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國共對壘與局部抗戰(1927~1937) 第一節南京政府在全國統治的確立
一、國民黨北伐奉魯、混戰爭鬥與統一
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右翼勢力發動四一二事變後,在南京另立國民黨中央和國民政府,使國民黨內出現了寧、漢、滬三個中央黨部。全國出現了武漢汪記國民政府、南京蔣記國民政府、北京奉係安國軍政府三個政權的鼎立局麵。
南京政府成立後,與武漢政府在長江流域形成對峙局麵。南京政府占據閩浙蘇皖四省,蔣介石以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兼第一集團軍總司令)節製何應欽、白崇禧、李宗仁三個方麵軍20萬人。他們借口南京是孫中山生前指定的首都,否認武漢政府的合法地位。武漢政府以汪精衛為主席,占據湘鄂贛三省。唐生智以第四集團軍總司令節製第一方麵軍(自兼總指揮)和張發奎第二方麵軍共10萬餘人。他們以合法的國民黨中央自居,聲討蔣介石的分裂罪行。6月下旬,武漢政府誓師東征,沿長江兩岸進攻南京。蔣介石也調遣桂係第七軍溯江西上,雙方軍隊對峙於贛皖邊境。
國民黨寧漢雙方的爭鬥,使北洋軍閥得到喘息的機會,重整旗鼓。6月11日,孫傳芳、張宗昌等聯袂入京,參加張作霖召集的軍事會議,決定北方各省聯合起來,共同抵禦南方。北方鎮威軍(直隸督辦褚玉璞)、直魯聯軍(山東督辦張宗昌)、五省聯軍(江蘇督辦孫傳芳)名義一律取消,統稱安國軍,公推張作霖為安國軍大元帥。6月18日,張作霖在北京懷仁堂宣誓就職,正式任命潘複為內閣總理及各部總長,北洋軍閥最後一個小朝廷安國軍政府在吹吹打打中成立了。此後,張作霖發出息爭通電,漫罵共產黨,企圖聯合蔣介石、閻錫山,對付武漢和馮玉祥。
晉係閻錫山占據晉綏兩地,有軍隊8萬餘人。他接受蔣介石的任命,於6月3日在太原就任北方國民革命軍總司令,掛起青天白日旗。馮玉祥的國民軍聯軍早在4月間已被武漢政府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馮任總司令)。馮部在配合武漢政府完成北伐後,即占有豫陝甘三省,他極力調停寧漢衝突。
汪精衛七一五分共後,寧漢雙方的政治分歧基本消失,寧漢之爭實際上成為國民黨內部爭權奪利的鬥爭。7月16日,馮玉祥致電雙方,提議寧漢合作,雙方公認的負咎之人應自動下野。於是雙方展開電報戰,相互攻擊。7月24日,汪精衛等回電馮玉祥,同意和平解決問題,表示如有和平統一方法,自然不必出於一戰。但是,南京的蔣介石卻力主回師西上,武力解決武漢。對此,桂係李宗仁、白崇禧表示反對,要求繼續北伐,蔣桂矛盾日益加深。
7月24日,直魯軍攻陷徐州,威逼南京。蔣介石見不能西征武漢決定及時奪回徐州,但李宗仁表示反對,蔣桂矛盾日益加深。8月初,蔣介石以黔軍第十軍軍長王天培為前敵總指揮,親自北上指揮收複徐州作戰,結果全軍潰敗。8月6日,蔣介石倉皇逃回南京,並殺掉王天培以卸戰敗之責。
8月9日,唐生智發表激烈的討蔣通電,率領東征軍順江而下,準備與南京開戰。蔣介石命令在蕪湖布防的桂係第七軍發動進攻,但李宗仁卻與東征軍取得聯係,相約互不為敵。在桂係的逼迫下,蔣介石處於內外交困之中,8月13日,他宣布辭職下野,離寧赴滬。第二天,蔣介石發表下野宣言,聲稱:“餘自受命黨國,出師北伐,已茲一年。環顧四周情況,黨國呈分裂之兆。人民窮困,國民革命之大業,荏苒不見發展。推其原因,實共產黨之陰謀所致。然武漢同誌不查真因,誹謗集餘身。餘之存在既非黨之利益,故餘毫不躊躇,即刻下野”。
【張同新:《國民黨新軍閥混戰史略》,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0頁。】
