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全民族的抗日戰爭(1937~1945) 第三節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的中國戰場
一、珍珠港事件與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結盟
1939年9月1日,德軍進攻波蘭。3日,英、法宣布對德作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國際形勢日益惡化。1940年4月,德軍征服了丹麥、挪威。5月,侵入荷蘭、比利時、盧森堡、進而又襲擊了法國。6月14日,德軍攻陷巴黎。接著,德軍把進攻矛頭指向英國本土,展開海空攻勢,封鎖英國海岸線,使英國遭到沉重打擊而陷入困境。1940年底,德軍實際上已占領了大半個歐洲。1941年春夏之交,德軍又在巴爾幹半島和非洲地區打敗英軍,占領了北非,侵入南斯拉夫、保加利亞和希臘,完全控製了巴爾幹半島。
歐洲戰場的劇變,東南亞殖民地宗主國的相繼敗北,大大刺激了日本奪取太平洋、建立“大東亞新秩序”的侵略野心。1939年12月,日本陸軍、海軍、外交三相製定了《對外施政方針綱要》,首次提出“建設包括南方的東亞新秩序”。7月22日,近衛文再次組閣,並於26日通過《基本國策綱要》,規定了“建立以牢固的日滿支結合為骨幹的大東亞新秩序”的新國策,企圖在亞洲建立以日本為盟主,以傳統殖民地(台灣、朝鮮、滿洲)和東南亞為其領域的大東亞共榮圈。27日,日本大本營和政府召開聯席會議,製定了《適應世界形勢演變的時局處理綱要》,具體規定了“南進”的方針和政策。9月27日,德、意、日三國軍事同盟條約在柏林簽訂。條約規定:日本承認並尊重德意兩國在建立歐洲新秩序方麵的領導;德、意兩國承認並尊重日本在建立“大東亞新秩序”方麵的領導;三國並承允如果三締約國中之一受到目前不在歐洲戰爭中或中日衝突中的一國攻擊時,應以一切政治、經濟和軍事手段相援助。
日本的南下和德意日軍事同盟的建立,加劇了英美和日本的矛盾。日本發動全麵侵華戰爭,嚴重損害了英美在華利益,英美雖然多次提出抗議,但卻奉行綏靖政策,企圖以對日妥協,引導日本北進侵略蘇聯。歐洲戰爭爆發後,英國無力東顧,更想用妥協辦法換取日本對其在華利益的尊重。1940年7月,應日本要求,英國關閉滇緬路。美國最初采取“坐山觀虎鬥”的態度。當歐洲局勢惡化時,麵對德日兩個強敵,美國采取了“先歐後亞”的戰略方針。因此,對中國抗戰的援助和對日本的經濟製裁都有一定限度,以免刺激日本。當日本邁出南進步伐,把進攻矛頭指向美國時,美國才加強對中國抗戰的援助和對日本的經濟製裁。9月23日,日軍進駐法屬印度支那北部,邁出南進的第一步。25日,美國宣布給中國2500萬美元貸款。26日,美國又宣布對日本實行廢鋼鐵禁運。27日,德意日三國軍事同盟條約簽訂,美國看清了日本與自己為敵的麵目,認識到援助中國抗戰的重要性。11月30日,美國總統羅斯福宣布給中國1億美元貸款。英國也於11月18日宣布重開滇緬路。12月17日,羅斯福總統正式認可向中國提供軍事援助。由於美日雙方都還沒有做好打擊對方的準備,需要爭取時間,也想試圖通過談判,找到某種暫時妥協的辦法,雙方從1941年4月開始進行了長達八個月的談判。
