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國共產黨在延安召開了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出席這次大會的正式代表544人,候補代表203人,代表著全黨120萬黨員。這是中國共產黨曆史上一次空前
的盛會。毛澤東在會上作了《兩個中國之命運》的開幕詞,代表中央委員會作了《論聯合政府》的政治報告,最後又以《愚公移山》為題致了閉幕詞。朱德代表中央委員會作了《論解放區戰場》的軍事報告。劉少奇代表中央委員會作了《關於修改黨章的報告》。周恩來,陳雲、彭德懷等人在會上作了重要發言。大會通過了政治決議案、軍事決議案和新的黨章,製定了黨的政治路線,選出了中央委員44人,候補中央委員33人,組成新的中央委員會。
這次大會的中心議題是聽取、討論和通過毛澤東的政治報告。毛澤東在報告中首先提出中國人民當前的基本要求是:成立民主聯合政府,打敗日本侵略者,在抗戰勝利後,把中國建設成為一個獨立、自由、民主、統一和富強的新國家。接著他分析了國際國內形勢對實現中國人民的基本要求的有利條件和困難,指出中國麵臨著兩個命運、兩個前途的鬥爭。“繼續法西斯獨裁統治,不許民主改革;不是將重點放在反對日本侵略者方麵,而是放在反人民方麵;即使日本侵略者被打敗了,中國仍然可能發生內戰,將中國拖回到痛苦重重的不獨立、不自由、不統一、不富強的狀態裏去,這是一個可能性,這是一個前途”。另一個可能性,另一個前途是:“克服一切困難,團結全國人民,廢止國民黨的法西斯獨裁統治,實行民主改革、鞏固和擴大抗日力量,徹底打敗日本侵略者,將中國建設成為一個獨立、自由、民主、統一和富強的新國家。”因此,全黨和全國人民的任務,就是:用全力去爭取光明的前途和光明的命運。為了爭取光明的前途和命運,報告確定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馬克思主義的政治路線。這就是:“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在我黨的領導下,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在報告中,毛澤東還深刻闡明了中國共產黨在長期革命鬥爭中形成的三大優良作風。這就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作風,和人民群眾緊密地聯係在一起的作風,以及批評與自我批評的作風。這是共產黨區別於其他任何政黨的顯著標誌。
大會另一個中心議題是聽取、討論和通過朱德所作的軍事報告。這個報告總結了黨在抗日戰爭中的軍事工作。指出:中國的抗日戰爭,一開始就分為兩個戰場,國民黨戰場和解放區戰場,這是中國戰場的特點。報告論述了解放區的創造、發展及其在抗戰中的偉大功績和偉大作用。他說:“這種解放區的力量是屬於中國人民所有的力量,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力量,使中國人民有了勝利的展望,有了民主和光明的展望”。報告還論述了抗戰中的兩條根本不同的軍事路線:一條是共產黨的、人民軍隊的、人民戰爭的軍事路線;另一條是國民黨的、反人民的、失敗主義的單純防禦的軍事路線。報告最後提出三種不同地區的軍事任務:在全國,要求國民黨改組一黨獨裁的統帥部,成立一個民主的聯合統帥部。在敵占區,加強對人民的政治爭取和組織工作,加強對敵偽軍警的政治影響和爭取反正,加強敵後各城市工作和組織地下軍。在解放區,要擴大解放區,縮小敵占區,擴大人民武裝,消滅瓦解敵軍,加強軍事訓練,提高軍事技術,加強指揮機關,準備大反攻物質基礎等。而中心戰略任務是實行以抗日遊擊戰到抗日正規戰的戰略轉變,迎接戰略大反攻。
大會還聽取了劉少奇關於修改黨章的報告,並通過了新黨章。劉少奇在報告中,首先說明了為什麼要修改黨間,接著就新黨章的主要內容作了說明,著重闡述了黨的性質、指導思想和群眾路線。他說:我們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進的有組織的部隊,是它的階級組織的最高形式。它代表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利益。它在現階段為實現中國的新民主主義製度而奮鬥,它的最終目的是在中國實現共產主義。我們黨要以毛澤東思想作為一切工作的指針。毛澤東思想,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與中國革命的實踐之統一的思想,就是中國的共產主義,中國的馬克思主義。黨的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根本路線,也是我們黨的組織路線。大會通過的新黨章的主要特點是:把毛澤東思想確定為黨的指導思想;強調了黨的群眾路線,對民主集中製作了詳細的規定。所有這些內容反映並鞏固了整風運動的成果,進一步加強了黨的思想建設和組織建設。
