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全民族的抗日戰爭(1937~1945) 第四節戰略反攻最後勝利(1 / 3)

第六章全民族的抗日戰爭(1937~1945) 第四節戰略反攻最後勝利

一、國際反法西斯戰爭的轉逝和聯合國的成立

1943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發展的一年,也是戰局發生根本性轉折的一年。在歐洲戰場上,蘇聯紅軍得了斯大林格勒和庫爾斯克兩大戰役的偉大勝利,德軍完全喪失了戰略上的主動權,節節潰敗;英美聯軍在意大利半島登陸,意大利宣布無條件投降。

為了進一步加強反法西斯同盟國的合作和協同作戰,1943年11月22至26日,美國總統羅斯福、英國首相邱吉爾、中國政府首腦蔣介石,在埃及首都開羅舉行會議,簽訂了《中美英三國開羅宣言》,宣稱:“我三大盟國此次進行戰爭的目的,在於製止及懲罰日本侵略。”“三國之宗旨在於剝奪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以後在太平洋所奪得或占領之一切島嶼,在使日本所竊取於中國之領土,例如滿洲、台灣、澎湖群島等歸還中國”。“日本亦將被逐出於其以暴力或貪欲所攫取之所有土地。”“我三大盟國抱定上述各項目標並與其他對日作戰之聯合國家目標一致”,【《國際條約集》(1934~1944),世界知識出版社1961年版,第407頁。】將堅持進行為獲得日本無條件投降所必要之重大的長期作戰。開羅宣言是同盟國一致對日作戰和戰後處理日本問題的重要的法律依據之一。宣言明確規定把日本侵占之東北、台灣、澎湖列島等歸還中國,這是中國外交上一大勝利,也是中國人民堅持長期抗戰的結果。

接著,蘇、美、英三國首腦,1943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又在伊朗首都德黑蘭召開會議,著重研究和製定對德國作戰的方針,即開辟第二戰場問題。

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行將取得勝利之時,維護戰後世界和平和安全便成為重要的國際問題。1943年10月30日簽署的《中蘇美英四國關於普遍安全宣言》,首次提出建立戰後國際組織機構的構想,得到多數反法西斯國家的支持。1944年8月21日至10月7日,英美蘇和中英美四國代表在華盛頓近郊的敦巴頓橡樹園分別舉行會議,討論和草擬了聯合組織的章程,簽署了《關於建立普遍性的國際組織的建議案》,正式建議把國際組織機構定名為“聯合國”。1945年4月25日,各同盟國代表在美國舊金山舉行會議,共同商討維護世界和平的大憲章。中國政府出席會議的代表團團長是行政院院長兼外交部長的長宋子文,團員有董必武(中共)、張君勱、李璜(民盟)、胡適、吳貽芳(無黨派)、顧維鈞、魏道明等。會議就安理會中5個常任理事國(美英法中蘇)的否決權問題、區域安全組織與世界安全組織的關係、非獨立領土之委托管理等問題展開激烈的辯論,最後產生了一個《聯合國憲章》。6月25日,舉行全體會議,50個會員國首席代表一致通過了《聯合國憲章》,次日正式簽字,宣告聯合國的正式成立。中國作為聯合國的發起國、最早會員國和5個常任理事國之一,為建立戰後國際組織和維護世界和平作出了貢獻,也提高了自己的國際地位。

二、中國駐印軍和遠征軍在緬北的反攻

1942年5月,隨史迪威、羅卓英由緬甸撤退到印度的中國遠征軍,奉蔣介石命令,撤銷中國遠征軍第一路司令長官部,成立中國駐印軍總指揮部,由史迪威任總指揮,羅卓英任副總指揮(後因史反對,羅被調回國),將駐印部隊改編為一個軍,鄭洞國任軍長,在冬姆珈設立中國駐印軍訓練營,對官兵進行兵器、射擊、戰術等訓練,並配以美式裝備,使戰鬥力大大增強。與此同時,蔣介石又在中國境內成立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部,陳誠為司令(後由衛立煌繼任),實際由蔣直接指揮,並在昆明,大理等設幹部訓練團和訓練學校,對官兵進行訓練。