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的爆發,給日本以巨大的衝擊。日本外相鬆岡主張立即北進,與德國夾攻前蘇聯,但參謀總長杉山等人認為日本大部分兵力正用於中國,北進實際上辦不到。7月2日,禦前會議通過《適應形勢演變帝國國策綱要》,決定“依舊為處理中國事變而邁進,並……繼續向南方擴張”。23日,日本與法國維希政府達成日軍進駐印度支那南部的協議。26日,美國凍結了日本在美國的全部資產。英國也采取了同樣措施。29日,日軍2.5萬人侵入印度支那南部。日美矛盾達到不可調和的地步。10月18日,東條內閣組成,加快了南進戰爭準備。11月5日,禦前會議製定了《帝國國策施行要領》,表示“為自存自衛”,“為建設大東亞新秩序,決意此時對美、英、荷開戰”,並定於“12月初為采取行動的時間”,“對美談判到12月1日零時,如談判成功則放棄武力”。12月1日,禦前會議作出對美、英、荷開戰決定。同時,軍部最後確定12月8日(東京時間)發動戰爭。為了排斥突然襲擊,日本政府訓令在美的野村大使、來特使繼續談判,使對方不致產生談判破裂印象。
12月8日(夏威夷時間7日),日本未經宣戰,偷襲美國在太平洋上的主要海軍基地珍珠港。珍珠港位於夏威夷群島的中心瓦湖島南端,周圍水域10平方英裏。它是美國在太平洋上最大的海軍基地。當時,美國太平洋艦隊“共有86艘艦隻停泊在珍珠港(小艇不算),其中戰列艦8艘,巡洋艦7艘,潛水艇5艘,並無航空母艦在場”。而日本特遣艦隊擁有6艘航空母艦(載有423架飛機),戰列艦2艘,巡洋艦3艘,驅逐艦7艘,潛艇3艘。由於日軍做了充分準備,美軍倉促應戰,因此,珍珠港的被襲,使美方損失慘重。據美方公布,總計沉沒和受傷大型艦隻19艘(日方統計為27艘),損失海軍飛機80架,陸軍飛機97架(實際311架),陸海空人員傷亡3615人,失蹤961人。
珍珠港事件宣告了美國綏靖政策的徹底破產,震驚了美國朝野。8日,美國對日宣戰,英國宣布對日處於戰爭狀態,日本也宣布對美國和英國形成。9日,中國政府對日正式宣戰。接著,“自由法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加拿大等20多個國家也對日宣戰。12日,德意對美宣戰,並與日本簽訂了新的協定,決心與英美作戰到底。接著,日本又向南太平洋和東南亞美、英、荷等國殖民地大舉進攻,太平洋戰爭全麵爆發。1942年1月1日,由美、英、蘇、中領銜,其他22個國家按國名字母順序排列,共26個國家簽署發表了《聯合國家宣言》,標誌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成立。中國的抗日戰爭與各同盟國的反法西斯戰爭彙成一體,成為其重要組成部分。
二、中國戰區的設立
為了協同對日作戰,1941年12月23日,中、美、英在重慶召開東亞軍事會議,決定將整個太平洋戰場劃分為幾個戰區,即太平洋戰區、西南太平洋戰區、東南亞戰區、印緬戰區、中國戰區(包括中國、越南、泰國和緬甸)。1942年1月3日,蔣介石就任中國戰區盟軍最高統帥,在重慶設立統帥部。3月,羅斯福派史迪威來華擔任中國戰區參謀長兼中緬印美軍司令,並負責租借物資的分配、使用和訓練裝備中國軍隊的使命。