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是一次團結的大會和勝利的大會。大會自始至終洋溢著民主團結的氣氛。這次大會是團結的模範,自我批評的模範,又是黨內民主的模範。通過這次大會,全黨在毛澤東思想旗幟下,達到空前的團結和統一,為爭取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實現中國光明的前途,提供了可靠的保證。
關於上述兩個大會,毛澤東在當時指出:“現在中國正在開著兩個大會,一個是國民黨的第六次代表大會,一個是共產黨的第七次代表大會。兩個大會有完全不同的目的:一個要消滅共產黨和中國民主勢力,把中國引回黑暗;一個要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和它的走狗封建勢力,建設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把中國引向光明。這兩條路線在互相鬥爭著。我們堅決相信,中國人民將要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之下,在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大會的路線的領導之下,得到完全的勝利,而國民黨反革命路線必然要失敗。”【《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03頁。】
八、中國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
1945年春,德國法西斯的失敗已成定局,如何處置戰敗的德國和處理戰後的歐洲事務,便成為美、英、蘇急待解決的問題。當時,日本法西斯尚在負隅頑抗,美英估計,要徹底打敗日本,並迫使它無條件投降,還得苦戰一年半的時間,付出100萬人傷亡的代價。它們希望蘇聯早日參加對日作戰,因而如何協同對日作戰,也是急待解決的問題。1945年2月4日到11日,美國總統羅斯福,英國首相邱吉爾,蘇聯人民委員會主席斯大林,偕同他們的外長、參謀和以顧問們,在蘇聯克裏米亞半島上的雅爾塔,舉行國際會議。
這次會議著重討論德國戰敗後將要產生的政治問題,商定了強製德國履行無條件投降的各項條款的計劃以及處理德國的一般原則。會議還討論了蘇聯對日作戰的時間和條件問題。
關於蘇聯對日作戰的政治條件,早在1944年12月中旬,斯大林就向美國駐蘇大使哈裏曼申述清楚。在雅爾塔會議期間,斯大林、莫洛托夫與羅斯福、哈裏曼進行了商談,達成協議規定:於德國投降及歐洲戰爭結束後兩個月或三個月內,蘇聯將參加同盟國方麵對日作戰。協定又規定:①外蒙古(今為蒙古人民共和國)之現狀應予維持。②由日本於1904年前背信棄義進攻所破壞的俄國以前之權益應予恢複,即:甲,庫頁島南部及鄰近島嶼歸還蘇聯;乙,大連商港須國際化,蘇聯在該港的優越權益須予保證,蘇聯租用旅順為海軍基地須予恢複;丙,對擔任通往大連出路的中東鐵路和南滿鐵路應設立一個蘇中合辦的公司共同經營之,經應諒解,蘇聯的優越權益須予保證,而中國須保持在滿洲的全部主權。③千島群島交予蘇聯。經諒解,有關外蒙古及上述港口鐵路之協定,尚須征得蔣介石委員長的同意。根據斯大林無遇的提議,美國總統將采取步驟以取得該項同意。蘇聯表示準備和中國政府簽訂一項蘇中友好同盟協定,以武力協助中國達成從日本枷鎖下解放之目的。【《國際條約》(1945~1947),世界知識出版社1959年版,第8~9頁。】
雅爾塔會議是為了製裁德國法西斯和以同盟國聯合力量打敗日本法西斯的一次重要會議。但是雅爾塔協定卻在沒有中國代表參加的情況下,作出涉及中國主權和利益的決定,嚴重損害了中國的領土和主權,這是大國強權政治的醜惡表現。
