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把中國最大的生產中心上海作為其改革的龍頭,委派其子蔣經國赴上海執行幣製改革。39歲的蔣經國雄心勃勃,力圖挽狂瀾於既倒。他提出了一些非同凡響的口號:“隻打老虎,不拍蒼蠅”,“打禍國的敗類”,“救最苦的同胞”,把鬥爭的矛頭對準了那些財大氣粗的奸商。因此,“前進的青年,苦悶的民眾,對經國的印象,可就與其它的官員迥然相異。”【江南:《蔣經國傳》,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169頁。】
在上海,蔣經國先後處死了以權謀私的財政部秘書陶啟明、上海警備司令部科長張亞尼、第六稽查大隊長戚再玉等,逮捕了64位包括巨商大賈在內的奸商。一時間,外國記者把他形容為“中國的經濟沙皇”,而中國人則稱其為“雍正皇帝”。此外,蔣經國還取締囤積居奇、禁止奢侈品進口與販賣,停止證券市場的交易,捕捉黃牛黨(今稱倒爺)。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不法資本家和投機商人以各種手腕對抗幣製改革,囤積居奇,使700萬人口的上海生產萎縮,有市無貨。上海豪門將黃金藏匿,拒不兌換,唯有中下層百姓忍痛將手中的金銀外幣兌成金元券。10月初,國民黨政府宣布對卷煙、酒類等增加稅額,導致搶購風潮。同時“揚子案”又使蔣經國聲威掃地。孔祥熙之子孔令侃擁有的揚子公司,囤積“新型汽車百輛,英美呢絨五百餘箱,西藥二百箱”。蔣經國接到舉報後雖將這個公司查封,但孔令侃通過小姨媽宋美齡的援助,立即得救。守族幹政,豪門當道,群情嘩然。因此,上海居民幹脆把蔣經國的政治口號,改成了“隻拍蒼蠅,不打老虎”。幣製改革的後果,就是“市民人山人海”的搶購物資浪潮,從上海席卷了整個國統區。“八一九”物價防線被徹底衝垮了。到10月底,實際上所有生活必需品都從上海市麵上消失,商業活動和工業生產均陷入癱瘓狀態。北平物價至10月上漲3倍。依靠工資維持生活的人們對此一籌莫展。北大教授朱光潛、毛子水、周作人等82人,共同簽署了《停教宣言》,指出:“……政府對我們的生活如此忽視,我們不能不決定自即日(10月25日)起忍痛停教3天,進行借貸來維持家人目前的生活。”【江南:《蔣經國傳》,第180頁。】
10月31日,鑒於形勢的極端嚴重性,國民黨政府被迫主動撤銷了限價的政策。同一天,行政院長翁文灝和財政部長王雲五向蔣介石遞交了辭職書。蔣經國當然回天無術,於11月2日公開向上海人民道歉,並自請處分。11月10日,國民黨政府更進一步宣布取消限價,12日又宣布金元券貶值10倍,並撤銷了金元券發行20億元的限額,準許人民持有金銀外幣,並把金銀外幣的兌換率一律提高5倍。這是對人民的又一次殘酷掠奪。即使如此,人們還是急於把正在不斷貶值的金元券處理掉,因而發生了擠兌黃金的風潮。上海中央銀行門前人山人海,求兌者日達數萬人,而中央銀行卻規定每天限兌2000兩左右,致使打架鬥毆不斷發生。昆明還發生了搗毀、搶劫中央銀行事件。國民黨的幣製改革來也匆匆,去也匆匆。蔣經國憤然離滬,暗自悲傷。繼翁文灝內閣上台的孫科內閣重蹈覆轍,飲鴆止渴,繼續濫發金元券。其膨脹速度如物價又如脫韁的野馬,金元券的貶值比法幣還要快,許多國統區的地方回到了物物交換的地步。
