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全民族的抗日戰爭(1937~1945) 第一節全民族奮起抗戰(2 / 3)

中間集團的抗戰主張,體現了其抗日的積極性,但他們認為應依賴國民黨政府抗戰。他們指出,“國民黨已經居於唯一領導抗日的地位”,隻有“統一一切思想、意誌、政見,集中一切人力、財力、物力、智力於中央,且掌握於最高領袖之下……方能勝敵圖功”,“如有別為自己團體打算逞其私圖者,即是要負破壞統一分裂抗日戰線和危害國家的責任”。【陳銘樞:《抗戰中之黨派問題》,《抗戰文選》第2輯,1938年5月出版。】他們主張加強國家戰時的軍治化,實行國民黨的一黨專政,由“一個政府,一個領袖,一個主義”來領導對日抗戰,對國民黨統治集團抱有很大幻想。1937年10月,李濟深等人組織的中華民族革命同盟會自動解散,以表示擁護政府,增強全民族團結。“七君子”之一的章乃器剛出獄,就發表了《少號召多建議》一文,反對所謂“標新立異”,要人們信任政府,信任舵師,一切聽從國民黨蔣介石。

領導權問題,是抗日戰爭勝敗的關鍵問題。中間集團寄希望於蔣介石,這是當時現實曆史多方麵影響的結果。但他們同右冀集團不同。隨著國民黨對日抗戰的日趨消極,對內政策愈加反動,他們同頑固勢力就漸漸疏遠,同共產黨領導的進步勢力日益接近。

1938年,國民黨政府設立國民參政會。它是1937年10月設立的國防參議會的擴大。第一屆參政員有200人,其中國民黨88人,共產黨、青年黨、國社黨各7人,此外尚有鄉村建設派、救國會及無黨派人士91人。參政員任期1年,後名額增至360人。1938年7月第一屆參政會在武漢開幕,規定每6個月開會一次,會期10天,休會期間設駐會委員會代行職權。

國民參政會有審議和建議權。它的設立,具有開放民主的意義,是戰時反映民意的渠道。但它仍是一個谘詢性質的機構,沒有直接決定國家大政方針和人事任用的權力。到1939年9月,參政會開過三次大會,提案達300餘件,但絕大多數尚不能確切有效的見諸實施。所以有人譏諷說:“參政員,好威風,半年隻有十天凶。”這表明了人們對國民參政會作用的不滿。但它在一定程度上為各黨各派提供了一個呼籲民主改革、促進團結的講壇。這無疑是一個曆史進步,是有利於團結抗日的。

中國的工業,集中在上海等沿海沿江城市。抗戰爆發後,不少民族資本家出於愛國熱情和使企業免遭日本的掠奪、紛紛將工廠遷往內地。為保證戰時物資供給,國民黨政府資源委員會的廠礦也陸續內遷。遷往內地的工業,除資源委員會經營的廠礦外,以上海各業工廠最多。此外,還有山西、河南、山東和天津等地的一些工廠。據國民政府經濟部統計,到1940年為止,內遷廠礦共488家,技工12000人。內遷工業包括機械、紡織、化學、教育用品、電器、飲食、礦業、鋼鐵等工業種類,其中國防工業占60%以上。其地域分布情況,四川占54.67%,湖南占29.21%,廣西、陝西、雲南等省也有一部分。大批工業的內遷,對大後方的經濟發展,對支援抗戰,有著很大作用。在工業內遷中,民族資產階級,尤其是工人階級表現了強烈的愛國精神。他們克服了不少困難,才使工廠順利遷移並盡快投入生產。

抗戰全麵爆發後,東部一帶高校迅速後撤,在大後方重建校園。如西南聯大(由北大、清華、南開三校合並而成)、西北聯大(由北平大學、北師大、北洋工學院等合並而成)、中央大學、複旦大學、浙江大學等等。與此同時,大批文藝界、新聞界、知識界的人士也退至後方,為抗戰出力。