1943年8月,美英首腦在魁北京會議商定,反攻緬甸以攻克緬北為主,作戰部隊以中國駐印軍、遠征軍為主。

緬北反攻戰的第一步是打通中印公路。中印公路是從印度的列多,經野人山區、胡康河穀、密支那至八莫,與滇緬公路街接,史稱中印公路或史迪威公路。公路經過高山峻嶺、羊腸小道,大小河流縱橫交錯,築路行軍都十分困難。1943年春,史迪威先後調集美國1個工兵團,1個航空工兵營和中國2個工兵團為骨幹,在印度工人的配合下,開始修築中印公路。為了保證築路工程的順利進行,中國軍隊新三十八師奉命進進入野人山區擔任掩護任務。後來蔣介石又派新三十師,編入新一軍。10月,中國軍隊新三十八師和二十二師向胡康河穀進軍,與占領該地的日本軍第十八師團激戰。12月,新三十師主力投入戰鬥。1944年3月,美軍一個突擊隊(相當1個步兵團)也投入作戰。經過6個月的多次戰擊,3月底,中國軍隊攻占胡康河穀重鎮孟關等要地,肅清了河穀的殘敵,並攻占緬北天險沙杜渣,打開孟拱河穀的門戶。4月,新二十二師和新三十八師向孟拱河穀和密支那進軍。6月16日,攻占敵補給基地加邁。25日攻克孟拱,並肅清了該地區大部殘敵。與此同時,進攻密支那的中美混合突擊隊,從胡康河穀出發,經懸崖峭壁,深入日軍後方,與敵展開激戰。8月5日,占領密支那,日軍向八莫方向逃去。至此,第一期作戰結束。

緬北反攻戰第二期作戰是八莫、南坎之戰。八莫距密支那130英裏,東南距南坎70英裏,是中印公路必經之地,也是敵侵略滇西的戰略要地,該地得失關係著緬北、滇西全局。日軍由密支那退守八莫後,加強其防禦工事。1944年10月,中國駐印軍由密支那和加邁分兩路向八莫進攻,采取了以陸海空步炮協同、戰車掩護、逐點殲滅的作戰方法。11月,與新三十八師、新三十師會合。15日,新三十八師攻占八莫,殘敵向南坎逃竄。中國軍隊分三路縱隊沿八莫公路及兩側山地向南坎發動攻勢1945年1月9日,向瑞麗江西岸敵人僅存之堅固據點第塘進擊。敵憑險據守,新一軍采取迂回奇襲戰術,偷渡瑞麗江,經南北夾擊,敵倉惶應戰,幾乎被全殲。1月15日,中國軍隊進占南坎。

為了策應緬北作戰,滇西的中國遠征軍也於1944年5月開始反攻。5月11日,第二十集團軍開始強渡怒江,向騰衝攻擊。6月1日,第十一集團軍也陸續渡江,向龍陵、芒市等地進攻。中國遠征軍先後出動了16個師,共16萬餘人,在滇西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援下(僅參加運輸隊的民工就達30萬餘人),克服重重困難,並得到美國空軍之支援,終於摧毀日軍的頑抗,先後收複騰衝,攻克龍陵、芒市、遮放,畹町等地。1945年1月27日,中國遠征軍與中國駐印軍在芒市勝利會師。至此,中印公路全部打通。

中國駐印軍和遠征軍在打通中印公路的作戰中,戰勝了極其惡劣的氣候和艱險的地理環境,殲滅了日軍兩個師團的大部和另兩個師團的一部,牽製了日軍緬甸方麵的預備隊,為收複緬北及支援英印軍反攻和整個緬甸戰場作戰,做出了重要貢獻。

三、解放區戰場的局部反攻

1944年4月,日軍對國民黨正麵戰場發動“一號作戰”,把侵華日軍62萬兵力(關東軍不包括在內)中的50萬用於豫湘桂戰役,在其廣大占領區則主要由偽軍防守。這就給解放區軍民的局部反攻提供了有利的時機。解放區軍民抓住這個有利時機轉入局部反攻,並取得了重大勝利。

