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篇 初涉宦海
狄公之賢,北鬥以南一人而已。
(唐)藺仁基
狄仁傑初涉宦海便以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幹贏得了人們的讚譽,同時也深獲唐高宗的信任,在政壇上嶄露頭角。他的不凡表現也引起了當時尚是皇後的武則天的關注,為她(他)們之間以後建立良好的君臣關係奠定了基礎。
一.州郡良佐
唐高宗顯慶中(656—661)關於狄仁傑入仕的時間,史籍中沒有記載。據《舊唐書》本傳載,他入仕後不久即遭人誣陷,由工部尚書閻立本昭雪平反。另據同書《閻立本傳》載,他是在顯慶中接替其兄閻立德任工部尚書。又據同書《閻立德傳》載,其死於顯慶元年,從而可以斷定閻立本任該職的時間就在此年。狄仁傑既然是閻立本任工部尚書期間遭人誣陷且在入仕不久之時,他入仕的時間就應在顯慶中,因為總章元年閻立本已升任右相了,狄仁傑和他的父親一樣,也是通過明經科的考試而步入仕途。這一時期的唐高宗繼續了唐太宗製定的統治政策,承“貞觀之治”的餘緒,國力逐漸強盛,人口增長,社會生產發展,政治局勢比較穩定。朝中的重要大臣基本上都是太宗時期的重臣宿將,如長孫無忌、褚遂良、李、契何力、蘇定方、薛仁貴等。他們具有豐富的統治經驗和軍事指揮才能,在他們的輔佐下永徽、顯慶時期的唐朝國力強盛、形勢穩固。顯慶後期朝中的矛盾逐漸明朗化,主要是圍繞著是否擁立武則天為皇後而展開鬥爭的,朝中大臣分為擁武和反武兩大派。武則天是在永徽六年(655)當上皇後的,雖然她深恨反對派,因時機未成熟,所以隱忍不發。到了顯慶四年(659),她指使人誣告宰相長孫無忌(高宗的舅父)謀反,將其貶官,不久逼令自殺。在此之前已將另一宰相褚遂良貶死。高宗原皇後王氏的舅父柳、韓瑗等重臣也先後被殺,所有這些家族的近親也都被流放嶺南,朝中輔政者基本上為武則天親信或同黨。顯慶五年(660),高宗患了風眩病,“頭重,目不能視”,因此高宗在患病時,允許武則天處理百司奏事。這是她參政的開始,偶爾為之,她正式參決大政還是數年之後的事情。
狄仁傑就是在這樣的曆史背景下走上了坎坷的仕途,他首任的官職是汴州(治今河南開封)判佐。判佐又稱判司,是對司功、司倉、司戶、司兵、司法、司士等曹參軍事的統稱,分掌本州各種具體行政事務。狄仁傑到底充任的是哪一曹參軍事,史書缺載,不可考知。
狄仁傑在汴州任上不久,就被本胥吏誣告,使初涉宦海的他很快就嚐到官場風雲的險惡。至於狄仁傑因何事被人誣告,史籍未載,不得而知。唐朝初期,每隔一至數年都要派一批朝官充任黜陟使,到全國各道巡視、監察,大事奏裁,小事立決,對地方吏治的考察與監督是其重要的職責之一。這時到河南道充任黜陟使的是工部尚書閻立本,他接到對狄仁傑的舉報後十分重視,親自負責審理。經過了詳細深入的調查後,閻立本發現狄仁傑盡管任職時間不長,但政績非常突出,舉報之事純屬毫無根據的誣告。閻立本遂召見狄仁傑,向他當麵謝罪,並?稱讚說:“仲尼雲:‘觀過知仁矣。’足下可謂海曲之明珠,東南之遺寶。”對狄仁傑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閻立本可謂是慧眼識賢才,他也是第一位賞識狄仁傑並對他進行提拔重用的人。閻立本,雍州萬年(陝西西安)人。