參軍、越州剡縣(浙江嵊縣)令、華州鄭縣(陝西華縣)令、夔州(治今重慶奉節東北)都督府長史等職。死後贈使持節邛州(治今四川邛徠)諸軍事、邛州刺史。狄知遜在仕途上很不得意,幾乎沒有充任過重要職務,死後的贈官還是沾了狄仁傑的光。

關於狄仁傑的母親,史書中沒有記載。《邛州刺史狄公碑》中略有提及,可惜由於碑文殘缺,不知其姓氏。然狄仁傑有一堂姨盧氏,所謂堂姨是指其母的堂姊妹,即狄仁傑外公的兄弟之女。據此可以斷定狄仁傑之母必然姓盧。上麵提到的這塊碑文記載說:“鳳皇於飛,生享從夫之秩;蛟龍既沒,死偕同穴之榮。初封太穀縣君,追贈(下缺)。”《金石萃編》卷69《邛州刺史狄公碑》。說明在狄知遜獲得贈官的同時,他的夫人也得以追贈封號,隻是由於碑文殘缺已無法知道具體封號了。

二.狄氏籍貫

狄仁傑的籍貫,舊史均記載為並州太原人。並州在隋煬帝大業中改為太原郡,唐高祖武德時又改稱為並州(治今山西太原西南)。上麵所說太原是指並州所屬的太原縣,治所從隋末以來移到州城之內。然據明朝陽曲縣知縣彭而述所撰的《狄梁公譜係祀田記》記載:“縣之南治十裏,人煙可三五十家,相傳為梁公故裏,誌乘所載,父老所傳,人競呼之為狄村雲。”康熙《陽曲縣誌》卷14《碑記》。陽曲縣也是唐代並州下屬的一個縣,在明清隸於太原府。唐代的陽曲縣城位於今太原市北約15公裏,明代的陽曲縣城距今太原市北約25公裏,狄村就位於唐明陽曲縣城之間,這裏距唐代的太原縣約百裏之遙。從“誌乘所載,父老所傳”等語看,可知認為此處為狄仁傑故裏的說法由來已久,並非明代才出現,且有文字記載為據。因此,狄仁傑的故裏應該在陽曲縣而不是太原縣。清康熙時編撰的《陽曲縣誌》卷12《人物》就明確記載說:“狄仁傑,字懷英,陽曲人。”同一時期修撰的《太原縣誌》也沒有將狄仁傑說成是本縣人。唐朝後來把並州改為太原府,如果說狄仁傑是太原府人,那是不錯的;如說是並州太原人,則大為不妥了。

狄氏家族到狄知遜時住址又有一次變化。根據記載,狄仁傑從汴州調任並州,途中登太行山,南望河陽(河南孟州東南),對隨從人等說:“我的親人就居住在南邊那片白雲之下。”他佇立很久,一直看到那片白雲飄移遠去,才懷著依依難舍的心情離去。根據研究,狄仁傑所說的親人即其父狄知遜。大約此時狄知遜已致仕閑賦於家,住在河陽別業,狄仁傑離家赴外地任職,在途中登高南望,思念親人,才留下這一感人至深的記載。

狄仁傑的主要政治生涯是在武則天時期度過的。武則天是以洛陽為政治中心,狄仁傑在洛陽就有自己的住宅,位於尚賢坊內。狄仁傑的堂姨盧氏就住在洛陽城南的午橋別業。河陽與洛陽隔黃河相望,距離不遠,後來狄氏家族在河南一帶生活的人很多,這裏可以說是他們的第二故鄉。明代人金懷玉編撰了一部名為《狄梁公返周望雲忠孝記》的戲劇,其中也有上述的那個情節,索性就稱狄仁傑為“河陽狄氏懷英”,即認為其是河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