太平洋戰爭爆發初期,美、英、荷遭到日軍猛擊,很快敗下陣來。美、英深感援助中國之必要,1942年2月15日,美國參眾兩院通過援華貸款5億美元。5月,中美簽訂《抵抗侵略互助協定》,規定美國對中國提供8.7億美元的租借物資援助。美、英為了爭取中國,加強打擊日本力量,10月10日向中國表示要放棄過去不平等條約所給予的特權。經過3個月的談判,1943年1月分別簽訂了中美平等新約和中英平等新約,宣布廢除領事裁判權和其他特權。這是中國人民英勇抗戰的結果。
1942年2月,日軍由泰國侵入緬甸。中國政府應英國政府的請求,派中國遠征軍第一路正副司令羅卓英、杜聿明率第五軍(軍長杜聿明兼)、第六軍(軍長甘麗初)、第六十六軍(軍長張軫)共10萬人,由滇西入緬與英軍並肩作戰,受史迪威節製。3月8日,日軍攻陷仰光後,在第十五軍司令官飯田祥二郎指揮下分三路北進。20日,中路敵軍在飛機和坦克的掩護下,進攻同古(東瓜),遭到中國遠征軍第五軍先遣部隊第二師的阻擊,雙方傷亡慘重,後敵施放毒氣,並派飛機狂轟濫炸,加之遠征軍後方供給被切斷,月底退出同古。同古戰役持續10多天,斃敵5000餘人,沉重打擊了敵人的囂張氣焰,使日軍不得不承認這是南洋作戰以來第一次受挫。4月,西路敵軍突破英軍陣地,連攻數城,並以兩個連隊攻占仁安羌,數千名英軍被圍困。中國遠征軍第六十六軍新三十八師奉命前往救援,經兩日激戰,擊潰敵主力,克複仁安羌,殲敵1200餘人,救出被圍困的英軍7000餘人(包括英緬軍司令亞曆山大上將),汽車100餘輛,馬1000多匹以及被俘英軍、傳教士、記者500餘人
,創造了中國軍隊異國揚威的記錄,轟動了英倫三島。為此,英國政府給新三十八師師長孫立人和一一五團團長孫繼先授了勳。4月29日,東路敵軍占領臘戍,5月攻占緬北重鎮密支那,切斷中國遠征軍後路。中國遠征軍大部分奉命撤退回國。在撤退時曆經千難萬險,官兵傷亡很大。曾在台兒莊、昆侖關戰役中戰功卓著的第二師師長戴安瀾不幸以身殉國於緬北。周恩來稱譽他是“黃埔之英,民族之雄”。另一部分先後轉入印度蘭姆伽整訓。至此,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結束。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把作戰重點移向太平洋戰場。這時,日軍對中國大陸正麵戰場的軍事行動,已從前期最後戰勝中國為目標,轉為以太平洋的戰略利益為進退。
1941年12月初,日軍為了防止中國軍隊策應廣九路香港方麵的作戰,采取先發製人,發動了第三次長沙會戰(日方稱第二次長沙會戰)。日軍第十一軍司令官阿南惟畿調集了7萬兵力,配以炮兵、工兵、戰車和艦艇部隊發動進攻,同時命令南昌方麵的日軍在南潯路一帶佯攻,以策應第十一軍主力作戰。中國參加會戰的軍隊先後達14個軍。第九戰區長官部根據前兩次長沙會戰的經驗,堅持“後退決戰,爭取外翼”的作戰方針。即先以一部分兵力,利用新牆河至長沙的有利地形,進行逐次抵抗,待敵到達長沙地區後,再擇機與之決戰;強調不要陷於內翼受敵包圍,而要通過外翼來襲擊敵人的側翼。中國軍隊經過將近一個月的激戰,殲敵5.6萬人,粉碎了敵人的進攻,取得了第三次長沙會戰的勝利。這是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盟軍在一連串失敗中第一次獲得的大勝利。正如英國《泰晤士報》社論所說:“1941年12月7日以來,同盟軍唯一決定性勝利是華軍的長沙大捷。”【《中日學者對談錄》,北京出版社1990年版,第246-247頁。】
