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兩種中國命運的決戰(1945~1949) 第三節人民解放軍轉入戰略反攻(1 / 3)

第七章兩種中國命運的決戰(1945~1949) 第三節人民解放軍轉入戰略反攻

一、解放軍舉行全國性的反攻

經過一年的內線作戰,國共雙方的力量對比發生重大變化。國民黨損失了120萬人,總兵力已由戰爭開始時的430萬降為373萬,不得不把全麵進攻改為重點進攻,而且重點進攻也遭到了挫折,成了強弩之末。國民黨軍隊士氣低落,軍心動搖。而人民解放軍則愈戰愈強,總兵力從戰爭開始時120萬人,增長到195萬人,士氣高昂。

表麵上看局勢依然嚴重,無論從數量上還是從裝備上,國民黨都占著優勢。但是毛澤東高瞻遠矚,科學地分析了全國形勢,認為我們不應當等到敵人的進攻完全粉碎,我軍在裝備和數量上都超過敵人之後,再去展開戰略進攻,而應抓住時機不讓敵人有喘息的機會,立即投入全國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線去,將戰爭引向國統區,在外線大量殲敵,從而使敵人轉向全麵防禦。

對於戰略進攻的方向,中共中央認為,抗戰時期共產黨力量主要聚集在華北,抗戰勝利後依靠華北奪取東北,現在應該全力開辟中原地區,第一步先占領大別山。

大別山位於鄂豫皖三省交界處,東逼南京,西懾武漢,南扼長江,瞰製中原,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這裏山高林密,便於立足,又是原來的老根據地,群眾基礎好。而國民黨軍隊對山東和陝北的重點進攻,使其主力深陷於兩個孤立的戰場,造成一種啞鈴狀的戰略態勢,中線空虛。這就為人民解放軍的戰略突破提供了良機。

為了完成這個戰略設想,1947年7月21日,中共中央在陝北靖邊縣小河村召開前委擴大會議,製訂了三軍配合、兩翼牽製的作戰方針。三軍配合是:以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實施中央突破,直趨大別山;由陳毅、粟裕率華東野戰軍轉戰蘇魯豫皖地區;由陳賡、謝富治率晉冀魯豫野戰軍太嶽兵團從晉南渡過黃河,挺進豫西。兩翼牽製是:以西北野戰軍在陝北出擊榆林,調動胡宗南軍北上;以山東野戰軍在膠東展開攻勢,把進攻山東的國民黨軍引向海邊。中共中央要求做到,兩翼配合中間,三軍確保主力。毛澤東還指示進軍大別山采取躍進的進攻方式,下決心不要後方,長驅直入,一舉插入敵人的戰略縱深。

根據中央的戰略部署,1947年6月30日,劉伯承、鄧小平率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4個縱隊12萬餘人,以隱蔽神速的動作,從張秋鎮到臨集地段,一舉突破黃河天險,進入魯西南,向國統區展開大規模的進攻,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

蔣介石急忙調兵遣將,馳援魯西南,都被劉鄧大軍各個擊破。7月19日,蔣介石飛抵開封,下令從山東、陝西等地增調11個整編師分5路向魯西南合圍,並企圖在開封附近決開黃河大堤,水淹劉鄧大軍。8月7日,劉鄧率部隊分3路秘密南下,沿途擊潰國民黨小股阻擊部隊,跨越隴海線,穿過黃泛區,渡過渦河、穎河、沙河、洪河、汝河、淮河,於27日進入大別山區。到達後,他們迅速實施戰略展開,分兵發動群眾,集中主力打運動戰。經兩個月艱苦鬥爭,至10月底,殲敵3萬餘人,建立了33個縣的民主政權,在大別山站穩了腳跟。

8月22日,陳謝兵團8萬人,

由晉南平陸、孟縣間強渡黃河,進擊隴海路,切斷洛陽與潼關的交通,攻克新安、澠池、宜陽、洛寧。他們時而指向陝南、潼關,時而進逼洛陽,使國民黨防不勝防。至11月底,陳謝兵團在伏牛山區建立了豫陝鄂根據地。

9月5日,陳毅、粟裕率華東野戰軍8個縱隊18萬餘人,突入魯西南,殲敵9500餘人,又越過隴海路南下豫皖蘇平原地區,攻克縣城24座,給徐州造成威脅,迫使顧祝同調兵增防。