在華北解放區戰場:

晉察冀邊區,從1944年1月10日,八路軍先後發動了一係列攻勢作戰,深入昌黎、博野等24個縣,並攻克縣城。還兩度攻入石家莊、保定、高陽、肅寧、武強等城市。不僅使晉察冀邊區恢複到1940年的局麵,而且大大發展了。此外,平西、平北以及冀東等根據地也得到鞏固,並把遊擊區推到偽滿統治下的東北地區。八路軍還挺進到熱河,並解放了該省的大部分地方。

晉冀豫魯邊區,八路軍也積極展開攻勢作戰。據不完全統計,在1944年,攻克敵據點碉堡1000多個,攻克縣城20座,收複國土20萬平方公裏,解放人口500萬人。當國民黨軍隊在河南戰役失敗後,八路軍立即組織豫西支隊,從山西渡過黃河,建立了豫西根據地。到1944年年底,該支隊共作戰130多次,解放人口105萬人,建立了16個縣政府。

晉綏邊區,八路軍於1944年9月中旬發動大規模的秋季攻勢,攻入汾河西岸的戰略要地汾陽城,將離石到嵐縣的公路截成數段。這一年,八路軍共攻克敵偽據點95個,攻克縣城5座,解放人口37萬,收複國土9.7萬平方公裏。

山東解放區,1944年2月至4月,八路軍在魯中殲滅偽軍13個團7000多人,解放人口30萬,收複國土1.2萬平方公裏。8月中旬的沂水戰役,又收複國土3500平方公裏。

在濱海區,7月下旬,八路軍收複國土1萬平方公裏。11月,解放了苣縣。

在渤海區,八路軍在秋季攻勢中,收複了利津、樂陵、臨邑、南皮等縣,殲敵1.2萬餘人。

在膠東區,八路軍在8月至9月的攻勢作戰中,收複國土2萬平方公裏。

在魯南區,八路軍在夏季攻勢中,殲敵1.7萬人。

總計1944年山東解放區軍民在攻勢作戰中,共殲敵偽軍3.6萬餘人,爭取偽軍反正1萬多人,解放人口500萬人,解放縣城8座,收複了大片國土。

在華中解放區戰場:

1944年3月,新四軍首先對蘇北淮安車橋鎮發動攻勢作戰。車橋鎮座落在從淮安向東流的40公裏澗河的北岸。日軍從國民黨軍隊手中搶占該地後,在原有據點的基礎上,又新修了20多個圩子和幾百個碉堡,使40公裏澗河變成了一條鎖鏈,是切斷新四軍蘇北、蘇中聯係的中心環節。3月4日,新四軍第一師在粟裕的指揮下,以3個團為主力,在地方武裝的配合下發起攻勢作戰。經過3天的激戰,斃傷敵偽軍1300人。接著,又攻克了長江沿岸的一些港口,粉碎了敵人的封鎖,使蘇北、蘇中解放區連成一片,為以後的大反攻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在這一年中,新四軍第一師共斃傷俘敵偽軍1.5萬人,攻克據點155處。

新四軍第三師在黃克誠的指揮下,也發起一係列攻勢作戰,攻克漣水、寧等地以及沿海的一些港鎮。

在淮北的新四軍第四師,在彭雪楓的指揮下,從3月起,發動了三個半月的軍事政治攻勢,殲滅了大量偽軍,攻克據點80餘處,解放人口80萬人,使洪澤湖北岸完全為我軍所控製。這一年夏季,新四軍第四師又挺進豫東,收複了大片國土。9月,在夏邑縣戰鬥中,彭雪楓不幸以身殉國。

在鄂豫皖的新四軍第五師,在李先念的指揮下,從4月起分兵南下,在豫南收複了信(陽)西、確(山)西、遂平、汝南等縣。在湘鄂邊解放了嘉魚、嶽陽、華容、公安等地,共計解放人口150萬人,收複國土15萬平方公裏。

