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兩種中國命運的決戰(1945~1949) 第二節粉碎國民黨的軍事進攻(1 / 3)

第七章兩種中國命運的決戰(1945~1949) 第二節粉碎國民黨的軍事進攻

一、全麵內戰的爆發

1946年5月至6月,全國形勢更加嚴峻,蔣介石加緊部署內戰。在關內,停戰令下達後,各地的軍事衝突雖已暫時停止,但軍隊調遣仍在繼續。從1946年1月到5月,國民黨已調動了210個旅約130萬兵力到內戰前線;從1月至6月,國民黨軍隊向解放區發動進攻達4365次,占領城市40座。在關外國民黨軍隊占領錦州後,又西攻熱河的赤峰,承德;3月13日進兵沈陽後又分兵進犯營口、本溪和四平。東北民主聯軍奮起自衛,先在本溪殲滅蔣軍2000餘人,繼在四平附近的八麵城殲其一個師。全國內戰大有一觸即發之勢,國共雙方都在爭取主動。為換取全東北停戰,民主聯軍主動撤出四平、長春。6月6日蔣介石和周恩來分別發表關於東北暫時停戰的聲明,雙方同意從6月7日起停戰15天。然而6月17日蔣介石即向中共代表團提出《東北整軍及中共軍隊在關內外劃地駐留之方案》,要求中共軍隊從隴海線以南、膠濟路全線、承德及承德以南以及東北大部分等地區撤出,被周恩來拒絕。21日,中共代表團向國民黨政府提出長期停戰、恢複交通、整軍複員、重開政協四項建議,也被蔣介石拒絕。

26日,蔣介石不顧來自各方的和平呼聲,公然撕毀停戰協定和政協協議,大舉進攻中原解放區,發動了全麵內戰。

戰爭開始時。國民黨方麵在經濟、軍事實力上占有優勢:擁有總兵力430萬人,其中正規軍200萬人,有45個美械裝備師,248個旅擁有現代化的武器裝備,統治著全國3/4的地區和3億以上的人口;控製著全國的城市,交通要道和近代工業企業;並且有美國政府財政、軍事上的大力支援。中共方麵隻擁有軍隊120萬人,其中正規軍61萬人,武器裝備落後;解放區人口1億多,約占全國土地麵積的1/4,且被蔣軍分割,缺乏近代工業,沒有外援全靠自力更生;解放區土地改革剛剛開始,封建勢力還未完全清除,後方還不十分鞏固。

在國共雙方力量懸殊的形勢下,蔣介石過高地估計了自己的力量,氣焰十分囂張。他向解放區實行分區全麵進攻,采取先關內,後關外,先南線,後北線的部署,準備速戰速決,揚言一年、半年、甚至三個月內消滅中共武裝力量。

麵對強敵進攻,暫時處於劣勢的中共軍隊能否擊敗敵人,當時很多人,甚至中共內部也有人表示疑慮。蘇聯方麵認為以中共的實力要想擊敗有美國支援的國民黨軍似乎不大可能,對中共能否取勝表示悲觀。國內中間派則更無信心。

中共中央和毛澤東則對形勢有著清醒的認識和估計。中共中央在7月20日發出了《以自衛戰爭粉碎蔣介石的進攻》的指示,明確指出:“我們是能夠戰勝蔣介石的。全黨對此應當有充分的信心。”就國民黨方麵來說,其軍事力量雖然強大,又有外援,但這在戰爭中都是臨時起作用的因素;而蔣軍進行的是反人民的非正義的戰爭,不得民心,士氣低落,則是經常起作用的因素。另外,蔣軍在軍事上還有戰線太長與兵力不足的矛盾,軍隊內部的派係之間、官兵之間、軍民之間的矛盾等,加上政治腐敗,財政困難,將難以支持長期戰爭。就中共方麵來說,軍隊在數量上、裝備上雖然劣於對方,但因進行的保衛和平、爭取人民民主、國家自主的正義戰爭,得到全國各界的同情與支持。這是中共軍隊戰勝蔣介石的政治基礎。加之解放區已實行土改,經濟上可以克服困難,軍隊也積累了豐富的鬥爭經驗,這些都是戰勝敵人的有利條件。