從此,解放軍三支大軍跳出國民黨軍的包圍圈,展開外線機動靈活的作戰,在江、淮、河、漢之間的國民黨中樞地帶建立了互為犄角的三塊根據地,對平漢、隴海、津浦三條鐵路和徐州、鄭州、開封等戰略要地構成極大威脅。中原解放區的創立,標誌著中國革命開始由被動轉為主動。

劉鄧大軍南下之初,國民黨錯誤地估計為“立足未穩,被迫流竄”,及至蔣介石弄清共產黨的戰略意圖時,解放軍已完成其戰略布置。11月,蔣介石命令國防部長白崇禧親自組織國防部九江指揮部,指導豫皖贛湘鄂五省一切力量“戡平大地別山匪亂”。11月27日,白崇禧調集33個旅對大別山實行圍剿。劉鄧大軍以3個縱隊在大別山區與國民黨軍周旋,1個縱隊向東直插淮西建立根據地,以新調到大別山地區的2個縱隊西進,越過平漢路,開辟桐柏、江漢軍區。與此同時,陳粟、陳謝兩軍在平漢路、隴海路發起攻擊作戰,以便調動和分散圍攻大別山的國民黨軍。12月底,三路大軍在豫南遂平、西平地區會師。國民黨對大別山的圍剿被徹底粉碎,中原局麵為之一新。

在三路大軍逐鹿中原的同時,其他戰場的人民解放軍也轉入外線作戰或內線反攻。

彭德懷、賀龍、習仲勳領導的西北野戰軍於九十月間進行了黃龍戰役和延清攻堅戰,殲敵1萬餘人。10月26日至11月10日,再次攻克榆林,殲敵2400餘人。

在山東,國民黨發動“九月攻勢”,占領了平度、掖縣、萊陽、棲霞、煙台、龍口、蓬萊等地,其海軍陸戰隊亦由威海登陸。但山東解放軍主力在譚震林、許世友領導下,跳到外線殲滅敵人。韋國精,陳丕顯率領的蘇北兵團也奪占了沭陽、漣水、阜寧等地。

聶榮臻領導的晉察冀野戰軍,在平津保三角地帶展開作戰,取得大清河、清風店戰役的勝利。11月2日攻下石家莊,繳獲了大量物資,包括中央銀行分行1000多億元的存款。石家莊的解放,使晉察冀和冀魯豫解放區完全連成一片,華北國民黨軍在戰略上陷於非常不利的地位。

1947年8月,陳誠接替熊式輝為東北行轅主任,衛立煌接替杜聿明為東北“剿匪”總司令。陳誠上任後不久,林彪、羅榮桓領導的東北野戰軍發起了大規模的秋季攻勢,殲敵約7萬人,收複了海城、朝陽、阜新101餘座城市,並將中長路安農至鐵嶺段、北寧路山海關至錦州段完全破壞,迫使東北蔣軍收縮於長春、吉林、四平、沈陽、營口、錦州等14座城市及其附近地區。

1947年下半年,人民解放軍從被動轉為主動,在各個戰場都四麵出擊,彙成了一股波瀾壯闊的全麵大反攻洪流。12月14日陳毅賦詩《吟反攻形勢》,對此作了生動的描繪:

百萬旌旗大展開,蔣匪處處變劫灰。

空心戰術今已矣,重點進攻安在哉?

江漢飛傳劉鄧捷,中原又見李鄭回。

陳謝揮戈下宛洛,聶楊立馬薄燕台。

關陝彭賀長攻取,東北林羅巧安排。

譚許膠河反攻後,蘇魯前線逼兩淮。

從來能兵觀遠略,迄今籌劃賴雄才。

舉國豔說新民主,土改狂潮遍地來。

南天民變羽書急,準備審判蔣獨裁!【穆欣:《北線凱歌》,湖北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72~73頁。】

二、解放區土地製度的改革

在中國革命中,農民問題占有特別重要的地位,“中國的革命實質上是農民革命。”農民是中國革命的主力軍,唯有發動千千萬萬的農民,中國革命才能戰勝各種反動勢力,取得成功。而農民是同土地連在一起的,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國民黨統治時期,土地製度極不合理,占人數10%的地主擁有78~80%的土地,他們不勞而獲,坐享其成。而廣大無地或少地的農民,則受盡壓迫和剝削,終年辛勞卻得不到溫飽。無疑,中國農村的階級矛盾非常尖銳。國民黨政權一味為剝削者說話撐腰,根本不顧及農民的正當要求和生存權利。與此相反,中國共產黨是為工農大眾謀福利的政黨,一貫堅決反對封建剝削製度,並積極通過發動農民去建立新社會。

