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戍邊宿將 第6章宿將風度
都子儀戍守邊檢30年,熟諳蕃情,善於安撫籠絡。其部下多蕃、漢勁兵,刹勇強悍,故而養成了善用騎兵,長於野戰的指揮才能。又其天性仁善,寬厚持重,體恤士卒,因而將士歸心,樂聽其命。
在中國古代曆史上,陰山之下的河套平原以及黃河之南的鄂爾多斯高原,處於中原農耕地區與北方草原和西北地區的結合部,曆來是北方或西北遊牧民族與中原地區進行商業貿易或兵戎相爭的重要場所,或是他們進人中原的門戶,同時,也是中原王朝防禦邊患或控製北方與西北的重要前線。唐代前期,疆域遼闊,與周邊諸民族之間的接觸與戰爭,尤甚於前代。唐王朝竭力經營關內道陰山防線與河北道燕山防線,其戰略目的就是隔斷半農半牧地區與遊牧地區,從而確保中原農耕地區的安寧。因此,陰山之下的河套地區,一直是重兵聚結之地。三受降城和振武軍的兵員總計達29萬人,戰馬7000匹,分別占朔方鎮兵馬數量的45%和49%。當回綸汗國取代後突厥汗國而稱雄摸北後,其首領骨力裴羅受唐冊封為“懷仁可汗”,在政治上與唐朝保持著和好貢使的關係,使唐朝北睡局勢,又處於相對穩定狀態。但是,由於朔方鎮與西域地區在大摸東西形成呼應之勢。而且,北對回絕的撫慰和防遏,必須以軍事實力為後盾。邊防之要在於練兵電防,仍不容稍有懈怠。所以,直到安祿山叛亂之前,陰山之下的重兵駐防部署,未曾改變。
郭子儀於天寶年間一直在陰山防線任職,擔負著撫慰諸蕃,輯寧外寇的朝廷使命。作為邊防軍事長官,必須熟悉轄區內外的地理形勢,對山川險易,行軍道裏,井泉水泊等,都要實地踏勘,了然於心。對於轄區內的烽堆睞望,邏衛偵察,邊兵操練校閱,屯墾耕種,營壘修繕和器械保養等軍務,必須勤加督查朔方軍防禦的外敵,是以突厥族為首的遊牧部落,其武裝力量主要是騎兵。“突厥所長,惟恃騎射,見利即前,知難便走,風馳電卷,不恒其陣。以弓矢為爪牙,以甲胃為常服。隊不列行,營無定所,逐水草為居室,以羊馬為軍糧,勝止求財,敗無慚色,無警夜巡晝之勞,無構壘饋糧之費。中國兵行,皆反於是,與之角戰,罕能立功。”騎兵的優勢在於機動性強,來如激矢,去如絕弦。其利在於野戰和長途奔襲。但其行軍無貓重,隻宜速戰,不能持久。再者,騎兵進攻,無摧堅之具,難以攻城。其更為明顯的缺陷是弓弦遇到雨雪天氣。便會受潮而失效。
遊牧民族以騎射立國,男子以騎術嫻熟,射藝超群為最高榮譽,人人勇武強悍,蔑視懦弱。騎兵在野戰中,行動迅疾,攻勢淩厲,農耕民族的步兵實難與之爭鋒。因此,必須以己之長,擊敵之短。
唐朝的邊疆防禦體係,不是因承前代修築長城的舊規,而是在邊境地區大力修築軍、鎮、守捉城,控製關隘津梁等交通要道。邊城中設置有倉庫,駐兵屯防,是國防體係的支往。蕃兵長於勁馬奔衝,漢軍長於弩弓角鬥。刀劍槍斧隻能在近身拚搏時,直接殺傷對手,而弓矢卻能在百步之外射殺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