此外,活動在蘇南、皖中、浙東等地的新四軍各部,也都主動出擊敵人,收複了一些國土,使華中解放區更加鞏固和擴大。

在華南解放區:

1944年,東江縱隊由數千人發展到萬人以上,東江區擴大到東起惠陽,西至三水、新會,北達增城,南迄大海的範圍。瓊崖縱隊也有了發展,在瓊山、文昌、安定等縣建立了縣區鄉各級抗日民主政權,人口達到了150萬人。到1945年,華南解放區已擁有人口30萬,有正規軍1.5多萬人,民兵數萬人。

另外,留守在陝甘寧邊區的一部分主力(王震指揮的三五九旅)奉命組成抗日南下支隊,於1944年冬向淪陷區進軍,在廣大人民群眾支持下,開辟了湘鄂贛根據地。後因抗戰勝利,奉命北上,進入中原解放區。

總之,在1944年的局部反攻中,八路軍、新四軍和華南抗日武裝共對敵作戰1.11萬次,斃傷敵偽軍20萬人,爭取偽軍反正3萬人,攻克縣城47座,攻克據點5000多處,收複國土8萬平方公裏,解放人口1700萬人。到1945年春八路軍、新四軍和華南抗日武裝已經發展到91萬人,民兵發展到222萬人,建立了陝甘、寧晉、晉察冀、冀熱遼、晉冀豫、冀魯豫、山東、蘇中、蘇南、淮北、淮南、皖中,浙江、廣東、瓊崖、湘鄂贛、鄂豫皖、河南等19個解放區,總麵積達到95.6萬平方公裏,總人口已有9550萬人。

四、豫湘桂戰役:國民黨軍隊的一次大潰敗

為了扭轉在亞洲戰場的不利局麵,解救陷入困境的南洋日軍,日本大本營從1944年春又向中國正麵戰場發動了一次戰略性進攻(代號為第一號)。其目的:一是打通平漢鐵路南段、粵漢鐵路和湘桂鐵路,開辟一條由朝鮮、經中國東北、華北、華中、華南直至東南亞的大陸交通線,以彌補其越來越沒有保障的海上通路,挽救太平洋戰場的頹勢;二是摧毀中美兩國空軍第一線野戰機場,以解除對其後方和地麵作戰的威脅。為了實行這次作戰計劃,日軍作了充分的準備和周密的安排,共計投入了50餘萬人的兵力。

中國方麵由於重慶政府日趨腐敗,在政治上,堅持國民黨一黨專政,強化法西斯獨裁;在經濟上,四大家族官僚資本利用政治經濟特權,大發國難財,聚集了大量財富,壟斷了整個國民經濟,造成民生凋敝、民怨載道;在軍事上,奉行觀戰、避戰的消極政策,使軍隊戰鬥力大大減弱。因此,在整個戰役中盡管先後動員了百萬兵力迎戰,除了個別城市保衛戰打得比較頑強外,大多數部隊是一觸即潰,節節敗退,結果損兵折將數十萬,喪失國土20餘萬平方公裏,丟失城市146座、省會4個,失去空軍基地7個、飛機場36個。這是國民黨正麵戰場自抗戰以來的一次大潰敗。

豫湘桂戰役分別由豫中、長衡、桂柳三次會戰組成。

豫中會戰。1944年春,日軍為了打通平漢鐵路,貫通華北華中各戰場,調集14萬兵力,在岡村寧次指揮下,開始向中豫中進攻。當時駐守河南的中國第一戰區長官部的軍隊有40餘萬,其中大部分是蔣介石的嫡係湯恩伯集團(湯任第一戰區副司令長官兼第十九集團軍總司令),事前未作必要的防範。4月17日夜,日軍第三十七師團和第七混成旅團,在開封以西中牟縣一帶渡過黃河,與中國守軍第十五軍發生戰鬥,守軍潰退。19日,日軍占領鄭洲、新鄭,南攻許昌。5月1日,日軍占領許昌。繼之,又以主力向臨汝突進,準備向洛陽進攻。7日,日軍第十七師團從許昌南下攻郾縣。同日,由信陽出發之敵第十一步兵旅團,由南向北攻占遂平。8日,南北對進之敵會師西平,打通了平漢路。接著,日軍繼續西進,直逼洛陽。這時,另一路日軍從山西坦曲出發,渡過黃河,攻占澠池,從北麵完成對洛陽的三麵包圍。19日,日軍開始對洛陽發動攻擊。25日,洛陽失陷,豫中會戰結束。這次會戰共進行了30多天,中國軍隊喪師20萬,丟失城市38座,河南全省淪陷。這次會戰失敗是由於“將失軍心,軍失民心”的結果。