中國民主革命的中心問題既然是農民問題,那麼土地製度的改革就成了這個革命的一項基本內容。因此,唯有堅決實行土改,才能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

如前所述,1946年5月4日,在內戰全麵爆發的前夕,為了發動農民,準備進行自衛戰爭,中共中央發出了《關於清算減租及土地問題的指示》(即《五四指示》),規定通過揭露漢奸,清算各種封建剝削的方式,使農民從地主手裏獲得土地。這是中共中央的土地政策由抗戰時期的減租減息變為耕者有其田的重要標誌。

《五四指示》表達了廣大貧苦農民對土地的渴望,推動了革命的發展。但當時全麵內戰還未爆發,這個文件所規定的具體政策就勢必帶有過渡性質。因此到了1947年,仍有1/3地區的土改運動沒有深入展開,有的地方則走了過場,貧雇農沒有翻身。隨著前線和後方形勢的變化,各方麵都迫切要求在“五四指示”的基礎上,開展更為普遍的、徹底的土地製度的改革。

為此,1947年7月至9月在劉少奇主持下,中共中央工委在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村召開了全國土地會議。會議通過了《中國土地法大綱》,並於10月10日經中央批準公布施行,從而有力地推動了土改運動地發展,並為在全國消滅封建剝削製度,提供了一個戰鬥綱領。但是,這次會議也存在不足:一是政策不具體,如劃分成分,沒有製定一個統一的科學標準,具體執行中容易有偏差;二是對前一段土改中已經出現的“左”的傾向缺乏注意,對某些地區土改不夠徹底的情況估計過重,因而使“左”傾錯誤有所發展。

《中國土地法大綱》規定:廢除封建及半封建性剝削的土地製度,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製度;沒收地主的土地及一切財產,征收富農多餘的土地和財產;廢除一切祠堂、廟宇、寺院、學校、機關及團體的土地所有權;將一切土地,按鄉村全部人口,不分男女老幼,統一平均分配,數量上抽多補少,質量上抽肥補瘦,使全鄉村每人均獲得同等的土地,地主同樣分得一份;保護工商業者的財產及其合法的經營;對於違抗或破壞土改者由人民法庭予以審判處理,人民法庭由農會、農民代表及政府委派之人員組成,等等。

《中國土地法大綱》頒布後,各解放區的領導立即貫徹執行。他們抽調大批幹部組成土改工作隊,深入農村,徹底發動群眾,依靠貧雇農,團結中農,組織貧農團和農會,劃定階級成分。不斷召開群眾大會,控訴地主的罪行,沒收地主的土地財產,組織人民法庭,對作惡多端的惡霸地主進行審判,予以法辦,平分土地。

一些地主不甘心於他們的剝削生活的喪失,千方百計地破壞,阻擋土改的進行。但是目不識丁、一向軟弱怕事的農民,在共產黨的發動下,勇敢地站起來,同地主進行麵對麵的鬥爭。一場土改的暴風驟雨席卷各解放區。這是幾千年來中國曆史上的一次翻天覆地的大變革。

擁有一塊屬於自己的土地,不再受人壓迫,曾是多少農民祖祖輩輩夢寐以求的向往。黃巢、李自成……孫中山等眾多農民領袖和資產階級革命家,也都曾提出“等貴賤、均貧富”,“耕者有其田”的主張,但最終都成了水中月、鏡中花。唯有中國共產黨才真正能夠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使千萬農民如願以償。所以,翻身農民自然而然地從肺腑裏發出了感激之情:“翻身不忘共產黨,幸福全靠毛主席”;“毛主席是我們的大救星”。這種樸素的階級感情把他們的命運和共產黨緊緊聯係在一起。為了保衛自己的土地,為了捍衛自己的權利,他們紛紛要求走上前線。一個參軍參戰、生產支前的熱潮出現了。東北的遼東和熱東兩個專區,平分土地後不到半個月就有2萬人參軍。在整個戰爭期間,華北近百萬、東北160萬人參軍。廣大農民還抽出大批人力畜力組成擔架隊、運輸隊隨軍出征。例如,山東解放區從1946年7月至1948年9月,組織民工580餘萬人支援前線。農民群眾的大力支援,奠定了中國革命成功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