1948年8月20日,《中央日報》就發表社論指出:“改革幣製譬如割去發炎的肓腸,割得好則身體從此康強,割得不好,則同歸於盡”【蔡真雲:《蔣經國在上海》,中華印刷出版公司1948年版,第7頁。】。事實上,幣製改革不僅未能幫助這個氣數已盡的政權,反而加速了它走向未日。
三、將人民革命進行到底
至1948年底,誰勝誰負已非常明朗,蔣介石統治的末日即將到來。美國政府看到蔣介石一敗塗地,病入膏肓,便不肯在軍事和經濟上再大量援蔣。11月9日,蔣介石要求美國增加軍事援助,遭到美國總統杜魯門的拒絕。11月底,蔣夫人宋美齡赴美求援,亦一無所獲。
以李宗仁、白崇禧為首的桂係,不失時機地利用蔣介石所處的困境,逼蔣下台,以便由桂係取蔣而代之。12月下旬,華中“剿總”總司令白崇禧兩度電蔣,要求停止國共間的軍事行動,恢複和平談判。湘、鄂、豫、桂四省參議會議長亦先後發表通電,要蔣下野,接受和談主張。其意都在通過“和談”,“劃江而治”,阻止人民解放軍渡江南進,將革命力量限製在長江以北;在“南北朝”的前提下,形成一個江北、西南、東南的“新三國”。
此時,一些“自由主義人士”,也向中國共產黨“呼籲和平”。他們希望中國共產黨把戰爭“立即停下來”,替國家和民族“保留一點元氣”。他們認為訴諸於武力是“不仁也不智的冒險”,不管勝也罷,敗也罷,“同一祖宗的子孫,窮兵黷武總要不得,總不應該。【《觀察周刊》第5卷第9期,1948年12月23日出版。】。梁漱溟著文“敬告中國共產黨”,不要再“濫用武力”,要允許“異已者存在”。他說,“武力用到今天恰好,不可再用”。也有人要乘機在東南發展軍事力量,造成與國共三分天下的局麵。
但是,中國共產黨不屈服於各種壓力,決心把中國革命進行到底。1948年12月25日,在《中共權威人士聲明》中,公布了第一批戰犯名單,包括蔣介石、宋子文、陳立夫、戴季陶、宋美齡、何應欽、陳誠、顧祝同、劉峙、湯恩伯、杜聿明、李宗仁、白崇禧、傅作義、程潛、閻錫山、馬鴻逵、馬步芳等43人。這個名單的確定和宣布,明白地告訴蔣軍嫡係將領和地方軍閥,交出軍隊可摘掉戰犯帽子,受到寬待,繼續頑抗隻能按戰犯受到懲處。何去何從,他們隻能在這兩者之間進行抉擇,別無他路可走。這樣,地方軍閥想抓住兵權不放,與解放軍“劃江而治”,實行“南北朝”的計劃,遭到當頭一棒。
1949年注定是一個曆史的分水嶺,勝負已決。中國共產黨人清楚地認識到,這一年他們將接管全國政權。他們滿懷信心、滿懷喜悅地迎接新的一年的到來。這年元旦,新華社發表了毛澤東揮毫寫就的新年獻詞——《將革命進行到底》,毛澤東告訴大家:“敵人是不會自行消滅的,無論是中國的反動派,或者美國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侵略勢力,都不會自行退出曆史舞台。”“隻有徹底地消滅了中國反動派,驅逐了美國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出中國,中國才能有獨立,才能有民主,才能有和平”。
恰成對照的是,蔣介石也很清楚地看到1949年注定是他政治生涯的波穀。在《新年文告》中,他主動表示願與共產黨“商討停止戰事,恢複和平的具體辦法”。可在三年前,蔣介石自恃兵多勢眾,以大欺小,拒絕中國共產黨人的和平要求,把中華民族推入內戰深淵。真是此一時也,彼一時也。很顯然,蔣介石的“和談”是不得已的,也是虛假的,是以保存其憲法、法統、軍隊為條件的。在這篇《新年文告》中,蔣介石冠冕堂皇地表示:“和平果能實現,則個人的進退出處,絕不緬懷,而一惟國民的公意是從。”但接著又聲稱:“如果共黨始終堅持武裝叛亂到底,並無和平誠意,則政府亦惟有盡其衛國救民的職責,自不能不與共黨周旋到底,別無他途。”【解放軍政治學院編:《中共黨史參考資料》第11冊,第334~336頁。】