1942年4月18日,美國飛機從太平洋上的航空母艦起飛,首次轟炸日本本土東京、神戶、名古屋等地,完成任務後飛到中國浙江境內的機場降落。由於日本本土受到猛烈空襲,朝野震驚。日本大本營就命令侵華日軍進行浙贛戰役,破壞中國沿海機場。5月15日,日軍以浙贛地區的第十三軍和第十一軍共7個師團15萬兵力,在偽軍配合下,沿浙贛線東西夾擊。中國第三、第九戰區軍隊分別在東西兩線抗擊。經過戰鬥,放棄金華、蘭溪等地,向北山敵後轉移。7月1日,東西之敵會合於橫峰,打通了浙贛線,並對衢縣、麗水、玉山等中國機場大肆破壞。8月下旬,由於分散在浙贛線的日軍,不斷受到中國軍隊的襲擊,被迫不得不撤回杭州、南昌等地,恢複到戰前態勢。是役,中國軍隊共殲滅日軍3.5萬人,擊斃敵第十五師團長酒井直次郎中將。
三、日軍的“治安強化”、“清鄉”和生物化學戰
1941年春,日本為了進行太平洋戰爭,確保華北占領地,使華北成為大東亞戰爭的“兵站基地”,便把1938年底在華北推行的“治安肅正運動”擴展為更凶狠毒辣的“治安強化運動”。所謂“治安強化運動”,即是將華北劃分為三種地區:即治安區(日占區),準治安區(中日爭奪的遊擊區),非治安區(敵後抗日根據地)。然後對三種不同地區,采取不同的辦法。在“治安區”內敵人以“清鄉”為主,強化保甲製度,嚴格實行身份證製度和戶口清查,推行連坐法,設立“聯合鄉”,“集團村”,擴大偽自衛團、警備隊,加強漢奸特務活動等,企圖廉清“治安區”內的抗日分子和抗日活動等。同時,著重實施懷柔政策,對群眾進行反共、反八路軍和“王道樂土”的欺騙宣傳,建立敵偽統治下的“群眾團體”,以期達到“掌握民心”,鞏固其統治。對“準治安區”,敵人以“蠶食”為主,采取恐怖政策與懷柔政策兼施。其懷柔政策與“治安區”相同。其恐怖政策,是普遍修築封鎖溝牆和碉堡,實行所謂“絕緣政策”,強迫“集體並村”,製造“無人區”,把當地群眾趕進指定的“人圈”內,不準與外界接觸,不準到5公裏以外種地。把所有壯丁編入偽“自衛團”,晚上值勤巡邏,白天光做苦役。在“人圈”內,還設有嚴密的敵特組織,經常對群眾實行“大檢舉”,任意加以殺害。除此之外,敵人還派出快速部隊,在“無人區”搜索,見人就殺。對“非治安區”,敵人以“掃蕩”為主,實行極其野蠻殘忍的“三光”(即燒光、搶光、殺光)政策,企圖徹底摧毀根據地軍民的生存條件,消滅一切抗日武裝,鏟除抗日根據地。
1941年春到1942年10月,日軍先後在華北進行了五次“治安強化運動”。第一、第二次“治安強化運動”,以整頓內部,發殿偽軍,增設據點,封鎖交通為主要內容。第三次“治安強化運動”,主要是在日占區和遊擊區進行經濟掠奪,推行“配給製”,實行經濟封鎖。第四次“治安強化運動”,以“解放東亞”,“剿共自衛”、“勤儉增產”為目標。第五次“治安強化運動”,以“建設華北和完成大東亞戰爭、剿滅共產黨和整治思想、確保農產和降低物價、革新生活和安定民生”為目標。盡管敵人在華北進行了“治安強化運動”,采取恐怖政策和懷柔政策,但都遭到了可恥的失敗。不僅對解放區和遊擊區的“掃蕩”、“蠶食”被敵後抗日軍民所粉碎,就是敵占區的“治安強化”政策也宣告破產。