為進一步堅定全黨全國人民的信心,毛澤東在1946年8月接見美國記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時,提出了“帝國主義和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的著名論斷。毛澤東指出:美帝國主義、蔣介石反動派、原子彈都是紙老虎,看樣子可怕,其實並沒有什麼了不起。從長遠的觀點看問題,決定戰爭勝負的是人民,而不是一兩樣新式武器。

但是,要使戰爭勝利的可能性變為客觀現實,還必須在正確的方針、政策指導下,通過全黨全軍進行艱苦的鬥爭。為此,中共中央提出了戰勝敵人的政治、經濟方針和軍事原則。

在政治上,必須和人民群眾親密合作,必須爭取一切可能爭取的人,結成最廣泛的民族民主統一戰線。

在經濟上,必須作持久打算,力戒浪費,發展生產,必須使自衛戰爭的物質需要得到滿足,同時又必須使人民負擔較前減輕。一切依靠自力更生,以立於不敗之地。

在軍事上,確立了積極防禦,後發製人的戰略方針,規定以殲滅國民黨有生力量為主而不是以保守地方為主。戰術上則采取以運動戰為主,集中絕對優勢兵力,選擇敵人的薄弱環節或孤立部分,在運動中各個殲滅,以取得戰場主動權,逐步扭轉戰局。

二、粉碎國民黨的全麵進攻

全麵內戰爆發後,解放區軍民依照中共中央方針,集中優勢兵力實行內線殲敵。從1946年6月到次年2月,粉碎了國民黨軍的全麵進攻。這期間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946年6月底至11月,這一階段的重大戰役有:

中原勝利突圍。日本投降後,蔣軍即不斷對中原解放區實行蠶食和進攻,占領該區大部分地區。中原解放區為擺脫困境,於1945年12月開始向東作戰略轉移,以宣化店為中心集結。但國民黨軍違反停戰協定,繼續在平漢路東增兵,對中原解放區形成新的包圍,至1946年6月中旬,已將解放軍壓縮到縱橫不足百裏的狹小區域內。當蔣介石認為內戰已準備就緒時,遂以10個整編師,30萬人的兵力於6月26日向中原解放區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中原軍區部隊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采取聲東擊西的戰術,留一部分地方部隊牽製敵軍,掩護主力轉移。李先念、鄭位三指揮主力分兩路向西突圍。右路1.5萬人於29日晚越過平漢路、突破敵人合圍,7月下旬進入陝南。王震率359旅繼續向北挺進,8月31日,返回陝甘寧解放區。左路1000餘人在王樹聲率領下於7月1日越過平漢路進入鄂西北。擔任掩護主力轉移任務的第一旅7000餘人在皮定鈞率領下繼續向東,進入蘇皖解放區,後來編入華東野戰軍序列。中原解放軍突破蔣軍苦心經營半年之久的包圍,勝利完成了戰略轉移任務,不僅粉碎了蔣軍消滅中原解放軍主力的企圖,而且牽製了蔣軍30多個旅的兵力,配合了其它解放區的作戰。

蘇中七戰七捷。蔣軍在圍攻中原解放區的同時,集中58個旅46萬人的兵力,布置在華東戰場,以其中31個旅27萬兵力向蘇皖解放區進攻;21個旅17萬兵力在山東向膠濟路和魯南進攻,進行鉗製,其餘擔任守備。7月13日,蔣軍以15個旅12萬人占如皋、海安、鶯橋,準備策應淮北敵人進犯淮陰。當晚,華中野戰軍在粟裕、譚震林領導下,以19個團3萬人的兵力發動了蘇中戰役。在此戰役中,華中野戰軍運用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的戰術,不計一城一地的得失,在運動中尋找機會殲敵。結果,在一個半月的時間裏,七戰七捷,殲滅6個旅5個交警大隊共5萬餘人。