三、華北抗戰

抗戰全麵爆發後不久,即1937年8月7日,國民黨在南京召開了最高國防會議,出席會議的有各方人士,包括中共代表。會議決定,以軍事委員會為抗戰最高統帥部,以蔣介石為陸海空軍大元帥,采取“持久消耗”、“以空間換時間”的戰略方針。在戰略部署上,以一部兵力集中於華北各要點,重疊配備,多線設防,逐次抵抗;國軍主力集中華東,力保淞滬要地,掩護首都南京;另以少量兵力扼守華南各主要港口。為了加強具體的軍事指揮,將全國劃分為五個戰區。第一戰區,司令長官蔣介石兼任,作戰區域為河北和山東北部;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作戰區域為山西、察哈爾和綏遠;第三戰區,司令長官初為馮玉祥,後由蔣介石兼任,副司令長官顧祝同,作戰區域為蘇南和浙江;第四戰區,司令長官何應欽,副司令長官餘漢謀,作戰區域為福建和廣東;第五戰區,司令長官蔣介石兼任,後由李宗仁繼任,副司令長官韓複榘,作戰區域為魯南和蘇北地區。

日軍占領平津後,分別沿平綏、平漢、津浦三路展開進攻。

平綏路方麵,日軍向山西逼進。山西是華北的戰略要地,而南口則是通向察綏和山西的重要咽喉。8月9日,日軍向南口進攻,中國守軍激烈抵抗,但抵擋不住日軍的攻勢。13日,南口失守。27日,日軍占領張家口。南口、張家口等地失陷,使察南喪失屏障,無險可守,察哈爾全省迅速為日軍控製。9月上旬,日軍分別進攻晉北,企圖占領山西以控製華北。駐守晉北重鎮大同的國民黨第六十一軍軍長李服膺率部不戰而逃。12日,大同失陷。下旬,日軍主力在平型關地區向第七集團軍所部發動猛攻時,適值八路軍一一五師到達平型關前線,該部受命向敵之側後東河南、蔡家峪展開攻勢。當得知敵阪垣第五師團預備隊和輜重隊千餘人,將由靈邱沿山溝公路向平型關開進時,一一五師於9月24日夜冒雨設伏平型關東北的公路右側山地。25日晨,敵軍車隊進入伏擊圈,林彪親率一一五師突然發起攻擊。在密集火力的猛烈掃射下,敵人亂作一團,雖拚死頑抗,仍被全殲。平型關大捷震動了中外,它粉碎了“日本皇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取得了抗戰以來殲滅戰的第一次大勝利,擴大了中國共產黨的影響,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日信心。

但是,平型關一戰扭轉不了山西戰場總的被動局麵,日軍增兵後於9月底突破茹越口,占領了平型關。接著,日軍向太原進逼。為了保衛太原,國民黨守軍組織了忻口會戰。忻口位於同蒲路要點忻縣之北,是太原的北大門。從10月13日起,日軍3個師團和特種部隊等約5.6萬人,在飛機、戰車、重炮掩護下,猛攻忻口。中國軍隊激戰20晝夜,殲日軍2萬人,同時也付出了傷亡5萬人的代價,第九軍軍長郝夢齡和第五十四師師長劉家騏等以身殉國。11月8日,太原陷落。

平漢路方麵:日軍9月24日占領保定,10月10日攻占石家莊,11月攻陷安陽、大名等地。

津浦路方麵:9月下旬日軍攻占滄縣。12月下旬,日軍南渡黃河,韓複榘棄濟南逃跑。27日,濟南被占領,29日,日軍占領青島。

抗戰開始前,各地軍閥仍占據各自的地盤,擁有很大數量的軍隊。抗戰開始後,在人民抗日要求推動下,同時也出於自保的需要,一些地方實力派表現出一定的抗日積極性。1937年8月,蔣介石要求地方派兵參戰。隨後,除原已在前線者以外,其它地方部隊陸續開赴前線。

山西的閻錫山被任命為第二戰區司令長官,晉綏軍編為第六、第七集團軍參加抗戰。

桂係白崇禧被任命為軍事委員會副參謀總長;李宗仁任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桂係第十一、十六、二十一集團軍參加抗戰。

四川的劉湘被任命為第七戰區司令長官。劉湘部第二十三集團軍、楊森部第二十七集團軍、鄧錫侯部第二十二集團軍均出川參戰。

龍雲所部滇軍第六十軍、五十八軍,寧夏、青海的地方部隊也開赴前線抗日。

四、中日談判的破裂與近衛第一次聲明

上海戰爭,拖延甚久,日軍速戰速決的幻想灰飛煙滅。在這種情況下,日軍謀求采用政治手段,壓迫南京政府投降,以迅速解決中國事變,1937年10月21日,日本外務大臣廣田弘毅暗示德國駐日蠣使,要求德國為陽直接談判牽線搭橋。11月5日,德國駐華大使陶德曼受命會晤蔣介石和孔祥熙,轉達了日本提出的七項和談條件:①內蒙古在國際法下建立一個與外蒙情形類似的自治政府;②在華北沿“滿洲國”邊境至平津鐵路線以北建立一個非軍事區,在華北委派一個親日的首長;③在上海建立一個比現在更大的非軍事區,由國際警察管製;④停止反日政策;⑤共同反對布爾什維克主義;⑥減低對日本貨物的關稅;⑦尊重外僑權利。廣田威脅說,中國如不接受,日本將隨戰爭的進展,提出更加苛刻的條件。