6月14日,美國總統杜魯門指令美國駐華大使赫爾利,把雅爾塔協定的內容告訴蔣介石。在美國的壓力下,30日,國民黨政府派行政院長兼外交部長宋子文等人到莫斯科與蘇聯政府進行談判。經過多次會議,雙方於8月14日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條約》《中蘇關於中國長春鐵路之協定》《中西蘇關於大連之協定》《中蘇關於旅順口之協定》等文件。這些條約和協定,基本上反映了雅爾塔協定的精神,使中國的領土和主權受到損害。
雅爾塔會議後,反法西斯同盟國首先集中力量打擊德國,迫使其無條件投降。5月2日,蘇軍攻克柏林。8日,在柏林舉行德國無條件投降簽字儀式,歐洲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結束。
德國法西斯的垮台,加速了日本法西斯末日的到來。為商討處理戰敗的德國、意大利及其仆從國和對日作戰等問題,7月17日至8月2日,美、英、蘇三國首腦和外長在柏林郊外的波茨坦召開會議。會議討論了有關戰後占領德國的基本政策、經濟原則及有關歐洲問題。會議還討論了結束對日作戰的條件和戰後處置日本的方針,通過了《波茨坦公告》。由於蘇聯政府當時還未參加對日作戰,所以沒有簽字。7月26日,公告以美、英、中三國共同宣言的形式公布(中國雖未參加會議,但公告發表前已征得中國同意)。蘇聯對日作戰後,正式在公告上簽字,所以公告是四大盟國對日的共同宣言。公告敦促日本無條件投降,免使日本全體人民遭受戰爭的慘禍。《波茨坦公告》的發表,是對日暮途窮的日本法西斯的沉重打擊。
《波茨坦公告》發表後,日本法西斯置若罔聞。7月28日,日本首相鈴木貫太郎發表演說,公然表示“不予理睬,隻有完成戰爭”。在這種情況下,美國政府便按照原定計劃使用原子彈。
8月6日8時15分,美國飛機在日本廣島上空用降落傘投下了第一顆原子彈,頃刻之間,卷起巨大的蘑菇雲,接著冒起幾百根火柱,廣島市化為焦熱的火海。當日死傷12.95萬人,建築物被毀4.8萬幢。8日,日外相把有關事項上奏天皇。天皇麵諭:敵既已使用此種武器,則戰爭之繼續更不可能,為獲得有利條件起見,不得喪失結束戰爭之時機;關於條件,當有協商餘地,應努力結束戰爭。9日上午10時30分,美國飛機又在日本長崎投下原子彈,當時死傷6.67萬人。美國兩顆原子彈的轟炸,給日本法西斯以沉重的打擊,對加速日本的投降起了一定的作用。
8月8日,蘇聯宣布對日作戰,9日,蘇聯百萬紅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從幾個方麵突入中國東北,對日本關東軍發起全線攻擊。當時駐在東北的關東軍約有75萬人,飛機1000餘架,依靠永久性工事在邊境阻止蘇軍前進。蘇軍分四路進軍:第一路後貝加爾方麵軍,從西麵突入東北的中部平原,同遠東方麵軍相呼應,形成一個大包圍圈,切斷關東軍和華北日軍的聯係,分割和圍殲關東軍第三方麵軍主力於長春、沈陽地區;第二路是蘇蒙聯軍,向承德、錦州和張家口進軍;第三路是遠東第一方麵軍北翼部隊,從東麵突入東北的中部平原,分別圍殲關東軍第一方麵軍主力於牡丹江、敦化地區,然後向吉林、長春、哈爾濱突擊;第四路是遠東第二方麵軍,擔任輔助的進攻,在黑龍江艦隊的協同下,強渡黑龍江和烏蘇裏江,向哈爾濱、齊齊哈爾方向突擊,牽製和殲滅關東軍的獨立第四軍。此外,遠東第一方麵軍南翼部隊在太平洋艦隊的配合下,切斷關東軍和日本本土聯係,並向朝鮮北部突擊。蘇聯的對日宣戰和出兵東北,大大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敗亡。15日,日本宣布投降後,關東軍仍負隅頑抗。17日,蘇軍對關東軍發出最後通牒,19日攻占長春,20日占領沈陽、吉林、哈爾濱。至30日,關東軍被全部解除武裝。與此同時,偽滿洲國傀儡皇帝溥儀也於16日被蘇軍活捉,偽政權隨著崩潰。蘇軍對日作戰曆時三周多,擊潰了號稱“皇軍之花”的關東軍,斃俘日軍67.7萬人。
蘇聯宣布對日宣戰和出兵東北,使中國的抗日戰爭進入最後階段。8月9日,毛澤東發表了《對日寇的最後一戰》的聲明,指出:“由於蘇聯這一行動,對日作戰的時間將大大縮短。對日戰爭已處在最後階段,最後地戰勝日本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的時間已經來到了。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人民的一切抗日力量應舉行全國規模的反攻、密切而有效力地配合蘇聯及其他同盟國作戰。八路軍、新四軍及其他人民軍隊,應在一切可能條件下,對於一切不願投降的侵略者及其走狗實行廣泛的進攻,殲滅這些敵人的力量,奪取其武器和資財,猛烈地擴大解放區,縮小淪陷區”【《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19頁。】。8月10日、11日,朱德向全國人民武裝發布了1至7號命令,命令各部隊分別向敵人占領的城市及交通要道進軍,向敵軍發出最後通牒,令其接洽投降事宜,如果敵軍抵抗,則堅決消滅之。