處於四麵楚歌中的蔣介石,企圖獲得國際輿論的支持。1月8日,他授意外交部長吳鐵城照會美、蘇、英、法四國大使,請四國出麵“調解”內戰,但均遭拒絕。
針對蔣介石的“乞和”,毛澤東於1月14日發表《關於時局的聲明》,明確指出:“情況已非常明顯,隻要人民解放軍向著殘餘的國民黨軍再作若幹次重大的攻擊,全部國民黨反動統治機構即將土崩瓦解,歸於消滅。”但是,中國共產黨為了更快地結束戰爭,減輕人民痛苦,願意在下述八項條件基礎上,與國民黨政府或其他任何地方政府和軍事集團進行和談;①懲辦戰爭罪犯;②廢除偽憲法;③廢除偽法統;④依據民主原則改編一切反動軍隊;⑤沒收官僚資本;⑥改革土地製度;⑦廢除賣國條約;⑧召開沒有反動分子參加的政治協商會議,成立民主聯合政府,接收南京國民黨反動政府及其所屬各級政府的一切權力。毛澤東的聲明得到了全國人民的熱烈擁護。
1月21日,蔣介石召集會議,被迫宣告“引退”。往日不可一世的總裁,如今卻“聲音低沉,似有無限悲傷”。與會者“默默流淚”者有之,“失聲痛哭”者有之,一片末日將至、兔死狐悲的淒慘相。【《李宗仁回憶錄》(下),廣西人民出版社1980版,第922~923頁。】。會後,年過花甲的蔣介石悄悄離開南京,回到原籍奉化溪口。
蔣介石“引退”之前,已采取了各種措施來控製實權,準備後路。如任命陳誠為台灣省主席兼台灣警備總司令,蔣經國為台灣省國民黨省黨部主任委員,東南沿海省區及西南邊境,都任命了他的親信把持。又如,蔣下令在溪口設置了大功率電台和通訊網,以便繼續在幕後遙控指揮。他還密令將國庫所存的黃金、白銀和外彙總計約3.7億多美元運往台灣;將中央銀行、中國銀行存在美國的外彙,化整為零,存入私人戶頭。“引退”後,蔣介石仍以國民黨總裁的身份,以黨幹政,牢牢控製著國民黨的黨、政、軍、特大權。
1月22日,李宗仁就任“代總統”。他把“同共產黨人舉行談判”、“阻止共產黨人渡過長江,以求得體麵的和平”,作為“迫在眉睫”的“任務”。24日,他飭令行政院將“剿總”改名為軍政長官公署;取消全國戒嚴令;撤銷“戡亂建國總隊”;釋放政治犯(包括張學良、楊虎城);啟封被查封之報館雜誌;撤銷特種刑事法庭,廢止特種刑事條例;停止特務活動,對人民非依法不得擅行逮捕。但由於蔣介石及其黨羽的阻撓,這七項命令徒如一紙空文27日,李宗仁致電毛澤東,同意以中共所提“八項條件”作為和談的基礎。2月13日,李宗仁派顏惠慶、章士釗、邵力子、江庸等以“上海人民和平代表團”的名義前往北平,對和談問題進行試探。不久,孫科內閣辭職,何應欽內閣上台。
隨著解放戰爭的迅速時展,戰立新中國的問題自然而然提到了中共中央的議事日程上。以前,毛澤東就曾三番五次地致電斯大林,提出前往莫斯科訪問,以須協商建國方策和蘇聯的支與援助,但因種種原因未能成行。於是,斯大林派蘇中央政治局委員米高楊在這一年1月底來到河北省半山縣西柏坡,了解人民解放軍下一步軍事行動的目標和中共中央目前的政治行動的方案。在同毛澤東等中共領導人的會晤中,蘇聯方麵希望中共早日合手下南京上海;早日宣布成立新的革命政府。【關於這次會晤的詳情,可參圖A列多夫斯基編著,李玉貞譯:《米高楊的赴華秘密使命》1949年1~2月,《黨的文獻》1995第6期,1996年節1、3期。】這次晤對於改善中蘇兩黨關係,減少莫斯科對中共和毛澤東的疑慮,起了重要作用。