蔣介石當即向陶德曼表示:(一)中國接受這些條件作為和平談判的基礎;(二)華北的主權完整和獨立不得侵犯;(三)在和平談判中,自始即由德國人任中介人;(四)在和平談判中,不得涉及中國與第三國之間的協約。蔣介石一麵對陶德曼“調停”表示衷心的感謝,一麵又憂心忡忡的要求他和日方,對此務必嚴守秘密。蔣介石說,“假如他同意那些要求,中國政府是會被輿論的浪潮衝倒的。中國會發生革命……中國政府傾倒了,那麼唯一的結果就是共產黨將會在中國占優勢。”鑒於當時國際形勢尚不明朗,蔣介石對西方大國抱著極大的幻想,故對日本所提七項條件仍在觀望和討價還價。

可是,日方很快就不容這樣拖延下去。隨著上海、南京的淪陷,12月12日,日方提出了更高的條件:①中國必須放棄親共的以及反日的和反滿洲國的政策,並且與日本和滿洲國合作,執行他們的反共政策;②在有必要的地區建立非軍事區和特殊政權;③日本、中國和滿洲國之間締結關於在經濟上密切合作的協定;④中國償付日本所要求的賠款。這些條件無異於苛刻到要蔣介石政權垮台,使之陷於滅頂之災的地步。

蔣介石與日本秘密謀和的消息不脛而走,國內外報刊、通訊社都有所透露。蔣介石畏於人民的壓力,不敢貿然接受這些十分苛刻的條件,日方對此表示強烈不滿。1938年1月26日,日本宣布談判中止。同日,近衛內閣發表“不以國民政府為對手”的政府聲明(近衛第一次聲明),揚言要另外扶植偽政權,來“調整兩國邦交”。【複旦大學曆史係編譯:《日本帝國主義對外侵略史料選編》(1931-1945),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60頁。】但事實上,日本始終沒有放棄對蔣介石等人的誘降活動,雙方仍通過各種渠道秘密接觸,暗通信息。

五、華東華中的抗戰

八一三事變以後,侵華日軍的戰略重點逐次轉移到華東華中地區。1937年8月15日,日軍組建上海派遣軍。11月7日,上海派遣軍編入華中方麵軍。

日寇建成華中方麵軍,便兵分三路,向南京方向進迫,企圖從幾麵包圍南京,占領中國的首都,以動援中國人民的抗戰信念。

在敵猛烈攻勢下,蘇南、皖東南各地相繼失守。12月5日,日軍迫近南京市郊。8日,南京附近的保衛戰開始。經過激烈戰鬥,12日晚衛戍軍接蔣介石命令撤退。此役中,國民黨軍隊損失達10餘萬人。器械彈藥丟棄無數。12月13日,南京失陷。

日軍占領南京後,在日本政府的縱容及華中方麵軍司令官鬆井石根的唆使下,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在持續6周的殺戮中,許多婦女被輪奸,一批批無辜民眾被集體屠殺、活埋,有的被當作刀靶劈刺,或被澆上煤油燒死。此間被日寇殺害的中國同胞高達35萬,舉世震驚。南京大屠殺是日本侵略者對中華民族犯下的滔天罪行,是人類文明史上的奇恥大辱。這令人發指的罪行,隻能激起中國人民更大的怒火和更堅定的抗戰鬥誌。

在日軍向南京推進時,1937年11月20日,國民政府宣布遷都重慶。26日,首批官員抵達重慶。但實際上,當時政府的大部分機關遷到了武漢,武漢成為中國的臨時首都。

日軍占領南京後,為溝通南北戰場的聯係,企圖占領戰略要地徐州。國民黨政府為保衛徐州,並把日軍主力鉗製在津浦線,調集了60萬軍隊組織了徐州會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