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戍邊宿將 第5章經略陰山
開元末至天寶年間,牛仙客、王忠嗣、張齊丘、安思順先後擔任朔方節帥。都子儀深蒙信任,定遠屯田,橫塞駐防,利理單於,安北兩都護府,經略陰山防線,成為負責方麵的戍邊宿將。
當郭子儀奉調來到朔方鎮時,擔任節度使的是徑州鶉肛(甘肅靈台)人牛仙客。此人起家之初為縣衙小吏,後以累積軍功升遷至河西(甘肅武威)節度使。其為人誠信,居官清勤,在河西節度使任上,致力營田,節省開支,倉庫充實,器械精利,考績突出,得到唐玄宗嘉獎。
開元二十四年(736)四月,深得玄宗歡心的李林甫升任中書令,他舉薦牛仙客人朝擔任工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位列宰相,並遙領朔方節度使(至開元二十八年十一月)這樣,郭子儀作為牛仙客的下屬,二人之間有了比較切近的關係。
開元二十七年(739)四月,唐玄宗任命李林甫為吏部尚書兼中書令,牛仙客為兵部尚書兼門下侍中。二人總管文、武官員的任免升降大權。牛仙客上奏,改任郭子儀為定遠城使兼本軍營田使。早在太宗貞觀初年,凡邊州沃衍有屯田條件的,則設置營田使定遠城(寧夏平羅南)在靈州東北200餘裏的黃河西岸。
唐玄宗先天二年(713),朔方軍大總管郭元振因西受降城(內蒙五原西北烏加河北岸,狼山口南)與黃河西岸的豐安軍(寧夏中衛)之間,千餘裏地無軍城,遼遠空闊,烽堆杳渺,致使豐安軍形勢孤單,故特置此城,作為行軍計集之所,招募兵士5500人駐紮鎮守。其後,駐兵逐漸增至7000人,並有戰馬2000匹。信安郡王李稀擔任朔方節度使時。又修築了羊馬城,幅員14裏。定遠城當南北大道,西麵不到百裏便是賀蘭山。此山南北長約500裏,東坡陡峻,實乃邊城的天然屏障。賀蘭山與黃河之間,士地平沃,有良田數千頃,可引水灌溉,又有池鹽出產。若盡收土地之利,足以贍給軍儲也而且,唐朝自開國以來,凡邊疆駐兵戍守之地,有條件的,皆置屯田,耕種墾殖,充實兵糧馬料,節省槽轉費用。
郭子儀到定遠城主持駐防和營田事務,當與其上司牛仙客不無關係。牛仙客得以入朝為相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他在河西軍鎮任上的營田成績。在他入朝為相遙兼朔方節帥期間,自然仍會重視這項駕輕就熟的軍政事務。而此時的郭子儀,已是年過四十的中年將領,秉性持重,寬厚仁愛,體恤士卒,又有十餘年的邊塞經曆,軍務練達,是最為合適的人選約略也是在這一年,郭子儀的父親郭敬之由吉州(江西吉安)刺史調任綏州(陝西綏德)刺史。郭敬之時年73歲,已是古稀之人,過了致仕(退休)年齡他由吉州調任綏州,並非升職,而是照顧年事已高,到離京城和故裏較近處供職開元二十八年(740)至二十九年,朔方軍鎮兩易節帥先是韋光乘代牛仙客,次年又以王忠嗣代韋光乘。王忠嗣時年37歲,係開元初年隴右勇將、烈士王海賓之子。他自9歲起被收養於宮中,是太子(李亨)的少年友伴,成年後雄毅寡言,長於武略,深得唐玄宗器重。自25歲以後,王忠嗣轉戰邊疆,十餘年間戰功卓著,晉升至河東鎮(山西太原)節帥。
至天寶五載(746)正月,他一身佩河東、朔方、隴右、河西四鎮帥印,控製東西萬裏邊疆,勁兵重鎮,皆歸掌握。這是唐朝開國以來所未曾有過的。
王忠嗣在朔方節帥任內和總理四鎮邊防期間,有兩項重要措置。一是在每年的絹馬互市之際,高估馬價,引誘諸蕃部落爭相賣馬於唐,來者一概買進,由是蕃馬益少,而唐軍益壯。二是在雲中(山西大同)至朔方緣邊數千裏的衝要之地,修繕或新築軍城,拓境各數百裏。這是繼張仁願築三受降城之後,又一次大規模的邊城建設。開元末年,後突厥因內部分裂而實力大受削弱,唐朝乘此機會,聯絡原屬後突厥控製的回絕部落,構成南北夾攻態勢。
王忠嗣調兵遣將,在強固邊防的同時,積極籌劃北伐。天寶元年(742),郭子儀調任單於都護府副大都護、東受降城使,朔方左廂兵馬使,負責朔方鎮轄區左翼的駐屯戍防。單於都護府(內蒙和林格爾土城子)西南方向至東受降城120裏;東南至河東鎮靜邊軍(山西右玉)120裏;南至朔州(山西朔縣)350裏。其北麵的白道,是古代穿越陰山南北的要道之一。北魏時,此道南穀口有白道城,出城向北有白道嶺,東西亙延皆古長城。白道因高阪色白如同石灰,距數十裏即可望見而得名,其沿途有土穴湧出泉水,可供人馬飲用,故而為兵家所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