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戍邊宿將 第6章宿將風度(2 / 2)

不過,發揮地形便利和軍城堡塞的作用,還隻能算是消極防禦。從積極防禦上,則要以攻代守,組建起足以同強敵相抗衡的精銳騎兵。在冷兵器時代,作戰時兵將相對,刀槍相向,將領要身先士卒,衝鋒在前。在唐初戰爭中,太宗李世民(時為秦王)尤為重視騎兵,每每親率精騎為先鋒衝陷敵陣,實施中央突破或兩翼包抄,垂為典範。

史稱郭子儀長於野戰。與他齊名的李光弼則長於城守。李光弼係人唐蕃酋之子,深受家族尚武氣氛熏陶,性情剛直,治軍嚴肅,作風威猛堅毅。而郭子儀出身世代仕宦的儒學禮教家庭,崇尚謙謙,教厚仁善,因而將士歸心,人人樂聽其命。作為長期鎮撫邊皿的軍政長官,郭子儀對遊牧族類飄勇善戰、狂放不羈的民族性格,敬重恩義喜結盟誓的淳樸風尚,親身感受,認識深切。因而,他善於安撫籠絡,結其誠信。在後來的平叛戰爭中湧現出來的蕃族名將如仆固酋長仆固懷恩、渾部酋長渾釋之和渾堿父子、突厥人白元光等,都出自於朔方軍係統。

由於自高宗中葉以後,邊疆駐紮的軍隊不斷增加,更由於召募丁壯充任長駐邊兵,軍需供應成為國家財政的一大負擔。

開元以前,每年供給邊兵的衣糧之費,不超過200萬貫,自天寶以後,邊將奏請增兵,每年支用衣料達1200萬匹,軍糧190萬解,公私勞累,百姓困苦。為了減輕供軍轉輸之費,唐朝與前代一樣,凡邊防鎮守軍、州,都設置屯田,種植禾豆稻麻,增加軍儲。凡天下諸軍、州所置屯田,大者50頃,小者20頃,依照土地的水陸肥清,每年的收成豐儉,分為三等,總計有992屯。其中單於都護府有31屯,東受降城有45屯,中受降城有41屯,西受降城有25屯,勝州有14屯史載郭子儀於代宗朝坐鎮河中(山西永濟)時,親耕百畝,為將士表率。他到陰山防線之前,已在定遠城主持過營田事務。當他負責陰山西部防務期間,自然也是順應農時,躬身壟畝,操持農器,與士卒同甘共苦。自古良將愛兵,體恤部下,視同手足。惟有如此,士卒才能在臨敵對陣之際,奮熊黑之勇,克敵製勝。在當時的邊疆鎮將中,貪婪腐敗者並不鮮見,克扣軍晌,虐待士兵的現象,屢有發生。而郭子儀天性淳厚,仁愛為懷,深得部下擁戴。

在盛唐時期的邊塞戰爭中,朔方鎮方麵的局勢相對平靜,與東北和隴右地區相比,那種狼煙烽火、胡騎憑陵的大規模邊警,較為稀少。但是,戍邊將士壯懷激烈,忠君報國的一腔熱忱。都是同樣值得稱頌的。千裏邊睡,秦漢故關,大漠落日,長河飲馬,蒼涼而雄渾。冬春苦寒,朔風吹雪馬回步,戰士鐵衣凝霜冰。窮秋蕭索,胡茄哀怨雁南飛,征人思鄉空回首。就是在這樣的漫漫屯防生活中,郭子儀曆經艱辛磨礪,養成了善用騎兵,長於野戰的軍事指揮才能,鑄就了寬厚持重的大將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