定陶戰役。8月10日,晉冀魯豫野戰軍為配合蘇皖解放區挫敗蔣軍的進攻。迫使其從中原方向抽調主力北援,發動了隴海戰役,殲敵1.6萬人。隨後,蔣軍迅速在鄭州、徐州之線集中14個整編師30萬兵力,欲將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殲滅於隴海線以北的定陶、曹縣地區。據此,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集中於隴海線以北,誘敵深入,尋機各個擊破。9月3日晚,將敵整編第三師誘至定陶以西預伏戰場大黃集地區,將其包圍,激戰至6日,全殲第三師。7日,西路敵軍紛紛潰逃,解放軍乘勝追擊,又在定陶考城地區殲敵整編第四十七師2個旅,其餘敵軍回竄鄭州、徐州。這次戰役曆時5天,共殲敵4個旅1.7萬人。

在這一階段4個月的戰鬥中,山東野戰軍、晉察冀野戰軍、晉綏野戰軍、東北野戰軍部隊也在運動中消滅了大量敵軍。國民黨軍雖然占領了解放區105座城市,卻被殲滅33個旅、30萬兵力,且戰線太長與兵力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1946年10月11日侵占張家口是蔣軍全麵進攻的頂點。此後進攻勢頭衰退。從整個形勢看,解放軍在局部地區開始取得主動,戰局轉為互有進退的拉鋸狀態。

從1946年11月到1947年2月,是粉碎國民黨全麵進攻的第二個階段。這一階段的重大戰役有:

東北野戰軍三下江南、四保臨江戰役。1946年10月中旬,東北蔣軍確定了“南攻北守,先南後北”的方針,欲集中兵力先消滅或逼退南滿解放軍,控製南滿,切斷東北解放區與華北解放區的聯係,後集中力量攻擊北滿,進而占領整個東北。當時南滿隻有臨江、撫鬆、蒙江、長白四縣在解放軍控製之下。東北解放區采取了南滿軍隊積極防禦、鞏固和發展根據地,北滿軍隊主力主動進攻,大量殲敵,對蔣軍形成南北夾擊之勢,以保衛南滿的戰術。從12月17日至翌年4月,北滿解放軍三次南渡鬆花江、四保臨江作戰,共殲敵5萬餘人,收複城市11座。此後,蔣軍在東北被迫停止了戰略性進攻,轉入守勢,東北解放軍則轉入主動,改變了東北的戰略態勢。

宿北戰役。1946年12月,國民黨軍隊為了打通隴海路東段,進占臨沂,控製蘇北、魯南,並配合國民大會的召開,集中25個半旅,分別從江蘇、山東分4路南北對進,進攻蘇北、魯南解放區。山東、華中野戰軍決定首先以24個團的兵力殲滅由宿遷向沐陽、新安鎮方向進攻之敵整編第六十九師、第十一師,以部分兵力阻擊其餘各路進攻之敵,粉碎敵人進攻。從12月13日至17日完成了對六十九師、十一師的分割包圍。18日晚發起總攻。19日上午,六十九師及其它部隊3個半旅計2.4萬人被全殲,師長戴子奇被擊斃。