蔣介石的下野,迅速促成了國民黨各派的合流。8月19日,武漢黨政聯合聲明,即日遷都南京。9月16日,由寧、漢、滬三方組成的國民黨中央特別委員會宣告成立,正式接管寧漢滬三方黨中,宣布“中國國民黨之統一,現告完成。”17日,特委會改組南京政府,以譚延為主席。
特委會成立後,西山會議派和桂係利用寧漢雙方的矛盾,掌握了特委會實權,實際上剝奪了武漢國民黨中央的職權和汪精衛的領袖地位。9月21日,汪精衛回到武漢,與唐生智商議成立武漢政治分會,否認特委會的合法地位,要求召開國民黨二屆四中全會解決一切,寧漢合作又重新變成寧漢對立。10月20日,南京政府下令討伐唐生智。第二天,唐生智痛斥特委會是“政客官僚之集合體”,“違法篡黨之謀亂機關”,宣布與南京以兵戎相見,寧漢之戰爆發。由於原屬於武漢東征軍的程潛部協助李宗仁反攻唐生智,致使武漢軍隊節節敗退。11月11日,唐生智離漢東渡。14日,西征軍占領武漢,設立湘鄂臨量政務委員會,以程潛為主席。寧漢之戰(亦稱李、唐之戰)使桂係勢力擴張至兩湖,反對特委會的中心轉移到了廣州。
10月27日,汪精衛受廣州政治分會主席李濟深和第二方麵軍總指揮張發奎的邀請,抵達廣州。11月1日,他在廣州另立國民黨中央,繼續主張召開二屆四中全會,反對特委會。寧漢對立演變成了寧粵對立。
正在各派紛爭、混戰的時候,11月10日,下野三個月的蔣介石返回上海。為了反對共同的敵人西山會議派和桂係,蔣介石與汪精衛迅速聯合起來。但不久,廣州區義爆發,反對派聯合攻擊汪精衛,12月16日,汪精衛辭職下野。12月28日,特委會宣布解散,西山會議派先後離開了南京。
1928年1月在,蔣介石在南京,通電複職。胡漢民對蔣介石袒護汪精衛的作法十分不滿。1月25日,他與孫科離開上海,經香港去歐洲。
1928年2月2日至7日,蔣介石在南京召開國民黨二屆四中全會。會議通過了“整理各地黨務”、“改組中央黨部和國民政府”、“製止共產黨陰謀”、“限期完成北伐”等議案。會議重新選舉了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以戴季陶、丁惟汾、於右任、譚延、蔣介石為常委,蔣介石為組織部長、戴季陶為宣傳部長、丁惟汾為訓練部長,撤銷原來的農民、工人、商民、青年、婦女五個部。縮小各地政治分會權力,隻管政治,不涉及黨務和軍事。以李濟深、李宗仁、馮玉祥、閻錫山分別為廣州、武漢、開封、太原政治分會主席,實際上承認了各地實力派的割據狀態。中央設立政治會議,以蔣介石為主席,統一管轄各地分會。國民政府委員會由49人組成,以譚延為主席。國民政府下設軍事委員會,蔣介石以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兼軍事委員會主席。二屆四中全會,全麵背叛了國民黨一大的宣言和精神。蔣介石通過二屆四中全會,重新統一了國民黨,控製國民黨黨政軍大權,為其實行獨裁統治奠定了基礎。
蔣介石統一國民黨後,決定進行第二次北伐,統一中國。2月9日,蔣介石到達徐州,改編何應欽第一方麵軍為第一集團軍,自兼總司令,又任命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分別為第二、第三、第四集團軍總司令,以便共同北伐。國民革命軍共40多個軍70萬人,以蔣介石為全軍總司令,何應欽為總參謀長,第一集團軍出擊津浦線,第二集團軍出擊京漢線,第三集團軍出擊京綏線,以會師北京。這時,張作霖的安國軍兵力約40萬,亦分三路進行防守。
4月9日,蔣介石下總攻擊令,各路戰事同時發動,10日,第一集團軍兵分兩路,夾擊魯南張宗昌部隊,取得勝利,占領棗莊、滕縣等地。第二集團軍從魯西進攻孫傳芳部,15日巨野一戰,基本消滅了孫傳芳勢力,次日又進占濟寧。22日,一、二集團軍在泰安會師。5月1日,張宗昌、孫傳芳先後逃離濟南。當天下午,北伐軍進占濟南城。