他是唐代著名的大畫家,《秦府十八學士圖》、《淩煙閣功臣圖》等作品,都出於閻立本之手。流傳至今的繪畫作品有《步輦圖》、《曆代帝王圖》、《職貢圖》與《蕭翼賺蘭亭圖》等。他還擅長工藝、建築,因此曾充任主管工程的將作大匠、工部尚書等職,後來雖然還擔任過右相、中書令等重要官職,由於他的畫名太大,往往掩蓋了其政治才幹。其實就閻立本的本意而言,他非常希望在政治上有一番作為。早在貞觀時期,閻立本任主爵郎中。有一次唐太宗與群臣泛舟於禦苑,春光明媚,湖水蕩漾,鳥語花香。麵對秀美的風光,太宗不覺雅性大發,命令眾臣賦詩詠頌,又召閻立本速來,把這種美麗的風景及君臣同樂的場麵用畫筆描繪下來。當時的傳呼之人誤呼:“召畫師閻立本。”閻立本聽到後羞愧異常,又不敢不來,流汗奔走,狼狽不堪。事後他對自己的兒子說:“我從少年時就發憤讀書,又學習繪畫技藝。入仕以後惟以丹青知名於天下,以致於遭受今日之辱,希望你以此為鑒戒,切勿學習此等末技。”雖然閻立本不願再以此技見知於天下,但既入官場,身不由己,往往欲罷不能,致使後人認為他非宰輔之器。從閻立本為狄仁傑平反昭雪,並賞識重用的舉動看,上述看法的確多少有些冤枉了閻立本。
閻立本為狄仁傑平反後,認為狄仁傑品行高潔、才幹卓越,遂上奏唐高宗推薦他任並州(治今山西太原西南)都督府法曹參軍。這一職務仍是判司,由於並州是大都督府,諸曹參軍均為正七品上,汴州在當時為上州,判司均為從七品下,對狄仁傑來說,是官升兩階。並州在唐朝地位比較特殊。隋大業十三年(617),唐高祖以這裏為基地,起兵向關中進軍,建立了唐王朝,因此並州被視為李唐王朝的發祥之地。此外,並州還具有重要的軍事地位,發揮著屏障關中和鎮撫北方少數民族的軍事作用。由於這些原因,唐政府對並州官員的選用比較慎重,狄仁傑能被推薦到這裏任職,是對他的德才肯定與賞識的結果。
並州也是狄仁傑的桑梓之地,所以他對在這裏任職十分興奮,決心為故鄉百姓做一些有益的事。唐製,大都督府法曹參軍設置兩員,掌管司法刑獄。狄仁傑在並州任上,執法嚴明,政平訟理,他經手的案子都能及時處理,從不積壓。由於能公平執法,沒有冤濫,受到同僚與百姓的讚譽。
並州的另一位法曹參軍鄭崇質,恭順仁孝,對其老母頗能盡為子之道,為當時人所稱道。就在狄仁傑到並州任上不久,鄭崇質奉命將要出使於遠方。這時他的母親年事已高,且患有重病,如他遠去,老母將無人照料;如抗命不去,作為政府官員又身不由己,處於兩難之際。狄仁傑看到這種情況,十分同情,便對鄭崇質說:“太夫人病情危重,而公奉命出使遠方,路途萬裏,豈能不擔憂!”遂主動去見都督府長史藺仁基,要求代替鄭崇質充使外出。按照唐朝初期製度,大都督府都督通常都由親王、皇子充任或遙領,凡遙領大都督時,大都督府的軍政事務由長史負責。因此,這時的藺仁基實際上是並州大都督府的軍政長官。狄仁傑的行為對藺仁基觸動很大,他非常感慨地說:“狄公之賢,北鬥以南一人而已。”光緒《山西通誌》卷121《鄉賢錄》六。當時藺仁基正與都督府司馬李孝廉鬧矛盾,雙方關係十分緊張。狄仁傑與鄭崇質也是同僚關係,且狄仁傑到任不久,互相之間並無深交。古代交通工具比較落後,長途跋涉,辛勞異常,非至交或親屬是沒有人會主動代替他人充使的。正因為如此,藺仁基對狄仁傑的義舉感慨萬分,再對照自己的行為,使他十分慚愧。於是,他主動去找李孝廉,經過推心置腹的交流,從此兩人之間“相待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