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引言(1 / 1)

正文 引言

狄仁傑,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名字。千百年來,無論帝王將相、達官貴人、文人學子、農人販夫,無不對他交口稱道。一個曆史人物能夠得到各類不同階層的人們對他眾口一辭的讚頌,這種現象本身就是一個值得探討的有趣問題。有人稱他為大唐名相,唐代近300年的曆史中,曾湧現出了大批的宰相,稱得上名相的為數不少,哪一位的知名度能有他高?也有人稱他是斷案如神的清官,可他在當時的社會政治生活中卻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顯然非哪一個精熟刑律、善於推按的官吏所能相比。

從久視元年(700)狄仁傑辭世以來,有關他的事跡的傳播便以各種形式迅速地展開了,曆代都有一些政治家、文學家、學者在自己的作品中,從不同的視角以不同的語言對他進行了評論和頌揚。老百姓們也以自己的獨特方式來紀念這位先賢,這就是捐資立碑或修建祠廟,凡狄仁傑做過地方官的地方,無不出現過此類建築。隨著漫長時光的磨礪,這些碑石和建築今天已不可見了,然從方誌的記載來看,直到清代它們大多還存在。自唐代以來,經曆了多少次改朝換代,它們依然能夠得到人們的愛護和修葺,頑強地存在了千餘年時間,這不能不說也是一個奇跡。這種現象的產生,如果不是出於人們對狄仁傑的尊崇和敬仰,此外恐怕很難有其他的解釋。

除了史籍對狄仁傑事跡的記載之外,早在唐代有關他的事跡的傳說,便不斷地出現在傳奇小說之中。在輝煌燦爛的唐詩中,也出現了歌頌狄仁傑的詩篇。明清時期以他為題材的戲曲、小說相繼問世,使狄仁傑的社會影響更加廣泛。荷蘭漢學家羅伯特·古利克創作的《大唐狄仁傑斷案傳奇》一書,長達百十萬字,風靡於西方書市,又被譯成漢文,暢銷於國內市場。尤其是以狄仁傑斷案為題材的多集電視連續劇的推出,這種現代媒介手段的介入,更使狄仁傑成為廣大人民所熟知的曆史人物。

為這樣一位知名度很高的曆史人物撰寫傳記,是筆者非常樂意承擔的工作。當我懷著昂奮的心情投入到這項工作中去時,才發現存在的困難還不少。首先遇到的是史料問題,有關狄仁傑的文學資料雖然不少,曆代都有創作,但它們多不能作為信史看待,1200多年漫長的時光,使大量相關史料散佚消失。如唐代著名文士李邕所撰的《狄梁公傳》,是幾乎與狄仁傑同時代的人撰寫的一部有關其生平的傳記作品,史料價值之珍貴不言而喻,可惜的是,除了一些片言隻語之外,已經佚失不傳了。至於我們今日尚不知道的史書和相關史料,還不清楚到底佚去了多少。其次就是史籍記載的疏誤,尤其是有關狄仁傑生平的一些重要事情的疏漏或訛誤。最主要的還是如何為本書的主題定位問題。狄仁傑在不同時代不同人的眼中,形象也是不同的。舊史臣頌揚他忠孝節義,匡複廬陵;士大夫們讚美他品格高潔,薦賢識才;百姓們卻敬仰他憂國憂民,能輕徭薄賦,發展生產;對於後世的文學家來說,更多的是將他作為一個機智多謀、斷案如神的清官形象來稱頌。以上這些視點實際上所反映的隻是狄仁傑生平的一個個側麵,這就從另一個角度證明狄仁傑的一生是豐富多彩的。本書所要做的就是要全麵客觀地寫出狄仁傑曲折坎坷而又富有傳奇色彩的一生,把一個完整的真實的曆史人物的形象展現在讀者麵前,以便和文學作品中的狄仁傑形象相區別。

對於曆史人物傳記來說,僅僅做到事跡真實還不夠,還應該從更多的方麵豐富人物的形象,給讀者一個鮮活的立體的印象。為此本書還從思想、信仰、品格、心理、君臣關係、同僚關係等方麵,對狄仁傑進行研究和評價。此外,人總是生活在社會之中的,所以對曆史人物所處的時代背景的交代也是必不可少的。由於曆代都有以狄仁傑為題材的文學藝術作品出現,為了反映不同時代對他形象的描寫,使讀者便於對曆史上真實的狄仁傑和文學藝術作品中的狄仁傑有一個全麵的了解,本書在附錄中對這些作品進行了介紹,並加了簡略的評論。

雖然作了很大的努力,筆者並不敢說把狄仁傑生平許多事情都說清楚了。與曆代大寫特寫狄仁傑的熱鬧景象形成鮮明對照的是,現今國內對狄仁傑的研究並不多,著作更是鳳毛麟角,因此,可資借鑒的著述實在太少了。在這種情況下,盡管現在已經脫稿罷筆,但筆者心中仍然惴惴不安,迫切希望能得到一些中肯的指教,如是那樣,將是非常值得慶幸的事。

杜文玉

1998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