國民黨的二次北伐,受到日本的幹涉。4月19日,日本召開內閣會議,決定出兵山東,阻止國民黨北進。5月2日,福田彥助率領第六師團5000餘人進逼濟南。3日,日軍向國民黨守備濟南部隊發動進攻,並扣押了赴濟南的國民政府外交部長黃郛和山東交涉員蔡公時。蔡公時向日軍提出抗議,日軍竟割去蔡的耳朵、鼻子、又挖去舌頭和眼睛,蔡等17人均被殺害。此後,日軍又多次炮轟北伐軍和濟南城,蔣介石命令國民黨守軍撤出濟南。11日,日軍占領濟南。從5月3日到11日,日軍共殺害中國軍民6000餘人,造成了震驚中外的濟南慘案。
12月,國民黨在兗州召開黨政聯席會議,決定對日本采取妥協退讓方針,繞道北伐。同時調整部署,調第四集團軍擔任京漢線作戰,第二集團軍與第一集團軍主攻津浦線,第三集團軍仍從京綏線發動進攻。北伐各軍繼續向北推進,先後攻占邯鄲、保定、石家莊、大同、張家口等地。6月1日,北伐軍分三線向京津發動全麵進攻。張作霖見大勢已去,3日退出北京,安國軍實行總退卻,撤往山海關、錦州一線。4日,張作霖乘坐專車到沈陽附近皇姑屯時被日本關東軍炸死。8日,晉係軍隊進入北京,12日,接管天津。20日,南京政府改直隸為河北省,以商震為主席,改北京為北平,接收故宮博物館和北京大學。
在此前後,新疆督辦楊增新於6月16日宣布服從國民政府,奉行三民主義,改懸青天白日旗,成立新疆省政府,自任主席。7月19日,熱河湯玉麟也宣布易幟,服從國民政府。
張作霖死後,東北局勢一片混亂。6月17日,張學良秘密回到沈陽,繼任東北保安總司令。7月1日,張學良發出通電表示與南京方麵停止軍事行動,決不妨礙和平統一。這時日本極力阻止張學良倒向南京,破壞中國統一。張學良集國難家仇於一身,決心實行統一,他與南京信使往來,商議合作。12月29日,張學良毅然通電全國:“宣布遵守三民主義,服從國民政府,改易旗幟”【《國聞周報》《一周間國內外大事述評》,第6卷第2期,1929年1月6日。】東三省及熱河一律廢棄北洋軍閥的五色旗,改懸國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幟。東北易幟固然增強了蔣介石的實力,但卻抵製了日本的侵略陰謀,維護了國家的主權和領土統一,是一種愛國的進步舉動。30日,南京政府改任張學良為東北邊防軍司令長官,同時任命了奉天、吉林、黑龍江、熱河四省政府主席。至此,國民黨在形式上統一了全國。
國民黨對舊軍閥的戰爭剛剛結束,其內部蔣、馮、閻、李四大軍事集團的矛盾又開始激化。他們圍繞地盤的分配和軍事編遣問題展開了新的爭鬥與混戰。
北伐軍占領平津後,蔣介石采取政學係政客楊永泰的削藩策,決定縮編全國軍隊。
1929年1月1日,全國編遣會議在南京召開,蔣、馮、閻、李等國民黨中央委員、各集團軍總司令、總指揮22人參加會議。會議成立了國軍編遣委員會,以蔣介石為委員長,內設總務(主任李濟深)、編遣(主任馮玉祥)、遣置(主任閻錫山)、經理(主任宋子文)四部,命令全國軍隊原地駐防,聽候編遣,不得擅自調動。會議期間,馮玉祥、閻錫山各提出一個有利於自己的編遣方案,引起其他實力派的反對。17日,會議通過《國軍編遣進行程序大綱》,取消各總司令、總指揮的戰時編製,劃全國為六個編遣區,分別編遣四個集團軍和東北、西南軍隊,全國陸軍最多不超過65個師。編遣會議明顯地要剝奪各地實力派的軍權,暴露了蔣介石個人獨裁的野心,所以,馮、閻、李均表示反對和阻撓。編遣程序無法實施,加深了蔣介石與馮、閻、李之間的矛盾。
