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東都護府設於高宗總章元年(668),治所平壤(朝鮮平壤)。轄境西起今遼河流域,東至朝鮮中部,北到吉林末南部,南抵大海。統領高麗、株輻諸部。但自鹹亨元年(670)以後,治所屢遷,天寶二年(743)已在遼西故城(遼寧義縣東南大淩河東岸)單於都護府地處陰山之南,是高宗麟德元年(664)改雲中都護府而設置。治所在雲中故城(內蒙和林格爾西北土城子)。統領漠南突厥諸部。武則夭聖曆元年(698)並入安北都護府。後因突部落增多,於開元八年(720)又恢複設置,統轄河套以東地區的突厥府州。天寶四載(745),王忠嗣將振武軍從東受降城移置於都護府城內安北都護府是總章二年(669)改瀚海都護府而設置,治所在今蒙古國杭愛山東端。統領漠北鐵勒諸部。轄境包括今蒙古國和俄國西伯利亞南部。武則天垂拱元年(685)以後,治所屢經遷移。天寶十四載(755)。在黃河北岸的夭德軍。
安西都護府設於太宗貞觀十四年(640),治所西州(新疆吐魯番東高昌故城),貞觀二十二年(648)移至龜茲(新疆庫車)。轄境最廣時西至今鹹海,東接阿爾泰山,北到巴爾喀什湖、額爾齊斯河上遊,南抵昆侖山和阿爾金山。由於轄境內諸蕃部落和屬國時有叛離,又受吐蕃、大食(阿拉伯帝國)不斷侵攻,轄區範圍伸縮不定。安史之亂後,蔥嶺以西為大食吞井,以東陷人吐蕃。
北庭都護府是長安二年(702)從安西都護府分出夭山以北而設置,治所庭州(新疆吉木薩爾北破城子)。統領突厥十姓、突騎施、葛邏祿諸部。
安南都護府是調露元年(679)改交州都督府而設置,治所交州(越南河內),統領蠻、僚諸部。轄境北有今雲南紅河、文山兩自治州,南到越南國的河靜、廣平省界,東及廣西那坡、靖西、龍州、寧明、防城等縣境。
大都護府設大都護(從二品)一人,一般由親王遙領;副大都護(從三品)一人,副都護(正四品上階)二人。都護、副都護的職責是安撫諸蕃,抗擊外敵。偵察奸邪,征討叛離。
在都護府統領下的羈磨府州,遵唐“正朔”和政令,治理本部,從而構成為大唐帝國整體的重要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