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德行是為人處世的根本 1.念慮隻差毫厘,境遇相謬千裏
【原文】以積貨財之心積學問,以求功名之念求道德,以愛妻子之心愛父母,以保爵位之策保國家。出此入彼,念慮隻差毫厘,而超凡入聖,人品直判天淵矣。人胡不猛然轉念哉?
【大意】用積累貨物財富的迫切心思來積累學問知識,用追求功名的意念來追求道義德行,用愛護妻子兒女的深切感情來體諒和敬愛父母,用保護權位的心智和計策來為國家民族謀利,有了這種由此及彼的轉念,雖說在意念思慮上僅有毫厘之差,但卻已經有了由平凡到高尚的轉變,人品也就有了天壤之別。人啊!為什麼不盡快轉變自己的意念呢?
俗話說:“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可見,人的求財之心總是容易癡狂到連死都不怕的程度。這個時候你讓他用這個心思和熱情去做學問,恐怕很難。
難就難在,大家都不明白一個道理,其實做人的目的並不是為了賺錢求財,賺錢求財隻不過是獲得幸福生活的一種手段。
不僅如此,現在社會上還有很多讓人痛心的事情:如七八歲孩子棄學而隨父母經商賺錢;一些人見利忘義、見死不救,乃至在搶救落水者之前還要先講報酬再決定是否施救;一些家庭屢屢出現拒絕贍養老人乃至虐待老人的現象;一些當權者隻知為自己及其子孫謀利,而置國家民族的利益於不顧,甚至巧取或損害國家利益……他們為了什麼呢?當然是為了幸福,為了自己的幸福。然而,他們幸福了嗎?
那些過早地混跡於商場的孩子們,看著那些上學的孩子時,其眼中真沒有一絲迷蒙而淒楚的羨慕嗎?那些見死不救、拋棄父母、以權謀私的人們有幾個是心安理得地擁著自己的靈魂入眠的呢?
幸福不在嘴上,而在心裏。那是一種恒定而持久的、對自我的人格、感情、生活狀態予以充分肯定與欣賞的心理體驗。一個人做了那麼多讓人指責的事情,哪裏會有這種心理體驗?自己難受自己知道,隻不過,他管不了自己而已。所以,《菜根譚》的作者洪應明才勸他們“轉念”,轉不轉,就看他們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