1929年2月,桂係為了鞏固自己在兩湖的地位,以武漢政治分會名義,下令免去傾向於南京的湖南省政府主席魯滌平的職務,以何健代替,並派兵進入長沙。桂係擅自任免官員,調動軍隊,為蔣介石所不容。蔣介石一方麵命令監察院院長蔡元培與編遣委員會總務部主任李濟深等秉公查實,一方麵糾集軍隊,準備武力消滅桂係勢力。為了孤立兩湖桂軍,蔣介石起用唐生智,他派唐生智攜巨款到河北,策動在寧漢之戰中被白崇禧收編的湘軍舊部發動兵變。3月20日,唐生智舊部李品仙等驅逐白崇禧,重歸唐生智節製。次日,南京政府任命唐生智為第五路軍總指揮,唐生智遂於北平設立總指揮部。與此同時,蔣介石拆散李濟深與李宗仁的粵桂聯盟,乘李濟深北上赴京之際,於3月21日扣留了李濟深,策動李的部下陳濟棠、陳銘樞奪取了
廣東軍政大權,使廣西陷於孤立。3月26日,南京政府下令討伐桂係,並決定開除李宗仁、李濟深、陳公博、甘乃光的黨籍。
南京政府下達討桂令,蔣介石坐鎮九江,指揮三路大軍向武漢進攻。在蔣的分化收買下,桂係兩名師長李明瑞、楊騰輝於4月3日撤出戰鬥,宣布倒戈,桂軍全線崩潰,放棄武漢,向廣西退卻。4日,蔣軍進入武漢。5日,蔣介石任命魯滌平為武漢衛戌總司令,命令湘、粵、滇三省軍隊圍攻廣西。5日,李宗仁、白崇禧、黃紹在廣西組織南路護黨救國軍,通電反蔣,並派兵進攻廣東。6月2日,蔣介石海還李明瑞、楊騰輝的部隊到達梧州,配合粵軍作戰。白崇禧、黃紹無力抵擋,從龍州敗逃越南,後與李宗仁逃往香港。24日,李明瑞、楊騰輝進入南寧,收留了李宗仁殘部。7月,蔣介石任命俞作柏為廣西省政府主席,蔣桂戰爭遂告結束。
蔣桂戰爭中,馮玉祥持觀望態度,蔣介石也害怕馮玉祥助桂作戰,極力拉籠收買馮玉祥的部下。1929年4月24日,馮玉祥在開封召開高級軍事會議,認為西北軍戰線過長,易被各個擊破,決定收縮豫魯兵力,集結於潼關一帶,自己則坐鎮華陰。此後,孫良誠辭去山東省主席職務,率部撤離山東;韓複榘、石友三等從信陽、襄樊撤退,並炸毀武勝關隧道和隴海線上的重要橋
梁,以阻絕蔣介石進兵之路。5月7日,蔣介石發表《和平統一為國民政府唯一希望》一文,聲稱,“欲消弭內亂,非鏟除軍閥不可。欲鏟除軍閥,非根本撲滅封建地盤思想不可”【引自陳彬和:《論蔣介石》,香港太平書店,1942。】,為發兵討馮作輿論準備。15日,西北軍為聲援桂係李宗仁,公推馮玉祥為護黨救國軍西北路總司令,電請蔣介石下野。蔣馮戰爭有一觸即發之勢。
5月22日,馮部韓複榘、石友三叛馮投蔣,在河南通電“維持和平,擁護中央”,蔣介石任命韓、石分別為河南、安徽省主席。同時,蔣又乘機策動劉鎮華、楊虎城、馬鴻逵等部叛馬,使西北軍發生激烈分化。23日,國民黨中央開除馮玉祥黨籍,剝奪本兼各職,並派朱培德、劉峙、唐生智三路大軍向潼關推進。在蔣介石的強大壓力下,馮玉祥采取了免戰自守的防禦措施。27日,他通電下野,入山讀書。6月,閻錫山在北方倡議和平,反對內戰,邀請馮玉祥入晉商討時局。馮玉祥入晉後,卻被閻錫山軟禁於五台山建安村。蔣馮之間的緊張局勢有所緩解。
1929年8月1日,蔣介石在南京召開國軍編遣實施會議,強行削弱各地實力派的兵力,使實力派人物人人自危,於是閻錫改變了對馮玉祥的態度,於中秋之夜親到建安村,向馮賠禮道歉,商議聯合反蔣大計。雙方約定,先由西北軍發動,晉軍隨即響應。
10月10日,西北軍將領宋哲元等27人在西安發出反蔣通電,擁戴馮、閻,討伐蔣介石。11日,蔣介石下令討伐馮玉祥,蔣馮戰爭爆發。西北軍出兵潼關,分三路進攻河南。蔣介石也親到許昌督師,按原計劃圍殲西北軍。雙方在河南展開激戰。這時,蔣介石又拉攏閻錫山,拆散馮閻聯盟。28日,南京政府特任閻錫山為全國海陸空軍副總司令,就近處理西北問題。11月5日,閻錫山在太原就職,召開討逆大會,表示擁護中央。蔣閻重新勾結,使西北軍陷於孤立。蔣軍在河南發動三次總攻,由於西北軍內部缺乏統一指揮,接連受挫。11月底,西北軍被迫退回陝西,閉關自守。蔣馮戰爭以馮玉祥的失敗而告結束。
