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於都護府與白道嶺之間,是黃河及其支流金河(大黑河)衝積而成的穀地白道川(呼和浩特平原)。其地皆為黑沙土壤,省功力而多收獲,自秦漢以來,曆代都在這裏興置屯田,金河在隋朝時已能通水運。在唐代北方東西萬裏的邊疆線上,陰山之下的河套地區,不僅地位居中,而且地形平坦,水草豐美,宜於胡騎馳騁。陰山的南坡陡峭盜立,形如屏障。唐朝在陰山之下屯田積穀,在橫山以北牧養馬匹,可收軍糧和戰馬就近供給之利。
是年八月,王忠嗣出兵北伐後突厥,降其西殺所屬部眾千餘帳。天寶三載(744),王忠嗣再次出兵,擊破後突厥左廂十一部。四載,回屹擊敗後突厥,斬殺其白眉可汗,傳首長安。後突厥汗國滅亡,回絕便取代了其在大漠南北的地位三載正月,郭子儀的父親郭敬之病逝。郭敬之的最後一任官職是壽州(安徽壽縣)刺史,其時約在天寶元年。他雖然年壽位崇,畢竟桑榆晚景,老態龍鍾,未久便病歸故裏,壽終正寢。父死失估,百日泣血。按照喪服製度,父母亡故,親子要服孝三年(實為27個月)。在任官員必須離職成服,歸家守喪(丁憂)。喪期結束,才能重新任職天寶五載(746)夏天,郭子儀丁憂結束,官拜右金吾衛將軍兼判單於副都護,又返回北,這年四月,王忠嗣生動辭去朔方節度使之職,由張齊丘接任。八載(749)三月,張齊丘在中受降城(內蒙包頭西)西北500裏外的木刺山(內蒙五原西北,陰山南麓),利用故可敦城址設置橫塞軍,將安北都護府治所由中受降城移置於此處。郭子儀升任左武衛大將軍兼安北副都護、橫塞軍使本軍營田使。橫塞軍城更遠在西受降城之北,處於陰山防線的最前沿天寶九載(750)八月,張齊丘發放軍糧不公,引起士卒怨憤,群起毆打了他身邊的判官。當時郭子儀也在場,急忙將張齊丘擋在自己身後,才使他免遭毆辱。風波平息後,張齊丘被降職調離,由河西節度使安思順兼任朔方節帥。十載(751)正月,玄宗任命宰相李林甫遙領安北副大都護和朔方節度使,以戶部侍郎張昨擔任節度留後,坐鎮理事。是年二月,深受唐玄宗寵信和李林甫扶持的範陽(北京西南)、平盧(遼寧朝陽)節度使安祿山,又兼任河東鎮帥,權勢熏天,炙手可熱。
十一載(752)三月,朔方鎮轄區內發生了一場動亂。當時,範陽節度使安祿山調集了20萬大軍,準備討伐契丹安祿山奏請調朔方節度副使阿布思率同羅騎兵一起出征。阿布思與安祿山素來不和,擔心其借機陷害,便請節度留後張昨上奏朝廷,不與安祿山同行。但被張緯拒絕。阿布思進退兩難,一怒之下,率領他的部眾打破糧倉和軍械庫,大肆搶掠後叛逃漠北。這一來,安祿山進攻契丹的計劃隻好暫停。九月,阿布思率領部眾南下侵擾,圍攻水清柵(中受降城西),被守將張元軌率軍擊敗,又竄歸漠北。
朔方鎮發生動亂,遙領節度使的李林甫臉上無光,遂於四月下旬自請解職,舉薦河西節帥安思順接任朔方節帥和安北副大都護。安思順到朔方鎮任職後,針對阿布思叛亂後的軍事形勢,對陰山防線作了一些調整。先是於當年奏調河西節度副使李光弼擔任單於府副大都護。李光弼原是王忠嗣屬下愛將,剛毅善戰,治軍威肅。安思順對其很器重。隨後經過勘查權衡,決定將橫塞軍移置於大同川之西。十二載(753)冬天,安思順以地偏土摘,苦寒難耕為由,上奏朝廷。唐玄宗準其奏請,並改橫塞軍為天德軍,仍由郭子儀擔任安北副都護兼天德軍使安思順奏請設置天德軍,其戰略部署是以中受降城和東受降城連接振武軍為朔方鎮的左翼,以西受降城和豐州連接定遠城為右臂,向南控製黨項部落,向北防禦回綸進犯。而天德軍左右鉤帶。居中處要,成為陰山防線的指揮中心。至十四載(755)時,天德軍城修築完畢。其城“周回一十二裏,高四丈,下闊一丈七尺,居大同川中,當北戎南進大路”。天寶十三載(754)春天,郭子儀又兼任豐州(內蒙五原西南)都督、西受降城使、朔方軍右廂兵馬使。此時的陰山防線東、西兩翼,分別由郭子儀和李光弼負責防守。郭子儀時年58歲,戍守邊疆已近30年,霜染兩鬢。李光弼時年47歲,轉戰邊塞已有20餘載,熟諳蕃情。郭、李二人都是胸懷城府,富有韜略,深得鎮帥安思順器重信賴。
這年四月,郭子儀的母親、平原郡君向氏老夫人去世他又遵從喪禮,離職歸家,服孝守製,直到次年冬天安祿山起兵叛亂時,郭子儀喪製未滿,被奪情起複,摧升為朔方節帥,奉命率軍東進,討伐叛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