長衡會戰。5月25日,在洛陽陷落的同時,日軍駐中國派遣軍司令官煙俊六由南京抵武漢,親自指揮對湖南的作戰。日軍參加的主力是駐武漢的第十一軍,擁有8個師團和1個旅團,總兵力36.2萬人,是侵華日軍中最強的一個軍。中國守軍主要是第九戰區的軍隊,總兵力不下40萬。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嶽憑借三次長沙會戰的經驗,企圖依舊利用新運牆河、汩羅江、撈刀河、瀏陽河節節抵抗,消耗敵人,主力退入兩翼,最後與敵決戰。由於日軍改變戰術和中國軍隊各派係中保存實力、消極避戰情緒嚴重,在這次會戰中,除了衡陽保衛戰打得比較激烈,其他地方都很快被日軍占領了。

27日,日軍兵分三路入侵湖南。其左翼自湖北崇陽南下直撲平江,中路自湘北分六路強渡新牆河;右翼從華容、石首出動,在海軍配合下,進攻洞庭湖地區。6月1日,左翼日軍攻陷平江,14日占領瀏陽。右翼日軍於6日攻占沅江,16日攻陷寧鄉,完成了對長沙的兩翼包圍。中路日軍沒有遇到多大的抵抗就渡過汩羅江,攻占湘陰城,並於6月8日渡過撈刀河、瀏陽河,開始猛攻長沙和嶽麓山。18日,嶽麓山棄守,長沙陷落,日軍乘勝南下,先後占領株洲、醴陵、攸縣,進逼軍事重鎮衡陽。

衡陽位於湘江中遊,是粵漢,湘桂兩鐵路交會點,也是通往東南各省公路的樞紐,衡陽飛機場又是美國第十四航空隊在中國的重要基地,戰略地位非常重要。守衛衡陽的是第九戰區的第十軍。衡陽保衛戰從6月26日開始至8月7日結束,共堅守了47天。在此期間,除了外圍作戰外,敵人曾對衡陽發動了三次攻勢。26日午夜,日軍發動攻擊,中國守軍利用河川城牆沉著迎戰,並不斷進行反擊。在激戰中,敵第六十八師團長在佐久間中將和參謀長原氏真三郎大佐被炸成重傷,日軍被迫停止攻擊。7月11日,敵人將攻擊重點改向西南方,逐次縮小包圍卷,並對衡陽實行火攻,利用飛機投擲大量燃燒彈,衡陽城內成為一片火海。守軍糧彈庫被焚毀,無數重傷兵被燒死,但仍頑強抵抗,並擊斃在前線督戰的敵第五十七旅團長誌

摩原吉少將,再次迫使日奪停止攻擊。8月3日,敵機輪番轟炸衡陽城,所有重炮也集中轟擊。4日,日軍從南麵、西南麵、西北麵、北麵發起圍攻。6日拂曉,敵人突破小西門附近陣地,不斷湧入城內,雙方展開激戰。8日,守軍第十軍軍長方先覺率四名師長向日軍投降,衡陽失陷。