在進攻馮玉祥的同時,蔣介石又準備編遣駐紮在湖北宜昌一帶的張發奎部隊。9月17日,張發奎解除了前來編遣的蔣軍的武裝,起兵反蔣,籲請汪精衛回國主政。張發奎率部渡江,進入湘西,積極聯合廣西俞作柏組織護黨救國軍,進攻廣東。由於桂軍多屬李宗仁舊部,不聽俞作柏指揮,內部秩序混亂。11月,在汪精衛改組派的策劃下,唐生智、張發奎與桂係黃紹商議聯合反蔣。此後,李宗仁、白崇禧、黃紹返回廣西,重整護黨救國軍,以李宗仁為總司令,再次與張發奎會攻廣東。12月,蔣介石派何應欽率部援粵,擊敗了張、桂軍。12月初,在鄭州的唐生智聯合浦口的石友三起兵反蔣,參加護黨救國軍。蔣介石任命閻錫山統一指揮討唐軍事。由於石友三又投靠閻錫山,使唐生智受到四麵圍攻。次年1月,唐生智逃往天津,唐軍大部被繳械改編,唐生智反蔣又告失敗。
1930年1月,閻錫山幫助蔣介石打敗唐生智後,為了自保,他提出了“黨人治黨,國人治國的主張,要求建立“整個的黨,統一的國”,反對蔣介石把持中央和武力統一的政策。閻錫山的主張迅速得到了國民黨改組派、西山會議派、各地實力派的支持和擁護。他們紛紛聚集到閻錫山的旗下,形成了政治軍事上的反蔣大聯盟,蔣閻關係急驟惡化。
經過多次協商,閻、馮、李決定共同組織中華民國軍,首先,從軍事上戰勝蔣介石。3月9日,馮玉祥從太原返回潼關。15日,原第二、三、四集團軍將領57人聯名通電,擁戴閻錫山為中華民國陸海空軍總司令,馮玉祥、李宗仁、張學良為副司令,共同討蔣。4月1日,閻錫山在
太原,馮玉祥、李宗仁分別在潼關、桂平宣誓就職。5日,國民黨中央開除閻錫山黨籍,免去本兼各職,同時組建了四個軍團,討伐閻、馮、李。5月11日,蔣介石下達總攻擊令,雙方在魯西豫東開始大規模接觸,中原大戰爆發了。
戰爭前期,反蔣軍進展順利。馮玉祥西北軍30萬人沿隴海線進入河南後,繼續東進,驅逐蔣軍至魯西南。晉軍20萬兵力沿津浦線作戰,6月28日占領濟南。李宗仁、張發奎等部沿平漢線北上,於6月初占領長沙,使蔣軍後路受到威脅。
8月7日,閻、馮、李又聯合汪精衛、陳公博的改組派和鄒魯、謝持的西山會議派在北平召開國民黨中央黨部擴大會議,推選汪精衛、謝持等7人為中央常務,決定組織政府,召開國民黨會議,起草約法。9月1日,會議推選閻錫山、汪精衛、馮玉祥、李宗仁等7人為國民政府委員以閻錫山為主席。9日,閻錫山宣誓就職,北平國民政府成立了。
在蔣介石的策動下,9月18日,張學良發出擁蔣通電,並分兵三路,向關內進軍,使整個戰局發生變化。21日,東北軍占領天津,22日,進占北平,北平政府宣告垮台,北平擴大會議搬到太原。在張學良的配合下,蔣軍各路均展開反攻。8月15日,蔣軍占領濟南後,即驅趕晉軍向山西退卻。10月6日,蔣軍占領鄭州,西北軍主力退往洛陽至潼關一線,其餘各部則紛紛投降。在南方,由於蔣介石命令粵軍進攻李宗仁、張發奎後路,7月4日張桂軍大部撤回廣西境內。10月下旬,蔣軍對山西形成包圍之勢,汪精衛等人逃離太原,擴大會議煙消雲散。23日,馮玉祥宣布下野,11月4日,閻錫山宣布取消陸海空軍總司令部。中原大戰遂以蔣介石的勝利而告結束。
中原大戰曆時7個月,雙方投入了100萬兵力,在東起山東,西至襄樊,南迄長沙的數千裏戰線上展開激戰,共死傷30餘萬,耗資無數,給人民生命財產帶來巨大損失。
1929年至1930年的國民黨新軍閥混戰中,蔣介石連連戰勝對手。在蔣介石的政治分化和軍事打擊下,馮玉祥和西北軍全被消滅,閻錫山的晉軍全被收編,李宗仁的桂係龜縮於廣西。從此,他們喪失了問鼎中原的實力,極大地加強了蔣介石的軍事優勢,標誌著蔣介石武力統一的完成。
二、國民黨一黨專政和個人獨裁的政治體製
二次北伐勝利後,國民黨形式上統一了全國,依據孫中山建國大綱的程序,1928年6月15日,南京政府發表宣言,宣布有此理軍政時期結束,訓政時期開始。