3月5日至13日,中國共產黨在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村召開七屆二中全會。出席這次會議的共有34位中央委員、19位候補中央委員。其中有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任弼時、林伯渠、董必武、張聞天、彭德懷、林彪、康生、李立三、陳毅、賀龍、鄧小平、蔡暢、陸定一、聶榮臻、李先念、鄧子恢、譚震林、王明、鄧穎超、王稼祥、王震、烏蘭夫等。這是中國共產黨在烽火連天、交通困難的解放戰爭中召開的唯一一次中央全會。毛澤東代表中央政治局向大會作了報告。他指出,隨著全國的勝利,黨的工作重心必須由鄉村轉移到城市,全黨必須努力學會管理城市和建設城市。全會還規定了黨在政治、經濟、外交等會管理城市和建設城市。全會還規定了黨在政治、經濟、外交等方麵應采取的基本政策和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建設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的目標,並分析了中國的國情和新民主主義的五種經濟形態,即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半社會主義性質的合作社經濟、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個體經濟、國家和私人合作的國家資本主義經濟。在會上,毛澤東及時提醒全黨要警惕驕傲自滿、以功臣自居情緒的滋長和資產階級“糖衣炮彈”的襲擊,繼續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和艱苦奮鬥的作風。會議根據毛澤東的提議,決定禁止給黨的領導者祝壽,禁止用黨的領導者名字作地名、街名和企業的名字,以防止對個人歌功頌德的現象。
3月25日,中共中央由西柏坡遷往北平,從而結束了其18年未在大城市立足的曆史。次日,中共中央通過新華社宣布從4月1日起在北平與國民黨政府舉行談判,並決定派周恩來、林伯渠、林彪、葉劍英、李維漢(後又增派聶榮臻)為和談代表,以周恩來為首席代表。4月1日,以張治中為首席代表,由張治中、邵力子、黃紹、章士釗、李蒸、劉斐六人組成的國民黨政府代表團到達北平。經過十幾天的交換意見和兩次正式會議,4月15日中共代表團提出《國內和平協定(最後修正案)》,並要求以4月20日為最後簽字期限,愈期不簽字,即表示談判破裂。
國民黨集團本希望通過談判先做到“就地停戰”和“劃江而治”,但為中共所拒絕,4月20日,國民黨仍沒有在修正案上簽字。同日深夜,毛澤東和朱德對人民解放軍發出了《向全國進軍的命令》,人民解放軍的百萬大軍開始強渡長江天險,表明國民黨的“和平”攻勢徹底破產。以張治中為首的南京和談代表團由於中共的誠意挽留,又看到人民革命的勝利已成定局,因而均未南返,不久後即參加了新中國的籌建工作。
在和談的同時,國共雙方都在認真備戰。蔣介石把長江防線劃為兩個戰區,湖口以西至宜昌約600公裏,由白崇禧指揮25萬人防守,湖口以東至上海約1200公裏,由京滬杭警備總司令湯恩伯率領45萬人防守。國民黨還以120餘艘艦艇、58架飛機、封鎖江麵,構成陸海空三軍立體防線。
