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軍攻陷洛陽時,正逢天降大雪。相傳當時有首歌謠:
“燕燕飛上天,天上女兒鋪白氈,氈上一貫錢”後人解釋其意為安祿山的大燕皇帝隻能當1000天。足見叛亂禍害百姓,完全不得民心。安祿山貪戀東都官殿之美,醉心於南麵稱帝,逗留未進。
唐玄宗調兵遣將,傳敖各地,四麵進軍,集中兵力收複洛陽。
正月初,北路唐軍統帥郭子儀接到命令:解除對雲中城的圍攻,撤回朔方,增調兵力,準備南下會攻洛陽;同時挑選一名有才能的戰將,率領一支兵馬東出井關,進軍河北,牽製叛軍後方。
郭子儀經過反複考慮和比較,推薦了左兵馬使李光弼。正月初九,李光受命為河東節度使。郭子儀從朔方軍分出1萬名將士,交給李光弼指揮李光弼是契丹族人。其父李楷洛是有名的人唐蕃將,官至左羽林大將軍、朔方節度副使,封爵為薊郡開國公。李光弼受尚武家風熏陶,長於騎射,21歲時以門蔭人仕,從天寶初年起,先後擔任過寧朔郡(內蒙鄂托克旗南)太守、河西節度副使、單於大都護府副大都護(從三品)等職務,承襲父爵薊郡開國公。李光弼出身雖是蕃將,但受過良好的儒家正統教育,“能讀《左氏春秋》,兼該太史公、班固之學其為人崇禮尚義,有勇有謀,治軍嚴整,在抗擊吐蕃、招討吐穀渾、鎮撫突服、回絕等部族的戍邊生涯中,功績顯著,頗有威名史載安思順任朔方節度使期間,郭子儀與李光弼同為其部下大將,但兩人關係僵持,並不和睦,即使同桌進餐,也是相互斜視,不說一句話。郭、李不和,本無私家宿仇,而是起於軍隊乃至朝廷的派係朋黨鬥爭,郭子儀一直是朔方節帥張齊丘、安思順的部下。其時,朝野上下皆以安思順、安祿山和李林甫為內外朋黨。李光弼、哥舒翰先前都是王忠嗣的部將,受其知遇之恩。天寶六載(747),王忠嗣被李林甫陷害貶官,兩年後以45歲盛壯之年,暴卒於貶所。哥舒翰與李光弼等人積怨於心,耿耿不忘。
等到郭子儀代替安思順為朔方節度使後,李光弼便想脫身離去。正在猶豫之際,緊急詔命傳到。李光弼起初不明內情,沒有想到郭子儀會推薦自己,以為凶多吉少。他獨身來到郭子儀的大堂前說:“我早就情願一死了之。隻請求不要罪及我的妻家人,牽連無辜!”
郭子儀拉住李光弼的手,請到堂上相對而坐道:“如今國家有難,軍情緊急。你我二人當以國家安危為重,豈能再斤斤計較於個人私怨。這次的東征重任,隻有你才能擔當啊!”郭子儀傳令召集眾將,當場宣讀詔書,請李光弼接詔領命。
當李光弼率軍出發時,郭子儀又是執手相送。兩人以盡忠報國相互勉勵,灑淚而別。對郭子儀捐棄舊嫌,舉薦李光弼的高風亮節,唐代人士和後世史家,無不感慨讚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