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篇 家世與童年
狄氏家族,源遠流長。
名門之後,東南遺寶。
古代的中國是一個十分重視家族曆史與家族傳統的國度,因此,對於家族譜牒的編撰非常重視,幾乎每一個大的家族都有自己的宗譜,這就為後世研究家族史留下了寶貴的資料。狄氏家族就是這無數大家族中的一個著名家族,敘述這個家族的曆史對了解狄仁傑的家世和他的成長曆程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家族源流
唐太宗貞觀四年(630),狄仁傑誕生於一個普通官員家庭。盡管狄仁傑日後聲名赫赫,千古以來有關他的傳說為人們留下了無盡的話題,但此時當他呱呱落地時,其啼聲與普通嬰兒毫無差異,顯得那麼平凡,平凡得以至於連他的出生時間都沒有留下無可爭議的記載關於狄仁傑的生年,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種認為他生於隋大業三年(607),一種認為生於唐貞觀四年(630)。後一種說法比較可靠,詳見張先昌《狄仁傑生年考》。
狄仁傑所在的家庭在注重門第、郡望的隋唐時代也是那麼普通,與社會上倍受人們推崇的那些高門顯族相比,頓失光彩,所以狄仁傑充其量也隻是一個庶族子弟。如果更進一步地追溯,就會發現狄氏家族也是一個源遠流長的古老家族,隻是由於魏晉以來沒有名人湧現,才不為人們所注目。在唐朝初年,這個家族中官職最高的是狄仁傑的祖父狄孝緒,曾充任過尚書左丞,卻未見建立過顯著的功勳,因而名聲及社會影響十分有限。狄氏家族中最著名的人物,還是要算狄仁傑,他在曆史上的不凡表現,為這個家族增添了不少光彩,這才引起世人對其家族的重視。從這個意義上看,狄仁傑的降生對這個古老的家族來說,不能不是一件值得慶幸的大事。
關於狄氏家族的世係情況,今天能夠了解的已經比較有限。唐人十分重視譜牒之學,當時人林寶編撰了一部名為《元和姓纂》的譜牒書,據他本人說,撰此書時“案據經籍,窮究舊史,諸家圖牒,無不參詳”。可見搜集資料還是比較廣泛,比較豐富。後來宋人歐陽修撰《新唐書》時,其中的《宰相世係表》主要就是依據此書並增補了部分內容而編成的。現在以上二書尚存,然關於狄氏家族的記載非常簡略,這就說明這個家族的譜牒早在唐代就已經殘缺不全了。狄氏家族譜牒在唐代不如其他大家族完備的事實,與其不屬士族階層有很大的關係。
宋代名將狄青顯達後,有一位狄仁傑的後人特地去拜會他,並獻上狄仁傑的畫像和告身(任官狀)十餘通,希望狄青能認狄仁傑為遠祖。狄青認為自己一時幸運做了高官,不敢妄加攀附,冒充狄仁傑後人,因而拒絕了他的“好意”,厚贈後遣返。這一事件說明了一個問題,即狄氏譜牒雖然殘缺,但在北宋時仍然存在,所以狄青才不敢貿然攀附。隨著歲月的推移,有關這個家族的資料又有所散失,時至今日,我們所能考知的情況便十分有限了。
根據記載,狄姓出自姬姓。周成王把他的同母弟孝伯封於狄城(甘肅臨洮),以地名為氏,孝伯遂成為狄姓的最早始祖。孔子有一名弟子狄黑,就是孝伯的後裔。狄黑的裔孫狄山,在西漢充任過博士之職,世代居於天水(甘肅通渭西)。前秦末年,大將姚萇在關隴豪族的支持下舉兵反秦,其中的天水豪族狄伯支就是狄山的後裔。姚萇建立後秦政權,任狄伯支為尚書。他臨終時召集四位大臣受遺詔輔佐其子姚興,狄伯支也是輔臣之一。姚興滅亡前秦苻登,稱帝之後,遂任狄伯支為征虜將軍、樂平侯。不久,姚興遣其弟姚平與狄伯支率步騎4萬進攻北魏,由於姚興支援不力,致使後秦軍隊先勝後敗,姚平戰死,狄伯支等人被俘。後雙方關係和好,狄伯支被放回,很快恢複了官爵。後秦與割據陝北的赫連勃勃關係惡化,平北將軍姚衝與狄伯支奉命率軍征討,姚衝圖謀發動叛亂回師襲擊長安,狄伯支不從,姚衝懼怕陰謀敗露,便設計將狄伯支毒死。
狄伯支是後秦的開國功臣,地位較高,他的死使家族地位大受影響。到了其孫子狄恭時,移居於太原(山西太原西南)。從此,這個家族就以太原為籍貫,舊史記載狄仁傑為太原人,其依據就來源於此。狄恭的兒子狄叔湛在東魏擔任過帳內正都督、平西將軍,封爵臨邑子。狄叔湛的兒子狄孝緒,在唐朝初年曾先後充任過行軍總管、大將軍、尚書左丞、使持節汴州諸軍事、金紫光祿大夫,封爵臨潁男。從狄孝緒所任官職看,在唐初地位已經相當顯赫了。行軍總管,為一路野戰部隊的統帥。使持節汴州(治今河南開封)諸軍事,則掌握這一地區的軍政大權,並擁有專殺之權。尚書左丞,為尚書省的主要官員,具體掌管尚書省的各種政務,隻有大事才秉告尚書仆射。左丞分管吏部、戶部、禮部十二司事務,如果詔書不當有權封還重議,並有決定郎官人選的人事權。金紫光祿大夫,為文散官第四階,正三品。在唐初這已經是相當高的官階了。狄孝緒擔任過的這些官職,不僅表明他位高權重,而且也才兼文武。但是,有關狄孝緒的事跡在史書中非常罕見,恐怕不是年久湮沒的問題,大約是他功績不怎麼顯著,才致使史書中缺乏記載,這一點從他的封爵可以得到證實。狄孝緒盡管職事官頗高,卻僅獲得了一個臨潁男的爵位,在唐代爵製中為最低一級,從五品上。唐朝初期的封爵主要根據功績大小來封授,狄孝緒沒有獲得顯爵,可能就是出於這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