人民解放軍為勝利渡江,抓緊戰前水上練兵,籌集民船,並決定以粟裕、張震指揮三野第八、第十兩個兵團8個軍35萬人組成東路作戰集團,以譚震林指揮三野第七、第九兩個兵團7個軍30萬人組成中路作戰集團;以劉伯承、鄧小平指揮二野第三、第四、第五3個兵團9個軍35萬人組成西路作戰集團。三個作戰集團齊集長江北岸,整裝待發。另以四野一個兵團及地方部隊共10餘萬人在武漢、宜昌、沙市等地正麵展開攻擊,牽製白崇禧集團。從3月下旬起,國民黨軍在長江北岸各橋頭陣地迭遭人民解放軍的攻擊,至4月20日止,除安慶、裕溪口、浦口、浦鎮、瓜洲、八圩港外,其餘各橋頭堡均被攻克,長江中的江心洲亦多被占領。
4月21日淩晨,人民解放軍中路集團3個軍在強大的炮兵掩護下,首先在安徽荻港突破江防,攻克繁昌,國民黨的長江防線被攔腰斬斷。湯恩伯急忙趕往蕪湖,派兵堵擊突破口,但已無濟於事。21日傍晚,東路集團、西路集團也發起進攻。東路集團在江陰的長山、申港以及揚中等地渡江成功。在中共地下黨的積極爭取下,江陰要塞守軍宣布起義。西路集團在華陽等地渡江後,占領了馬當、彭澤、貴池。國民黨苦心經營3個半月的長江千裏防線,不堪一擊。22日下午,湯恩伯倉猝部署總退卻:蕪湖以西部隊向浙贛路撤退,蕪湖以東、常州以西部隊向杭州撤退,常州以東部隊向上海撤退。23日,國民黨軍政要員紛紛逃離南京。當晚,南京解放,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宣告覆滅。人民解放軍衝擊總統府,扯下國民黨政權的國旗。喜訊傳來,毛澤東心潮澎拜,立即賦詩一首:
鍾山風雨起蒼黃,
百萬雄師過大江。
虎踞龍盤今勝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將剩勇追窮寇,
不可沽名學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間正道是滄桑。
4月27日,蔣介石發表了《為南京撤守告全國同胞書》,色厲內荏地喊道:“同胞們,不要喪氣,不要悲觀,隻要起來決心奮鬥,共匪就無法滅亡我們國家,亦不能奴役我們本身,不出三年,最後勝利必然是我們的。”【中國人民大學黨史係編:《中國國民黨曆史教學參考資料》(四),第584~585頁。】
渡江後的人民解放軍馬不停蹄,以摧枯拉朽之勢,揮師南進。5月3日,解放杭州。5月12日發起淞滬戰役,經過16天戰鬥,於27日解放了中國最大城市上海,殲敵15.3萬人。進城後,解放軍秋毫無犯,人民簞食壺漿,歡迎子弟兵。
5月14日,四野先遣兵團和鄂豫、江漢兩軍區的部隊在鄂東蘄春、黃岡間百餘公裏戰線上強渡長江。次日,國民黨華中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張軫率2萬餘人,在賀勝橋一帶起義。16日,白崇禧集團全線南撤,漢口解放。17日武昌、漢陽解放。與此同時,二野於17日解放九江,22日占領南昌。
渡江戰役是一次包括強渡江河、追擊作戰和城市攻堅的大規模戰役。從4月21日橫渡長江至5月27日占領上海,人民解放軍先後解放城市120餘座,殲敵43萬餘人。為進軍華南、西南創造了有利條件。
5月20日,閻錫山取代何應欽,出任國民黨政府行政院長。7月16日,山窮水盡的蔣介石在廣州召集會議,成立國民黨非常委員會,自任主席,由幕後轉到前台,公開指揮國民黨殘餘力量負隅頑抗。當時,國民黨殘餘勢力尚有近200萬人,散布在西南、西北和中南18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