日軍在華北推行“治安強化運動”的同時,在華中則和汪偽政權發動“清鄉運動”,其目的是企圖肅清日占區的抗戰勢力,由點線占領擴張為全地區麵的占領。其具體步驟是:第一,由日偽軍配合向新四軍、遊擊隊活動地區進行“掃蕩”,建立起“軍肅清地”。然後,日軍逐漸撤退,由汪偽政權組織保甲,把“軍肅清地”變為清鄉地區。第二,把“清鄉地區”進一步變為敵人的“和平模範區”。在“清鄉地區”和新四軍、遊擊隊活動地區,日偽建立以竹籬、木柵、鐵絲網等構成的“隔絕膜”;在“清鄉地區”內,敵偽則進行大規模的“肅清戰”,派遣警察、特務工作隊、宣傳工作隊、封鎖工作隊、汪記國民黨員,對群眾進行挨戶登記,檢查搜索,捕殺威逼,推行連坐聯保。同時,日偽還大力推行“和平建國”的欺騙宣傳。日軍妄圖通過“清鄉運動”強化汪偽政權,消滅心腹之患的新四軍和遊擊隊,減輕日軍在占領區的兵力,榨取江南財富。因此,日軍在華中的“清鄉運動”的顯著特點,是強調“以華製華”,由汪偽政權出麵主持。但是敵偽在華中的“清鄉運動”,在敵後軍民的不屈不撓的鬥爭下,也和華北的“治安強化運動”一樣,遭到可恥的失敗。
日本帝國主義的侵華戰爭,遭到中國人民英勇頑強的抵抗。為了撲滅中國人民的鬥誌,日軍竟不顧國際公法,冒天下之大不韙,在中國進行滅絕人性的毒氣戰和細菌戰。
從1934年開始,日軍就進行了化學毒氣戰試驗,並從軍司令部到師團、旅團,以至每個小隊都建立有專門的瓦斯兵和毒氣裝備。毒氣的種類繁多,性質各異,對人體損害各不相同,如有催淚性、噴嚏性,窒息性,糜爛性等等。這些毒氣,大部分是從日本國內運來,也有少部分是在中國製造的。日軍利用這些毒氣,一方麵在戰場上殺傷中國軍隊,另一方麵也用來屠殺和平居民,犯下了滔天罪行。據1942年7月21日《新華日報》社論《中國人民的控訴——揭露日寇在華施毒罪行》所指出:自八一三淞滬之役以迄目前的湘贛戰場,華北戰場,日寇在較大的戰役中,都用過毒氣,毒彈,甚至毒菌。在過去五年內,日軍在中國戰場使用毒氣,不下千餘次。又據1944年7月22日《解放日報》報道:據不完全統計,自1937年9月至1940年5月止,三年中八路軍中毒官兵即達10475名。日寇不僅用毒氣毒害抗戰部隊,而且用毒氣毒害手無寸鐵的民眾。如1941年日軍“掃蕩”冀中時,在定縣南部之北瞳村毒死民眾800餘人。1941年1月25日,敵人在冀東豐、灤、遷之潘家峪毒死民眾1033人。
侵華日軍的細菌部隊,早在1931年九一八事變時就開始組建。它和原來隨軍的防疫給水部隊混編在一起,既是用細菌戰為攻,又是以防疫給水作掩護。據不完全統計,日軍在中國從事細菌研究和使用細菌戰的人數達2萬多人。1933年,日軍細菌戰元凶石井四郎(關東軍軍醫部部長)在東北五常縣背陰河地區建立中馬城石井細菌部隊,並開始用活人作細菌武器的試驗。1938年正式遷至哈爾濱平房鎮,建起一個極其秘密和龐大的細菌研究基地,即731部隊,對外稱關東軍防疫給水部隊。從1939年至1945年,它曾以活人試驗和活人解剖等滅絕人性手段,殺害我軍民3000多人。隨著戰爭的擴大,日軍先後又在北京天壇原中央防疫處舊址建立了華北細菌部隊,即1588部隊,對外稱華北派遣軍防疫給水部隊;在南京原中央陸軍醫院和中央衛生實驗院建立了華中細菌部隊,即榮字1644部隊,對外稱華中派遣軍防疫給水部隊;在廣州原中山醫學院建立了華南細菌部隊,即波字8604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