萊蕪戰役。宿北戰役後,華中、山東野戰軍又進行了魯南戰役,殲敵5.2萬餘人。這時蔣介石認為華東解放軍在蘇北、魯南連續作戰,兵疲將衰,故欲連續作戰,調動53個旅31萬人,分三路南北夾擊,企圖迫使華東野戰軍在臨沂地區決戰以消滅之。國民黨軍由陳誠指揮,蔣介石親赴徐州部署和督戰。華東解放軍采取誘敵深入、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的方針,主動放棄臨沂,以二縱、三縱在臨沂偽裝主力阻擊南線蔣軍,主力7個縱隊則揮戈兼程北上。2月20日至23日,乘北線蔣軍調整部署之機,將敵誘至萊蕪吐絲口鎮一帶,自東、西兩麵發起猛烈進攻,殲敵7個旅,6萬餘人,生俘敵第二綏靖區副司令長官李仙洲及其下屬軍長、師長20人,收複城鎮十餘座。控製鐵路1400餘裏。萊蕪戰役雖失臨沂一座空城,卻開創了自衛戰爭以來一次殲敵7個整旅的重大勝利,使山東解放區的渤海、魯中、膠東連成了一片。國民黨軍遭此重創之後,整個3月份在華東戰場未敢出戰。

除以上重要戰役外,晉冀魯豫野戰軍在11月18日至22日發起滑縣戰役,殲敵1.2萬人;12月底又在钜(野)金(鄉)魚(台)戰役中殲敵1.6萬人,有力地配合了華東解放軍進行的魯南戰役。晉察冀野戰軍在平漢路一線,先後於1946年11月到12月,1947年1月進行了易(縣)滿(城)戰役和保南戰役,共殲敵1.7萬人。晉綏解放區進行了汾(陽)孝(義)戰役,殲敵1.1萬人。經過這一階段4個月的作戰,解放軍再殲敵41.49萬人,包括前4個月總計殲敵71萬人。蔣介石占領的地區雖然擴大了,但戰線也越拉越長,加上敵後人民的遊擊戰也使蔣介石不得不抽出兵力守護其後方交通,使其兵力愈加分散,用於主線進攻的機動兵力愈加匱乏。蔣介石的軍隊已陷於被動,不得不放棄對解放區的全麵進攻。

三、偽國大的召開與國共關係的徹底破裂

全麵內戰爆發後,蔣介石被一些表麵的勝利衝昏了頭腦,自以為穩操勝券。同時,也為使自己的政府以民主的麵目出現,披上合法的外衣,不顧政協協議,於1946年7月召開國防最高委員會,決定當年11月12日召開國民大會。10月11日國民黨軍占領張家口,當天下午,蔣介石即正式下令如期召開國大,著國民黨中宣部長發表談話,要求各黨派迅速遞交參加國大代表名單。11月8日,蔣介石為欺騙輿論,宣布停戰三天,同時聲明國大將按期召開。

根據1946年1月政協五項協議的規定,國民大會應在停止內戰、改組政府、結束訓政、修正憲草完成之後,即在和平的環境裏,由各黨派共同協商召開。國民黨政府擅自單獨決定召開國大是違反政協精神的,因而遭到了中共及其他民主黨派和全國各界的抵製和反對。

10月1日,中共代表周恩來在上海發表談話:“在進攻張垣的炮火中召開國大,中共絕不參加。”11月12日,周恩來又先後會見第三方麵人士、司徒雷登和馬歇爾,向各方表明了中共反對國民黨一黨召開國大的立場。16日,周恩來在梅園新村記者招待會上發表書麵聲明:“現在開幕的一黨‘國大’,不但使中共及第三方麵最近在商談中的協議成為不可能,並且最後破壞了政協以來的一切決議、停戰協定和整軍方案,隔斷了政協以來和平商談的通路,同時也很快地徹底揭穿了政府當局11月8日停戰令的欺騙性。這一黨國大還要通過一個所謂憲法,把獨裁‘合法化’,把內戰‘合法化’,把分裂‘合法化’,把出賣國家與人民利益‘合法化’。照這樣做下去,中國人民一定要陷入苦痛的深淵。我們中國共產黨人堅決不承認這個國大。”

