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盛世危機 第1章版圖邊國
盛唐版圖遼闊,幅員縱目食皆逮萬裏。唐朝之盛繁榮,與周邊地區諸蕃內附,疆域擴展,民族融合,緊密相關。在邊疆地區,唐朝推行都護府統領的羈康府州製度唐玄宗在位將近半個世紀(712一756),史稱開元、天寶時期為“盛唐”。其時之中華,江山一統,繁榮強大,文明領先,聲威遠播。被稱譽為一代“詩史”的杜甫在《憶昔》中描寫當時農業生產發展。糧食豐足,物價便宜,交通暢達,社會安定的富庶景象道: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康俱豐實。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齊絨魯編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然而,一場如狂醃突起。曆時八年的“安史之亂”,致使皇皇帝國由盛轉衰,雄風不振。這場故亂,並非強敵人侵,乃是蕃將反叛。而安祿山所賴之兵,本是國家邊防軍隊。朝廷所養邊軍,何以轉為叛將利用,有如作繭自縛,其中緣由所在,演變軌跡,須從唐王朝的國防部署和軍事製度著眼,方可尋繹。
李唐與西漢,並稱古代“盛世”。其共同特征之一,就是版圖遼闊,民族融合,人口眾多。李唐王朝的版圖和勢力控製範圍,隨著國勢盛衰,邊孤遊牧民族政權起伏消長,以及與鄰國的爭戰攻奪,時有盈縮變化,而以高宗(李治)中期為極盛。其時唐境東盡大海舊本海)、西至雷翁海(鹹海)、南抵維州(越南榮市)、北越小海(貝加爾湖)。
此後的邊境伸縮,主要是在北方。高宗末年(682),後突厥叛唐複興,邊防實際控製線收縮到陰山。西域地區受大食(阿拉伯帝國)不斷東侵,天寶十年(751)但羅斯(哈薩克斯坦國江布爾)一戰,安西節度使高仙芝所率唐軍遭受慘敗,唐朝西境退縮至藥殺水(錫爾河)中遊一線。東北邊疆於開元末(741)達到今外興安嶺。但此前因新羅興起,唐朝勢力已於儀鳳二年(671)退出今朝鮮半島。
唐朝前期,幅員縱橫皆逾萬裏。中原地區是以漢族為主體的農耕經濟區。邊孤地區的眾多民族,大多以遊牧為業。相互間經濟類型不同,文明程度高低不等,風俗習恨更是各有差異。反映到國家行政製度上,必然會有區別對待。有唐一代,中原內地主要是州、縣兩級製。依據山河形勢所劃分的“道”,在前期屬監察區劃,安史之亂後演變為地方一級行政區劃。邊疆地區則是都督府和都護府統領之下的羈魔府州製天寶元年(742),唐王朝聲教所被,內地正州有311,邊疆羈廉府州超過800。內地正州,基本上是唐初高祖朝(618-626)所設置,太宗朝作過較大的並省整頓。直至玄宗朝,仍陸續有過改易分合,局部調整。
羈魔府州是為安置降附的遊牧部族而設,從貞觀四年(630)平定東突厥,到玄宗開元時的百餘年間,唐朝先後設置過856個羈魔府州。這些降附的部族包括有突厥、回絕、黨項、吐穀渾、奚、契丹、輻,高麗、羌、蠻、河西諸胡,以及安西四鎮和西域諸國等。開元末年,邊疆地區的羈魔府州,是內地府州的兩倍半多,可見其區域廣闊,道裏遼遠羈康府州製度,不改變降附部落的社會組織、生產方式和風俗習慣,由朝廷冊命各部落酋長擔任府州都督、刺史之職,並可世襲;其部眾人口不呈報戶部,以貢納當地特產充作賦稅;可以保留原部落之兵,享有很大的“民族自治權氣統轄羈庶府州的行政機構,是邊疆都護府。從太宗朝到武則天時期,唐朝先後設置了9個都護府。到玄宗天寶年間,保留下來的有安東、安北、單於、安西、北庭、安南六大都護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