根據毛澤東的聲明和朱德的命令,各解放區軍民立即動員起來,展開了全麵大反攻。冀熱遼八路軍沿北寧線向東北進軍,配合蘇聯紅軍和東北抗日聯軍作戰,先後奪取了秦皇島、山海關等地。這時在華北參加對日作戰的朝鮮義勇隊,隨八路軍和原東北軍呂正操、張學詩各部亦挺進東北。晉察冀八路軍向平綏路東段、平漢路北段、津浦路北段兩側地區進攻,先後奪取了張家口、多倫等地。晉綏八路軍向平綏路西段、同蒲路北段沿線的日軍進攻,攻占了歸綏和太原外圍據點。晉冀魯豫八路軍向平漢路中段、隴海路中段兩側地區進攻,並以一部分兵力配合山東軍區部隊圍攻濟南。山東八路軍除向津浦路中段、膠濟路東段、隴海路東段兩側地區進攻外,還分別和新四軍等進逼青島、海洲、連雲港,並根據中央軍委指示,以6萬兵力,經陸、海兩路分批向東北挺進,加速了東北地區的解放。華中新四軍向滬杭甬、江南、浙贛、淮南等地反攻。華南抗日遊擊隊以東江縱隊為主力,向港九、潮汕兩路進攻,以瓊崖縱隊為主力,從五指山區分頭向日偽軍展開進攻。
總計從1945年8月10日至10月10日,解放區軍民共打死打傷敵偽軍23萬多人,收複國土31.5萬平方公裏,解放人口1800萬人,全部收複熱河、察哈爾兩省。
正當解放區軍民向日偽軍展開大反攻之際,蔣介石為獨吞抗戰勝利果實,8月11日連發命令:一道是給朱德總司令,令“該集團所有部隊,應就地駐防待命”,不得擅自行動,二道是命令國民黨軍隊,要求他們“加緊作戰”,“積極推進,勿稍鬆懈”,“趁機贖罪”。13日,毛澤東致電蔣介石,駁斥其荒謬命令,嚴正指出:“你給我們的這個命令,不但不公道,而且違背中華民族的民族利益,僅僅有利於日本侵略者和背叛祖國的漢奸們。”【《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42頁。】23日,何應欽命令侵華日軍總司令岡村寧次,對八路軍、新四軍和抗日人民武裝奪取的地方,“應由其收回”。與此同時,麥克阿瑟以遠東盟軍總司令名義,向日本政府和中國戰區的日軍下令,隻許向蔣介石政府投降,不得向共產黨的軍隊投降。這樣,中國抗戰反攻的形勢發生了複雜的變化。
在中國人民和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打擊下,日本帝國主義已陷入絕境。8月19日,日本政府召開最高戰爭指導委員會和內閣會議,討論是否接受波茨坦公告問題。首相鈴木貫太郎和外相東雲茂德等人,主張在維護日本國體,維護天皇製度下,接受公告。陸相阿南惟幾和參謀總長梅津美治郎等人,反對無條件投降,認為利用“本土決戰”,“雖無勝利把握,未必必敗,於死中求生存”,主張有條件接受公告。雙方在上午和下午的會上爭論不休。當晚,裕仁天皇召開禦前會議,仍然意見分歧,最後由天皇作出“聖斷”:在不包括改變統治國國體下,接受公告。10日淩晨,日本政府正式接受波茨坦公告。上午,外務省通過中立國瑞士和瑞典公使,向中、美、英、蘇四國請降。11日,四大盟國給予答複,因國體問題未得確認,日本再次提出交涉。12日,日本駐瑞典公使電告天皇製度實際已得到承認。14日,日本發電最後接受波茨坦公告。15日中午,日本天皇向全國廣播接受波茨坦公告,無條件投降。17日,日本向天皇向國外武裝部隊發布敕諭,命令他們和平投降。從這時起到9月中旬,散布在亞洲和太平洋諸島的230萬日軍陸續向盟國投降。中、美、英、蘇四國同意任命麥克阿瑟為盟軍最高統帥接受日本投降,並負責占領日本本土。9月2日,在停泊東京灣的美國戰列艦“密蘇裏”號上舉行日本投降簽字儀式。首先由日本外相重光葵代表日本天皇和政府、陸軍參謀總長梅津美治郎代表帝國大本營在投降書上簽字。然後由接受投降的盟國代表簽字,主要有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上將,美國代表尼米茲海軍上將,中國代表徐永昌將軍,英國代表福萊塞海軍上將,蘇聯代表傑列維亞科中將等。至此,曆時14年之久的中國抗日戰爭和曆時6年的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宣告結束。9月3日,成為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