各民主黨派也堅決反對國民黨違背政協協議召開國大。1946年10月1日,政協代表沈鈞儒、黃炎培等9人致函蔣介石反對召開一黨國大。民盟中央11月12日做出決議,一切行動以政協決議為惟一的依據。民盟主席張瀾在渝幾次電告在南京的民盟總部,決不可提交參加國大名單,決不能參加沒有中共參加的分裂的國民大會。其它無黨派民主人士及國民黨的民主分子也紛紛拒絕參加國大,並通電斥責國民黨違背政協協議的做法。

在國內各界一片斥責聲中,國民黨一意孤行,用各種手段拉攏第三方麵人士;為了孤立中共,還宣布大會延期三天。11月5日,國民大會在南京開幕,代表1000餘人。民社黨、青年黨參加了大會。

這次國民大會的主要任務是製定《中華民國憲法》,28日,王寵惠、雷震起草的《中華民國憲法草案》由蔣介石親自修訂後提交大會討論。12月24日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實施日期為1947年12月25日,次日國大閉幕。

國大通過的這部憲法共14章175條。它是國內民主力量加強,各界一致要求實現和平民主和國民黨政府喊了多年要實現憲政的情況下出台的。為了欺騙輿論,使自己以一個民主者的形象出現,擺脫政治上的困境,在製定憲法時,不得不從西方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憲法中抄襲了一些有關民主方麵的條文,如憲法第二章規定了“人民身體之自由應予保障”,人民有居住、遷徙、言論、講學、著作、出版、通訊、集會、結社、選舉等自由和權利;憲法第6章規定:“立法院為國家最高立法機關,代表人民行使立法權”;總統選舉產生等等。但憲法做這些有關民主的規定是為了欺騙輿論而不是為了付諸實施的。事實證明,當人民為反對國民黨的獨裁統治,反對內戰而集會、演講、遊行請願時,國民黨會毫不猶豫地以武力鎮壓之。憲法雖規定立法院代表人民行使權力,但在立法委員的產生上,第64條又規定’由法律定之”,違背了政協憲草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的原則。憲法雖然規定總統選舉產生,但在第4章中又規定總統可以連選連任,可統師陸海空三軍,可頒布緊急令和戒嚴令,可否決立法院的一切決議。加之以後任總統的蔣介石又是國民黨的總裁,總統實際上成了一個集黨、政、軍大權於一身的獨裁者。所以,這部憲法中有關民主的條文不過是一紙空文,根本不會實行,它實質上仍然是國民黨《訓政時期約法》的延續。

國大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遭到了中共、民盟、三民主義聯合會、上海工人協會等黨派團體的強烈反對。中共評價這部憲法的整個精神就是“人民無權、獨夫集權”【延安《解放日報》1947年1月13日。】。12月21日,中共中央發言人稱決不承認《中華民國憲法》。28日,周恩來對新華社記者說:“蔣政府的偽憲,也隻有把它當作袁世凱天壇憲法和曹錕賄選憲法一樣看待”。1947年1月,民建和上海的世界和平促進會上海分會等11個團體發表宣言,拒不承認國民大會和由其製定的《中華民國憲法》。

國民黨政府意欲通過召開國大和通過憲法使其統治“民主化”,“合法化”,卻適得其反,暴露了其獨裁內戰的實質,教育了人民,孤立了自己。

全麵內戰爆發後,國共和談之門還未完全關閉。但蔣介石自恃軍事實力強大,認為在半年之內就消滅中共武裝力量,因而在談判中態度強硬。1946年8月5日,蔣介石告知馬歇爾和美國新任駐華大使司徒雷登,要求中共接受5個條件作為政治談判的先決條件,即:①讓出蘇皖邊區;②讓出膠濟線;③讓出承德及承德以南地區;④東北在10月15日以前退至黑龍江興安及嫩江等省與延吉;⑤山東、山西兩省須退出6月7日後占領地區(這些地區是八路軍從偽軍手中解放的)。這些蠻橫無理的要求,使談判陷入僵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