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東進討賊 第4章舉薦李光弼
高仙芝、封常清退保澄關。安裸山在洛陽登基稱帝,磨玄宗昏庸信讒,高、封二人冤死軍中。哥舒翰豔病受命,坐鎮沒關。郭子儀捐棄舊嫌,以國事為重,舉薦李光弼率兵東進。其高風亮節,曆代有譽安祿山起兵之後,長驅南下,月餘時間便攻占洛陽,控製了河北、河南大片土地。唐朝京城方麵,守備空虛,各地的勤王之師尚未到達,關中人心惶惶,不得安寧。幸虧安祿山在洛陽忙著準備登基稱帝,沒有急攻關,遂使唐朝廷獲得短暫而寶貴的調兵時間玄宗已於十二月七日下令朔方、河西、隴右各鎮,留下一部分兵力駐守防地城堡,其餘兵馬由節度使親自率領,限20天內趕到京城集結。
十六日,玄宗又任命皇子永王(李磷)為山南道節度使,穎王(李傲)為劍南道節度使。兩位皇子都不親自赴鎮,分別由其副使江陵(湖北江陵)長史源消、蜀郡(四川成都)長史崔圓行使職權。這一任命,是為了控製富庶的江淮、荊襄地區和四川平原,保證朝廷的財賦來十七日,玄宗下令皇太子(李亨)監國,自己要掛帥親征叛逆,想借此來振奮士氣民心。這一決定使得曾陷害過太子的楊國忠大為恐慌,楊氏姐妹預感大禍將臨,相聚哭泣,最後決定鼓動楊貴妃阻攔玄宗親征。玄宗本無真正交權決心,經楊貴妃“銜土請命,”連哭帶鬧,正好就便作罷再說封常清兵敗洛陽,狂奔逃命到陝郡(河南陝縣),向副元帥高仙芝陳言叛軍兵鋒銳盛,不如退保關。陝郡不利防守,關乃關中門戶。高仙芝依從其計,撤兵至關,搶修城垣,加強守備。叛軍尾追而至,見唐軍據險而守,隻得暫且退回陝郡封常清在關三次派人人朝,報告叛軍情勢,但均遭玄宗拒絕。監軍宦官邊令誠因高仙芝不甚聽從他擺布,人朝進讒於玄宗道:“封常清借故叛軍強大,功搖軍心;高仙芝無故棄地數百裏,而且盜減軍糧物資”。玄宗聽後大怒,也不派人查究詳情,便讓邊令誠帶著教書回關,將封、高二人斬於軍中高仙芝的部下為主將大呼冤枉,吼聲震地河西、隴右節度使哥舒翰因風疾臥病京城家中,玄宗以其素有威名,而且早就與安祿山不和,下詔任命他代替高仙芝為兵馬副元帥。哥舒翰堅辭不受,但難抗君命,隻得抱病赴關鎮守。守關唐軍包括有各地勤王之師、河西、隴右諸蕃部落兵以及高仙芝舊部,號稱20萬。哥舒翰因病不能親躬軍務,由行軍司馬田良丘代理。田良丘不敢一人專決大事,分別讓將領王思禮統領騎兵,李承光統領步兵。王、李二人爭權不和,軍令無法統一。哥舒翰素來治軍嚴厲,不能體恤士卒,憧關守軍紀律鬆弛,士氣低落。
天寶十五載(756)正月初一,安祿山預先派人組織洛陽舍老、僧人和道士,搞了一場“勸進”鬧劇之後,登基自稱大燕皇帝,改年號為“聖武”,任命降官達奚詢為侍中,張通儒為中書令,高尚、嚴莊為中書侍郎,組織起了偽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