中國戰區的受降,由於美國無理幹涉,粗暴剝奪了解放區抗日武裝的受降權。9月9日,日本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岡村寧次,在南京同國民政府代表、中國陸軍總司令何應欽簽署了無條件的投降書。
抗日戰爭不論在中國曆史上,還是在世界曆史上都是一件重大的事件。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具有偉大的曆史意義。
第一,抗日戰爭是在中國共產黨倡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以國共合作為基礎,包括工農商學兵各界,各民族,各民主黨派,各抗日團體,各階層愛國人士和海外僑胞參加的全民族抗戰,它是中國近百年曆史上反對外來侵略戰爭中動員最廣、規模最大、堅持最久、威力最強、第一次取得徹底勝利的最偉大的民族解放戰爭。自從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曾經進行過多次的反侵略戰爭,盡管這些戰爭都給侵略者以有力的打擊,在近現代曆史上起過重要作用,但因種種原因,都以失敗而告終,無數革命先烈為此而飲恨終身。然而這次抗日戰爭,麵對窮凶極惡的日本侵略者,中國各族人民表現出空前的新覺醒和空前
的民族大團結,百折不撓,英勇奮戰,頑強地抗擊日本侵略者,獲得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洗刷了中國人民近百年以來蒙受列強侵略的恥辱,鼓舞了中國人民為爭取祖國的獨立、自由、和平、民主,反對外來侵略的鬥誌和決心。
第二,抗日戰爭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重要階段。在這個階段中,毛澤東的正確路線在全黨的領導地位已經確立,毛澤東思想在總結了國民革命、土地革命和抗日戰爭的曆史經驗中,得到多方麵發展而達到成熟,特別是在黨的建設、武裝鬥爭、統一戰線和根據地建設方麵有了很大發展。中國共產黨已經成為一個具有豐富經驗的,在政治上、思想上、組織上完全成熟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它在中國人民的的威信空前提高。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人民武裝力量由4萬人發展到127萬人,根據地人口由150萬發展到1.25億人。所有這些,就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第三,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亞洲各國人民反抗日本侵略者的主要戰場。它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中國是最先進行反法西斯戰爭並堅持時間最久的國家。在長期抗戰中,牽製和消耗了日本帝國主義的大量兵力、物力和財力,破壞了日軍北進和南進的計劃,不僅使蘇聯避免了兩線作戰的不利形勢,而且減輕了美、英在太平洋地區作戰和南洋各國抗日鬥爭的壓力。為此,中國人民付出了高昂的代價,作出了重大的民族犧牲。據不完全統計,僅在八年全國抗戰中,中國軍民傷亡達3500萬人,直接經濟損失1000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5000億美元。當然,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是互相影響、互相配合、互相支持的。中國的抗日戰爭既給了同盟國以有力支持,也得到過同盟國的諸多援助。事實證明,中國人民是酷愛和平的人民。在國際事務中,中國是一切愛好和平國家的忠實朋友。西斯戰爭是互相影響、互相配合、互相支持的。中國的抗日戰爭既給了同盟國以有力支持,也得到過同盟國的諸多援助。事實證明,中國人民是酷愛和平的人民。在國際事務中,中國是一切愛好和平國家的忠實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