桂柳會戰。廣西是日軍實現打通大陸交通線的最後一段通道。桂林、柳州、丹竹、南寧又是美國第十四航空大隊的重要基地。日軍在占領衡陽、稍事休整後就出兵廣西。日軍第十一軍所屬6個師團沿湘桂路進攻桂林;廣東的第二十軍2個師團、1個混成旅團沿西江西進;另以1個混成旅團由雷州半島北進;以駐越南的日南方軍北上攻取南寧。中國方麵用於桂柳會戰的軍隊先後有9個軍,其中半數是由湘粵贛敗退下來的部隊,戰鬥力很差。9月8日,日軍一部沿湘桂路兩側向廣西急進,14日占領全縣,洞開廣西東北門戶,直逼桂林。22日,由雷州半島北進之日軍占領丹竹空軍基地,對桂林、柳州形成夾擊之勢,廣西全境處於緊急狀態。11月4日,日軍對桂林發起全線攻擊,守軍依托防禦工事節節抵撫桂林失陷,柳州亦被攻陷。24日,日軍占領南寧。接著,日軍快速部隊一部,沿桂黔公路跟蹤追擊。12月2日,占領貴州重鎮獨山,進逼四川,使貴陽和重慶陷入一片混亂。12月8日,中國軍隊克複獨山,才穩住陣腳。與此同時,日本駐越南侵略軍也派出一個支隊進入廣西,10日和南寧日軍在綏淥會師,打通了由華北縱貫大陸至印度支那的通道,完成了日本大本營的作戰任務,但是未能挽救太平洋戰場迅速惡化的總趨勢。

1945年5月,德國法西斯宣布無條件投降,日本法西斯陷入完全孤立。為了防止盟軍在日本本土和中國沿海登陸,日軍決定收縮中國戰場的占領陣地,從湖南、廣西、江西、湘桂路和粵漢路沿線撒退,將兵力集中在華中、華北。中國的第二方麵軍(張發奎部)奉命出都陽山脈,於5月27日收複南寧;第三方麵軍(王耀武部)於6月29日收複柳州,7月28日收複桂林,進展了700餘公裏,與此同時,中國軍隊還收複了福建,浙江、江西等地區。

五、史迪威事件和美國對華政策的逆轉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美英成為日軍攻擊的主要對象之一。美國為了本身的利益和戰略需要,采取了積極支援中國抗戰和比較靈活的現實主義政策。但是,美國在對華政策上,存在著兩種不同的意見。一種是承認中國人民武裝力量及其領導者中國共產黨,主張與這種力量合作,反對蔣介石利用美援打內戰,以便利用中國人民的力量抗擊日本;另一種是不承認中國革命人民的力量,隻承認國民黨政府和蔣介石。隨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發展,美國對華政策又發生了新的變化。它不僅想贏得這場戰爭的勝利,而且還想在戰後稱霸亞洲和太平洋,取代日本在中國的地位,把中國置於美國的勢力範圍之內。因此,美國政府從經濟上、政治上、軍事上積極支持蔣介石國民黨政府,使其繼續抗戰和加強對國民黨政府的控製。但是,由於中國人民革命力量在抗戰中迅速發展,國民黨統治區的軍事、政治、經濟危機日益嚴重,使美國政府感到十分憂慮。他們認為,“中國共產黨已經變成中國最有動力的力量”,而“國民黨與國民政府日益崩潰”,如果美國政府不采取步驟:“就中國境內實力的新形勢加以調整”,那麼,在兩種力量的戰爭中,“共產黨將必然會勝利。”【《中美關係資料彙編》第1輯,世界知識出版社1957年版,第133頁。】為了加強中國抗戰的力量,減少美軍對日反攻的困難,美國一方麵授意蔣介石與中國共產黨談判,並於1944年6月派副總統華萊士來華,勸蔣介石進行一些改革,對共產黨問題尋求和平解決,緩和人民的不滿情緒,加強抗擊日軍的能力;另一方麵則企圖通過談判方式,誘使中國共產黨把軍隊交給國民黨政府。但是沒取得實質性進展。7月初,美國總統羅斯福親自寫信給蔣介石,提出由史迪威直接指揮中國一切軍隊,包括共產黨軍隊。對此,蔣介石在複信中表示“原則上讚成”,但實際上是反對的。因為蔣和史迪威在如何看待共產黨及其軍隊問題和爭奪軍事指揮上,存在著嚴重分歧和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