為了實施訓政,推進一黨專政,國民黨於8月8日在南京召開二屆五中全會。蔣介石在《開會詞》中說:“自從民國13年1月1日至17年8月8日之今日,總理交付給我們的軍事時期才告一段落。不過從今天起,就是從五次全會開會之日起,我們要繼續國民革命,開始去作訓政時期的工作。”【榮孟源主編:《中國國民黨曆次代表大會及中央全會資料》(上),光明日報出版社1985年版,第532~533頁。】14日,會議通過《政治問題決議案》,決定頒布訓政時期約法,改組南京政府。“依據國民政府建國大綱,應設立司法、立法、行政、考試、監察五院,逐漸實施”【榮孟源主編:《中國國民黨曆次代表大會及中央全會資料》(上),光明日報出版社1985年版,第535~536頁。】同時決定撤銷各地政治分會,編遣全國軍隊。
8月28日,胡漢民、孫科等從歐洲回國與蔣介石合作建國。胡漢民認為中國進入訓政時期,應當徹底實施五權憲法。9月15日,胡漢民發表五院製政府組織法說明書,闡明五權分立原則,確立國民黨的政權體製:在國民黨中央的統轄下,組成國民政府,總攬治權,由相互平行的行政、立法、司法、監察、考試五院組成。五院設正副院長,下設各部會,直接對國民黨中央負責。國民政府設主席一人,委員12人至16人,兼任正副院長。國府委員組成國務會議,負責處理國家事務,並調解五院關係。國民政府主席兼任海陸空軍總司令,主持國務會議,代表政府接見外使。但公布法律、發布命令、要經國務會議決定,由主席及五院院長共同署名發表,才能生效。胡漢民雖然也打出以黨治國的旗號,但他反對權力集中在政府主席或行政院長一人之手,提出分享權利的原則。
10月3日,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通過了《訓政綱領》,並由國民政府公布實施。《訓政綱領》規定:“中華民國於訓政期間,由中國國民黨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國民大會領導國民,行使政權”,國民黨全國代表大會閉會時,“以政權付托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執行之”;中國國民黨訓練國民逐漸推行選舉、罷免、創製、複決四種政權,國民政府總攬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五種治權;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指導監督國民政府重大國務之施行”,並修正解釋國民政府組織法【《訓政綱領》,上海《中央日報》1928年10月14日。】。10月8日,南京政府公布了《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組織法》,規定國民政府總攬中華民國之治權,由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試院、監察院五院組成,國民政府主席兼中華民國海陸軍總司令,國民政府以國務會議處理國務【《國民政府公報》第99期,1928年10月。】。
同一天,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任命蔣介石為國民政府主席兼海陸空軍總司令,任命譚延、馮玉祥為行政院正副院長,胡漢民、林森為立法院正副院長,王寵惠、張繼為司法院正副院長,戴季陶、孫科為考試院正副院長,蔡元培、陳果夫為監察院正副院長。10月10日,蔣介石及各院長在南京中央黨部宣誓就職,南京五院製政府宣告組成。《訓政綱領》和南京五院製政府,表麵上遵循著孫中山建國大綱和五權憲法的程序,實際上卻抽掉了孫中山權能分開、彼此獨立又相互製衡、以防個人獨裁的思想精華。《訓政綱領》的公布實施,正式確立了國民黨一黨專政的政治體製。
為了進一步鞏固國民黨一黨專政體製,加強自己在國民黨內的獨裁地位,1929年3月15日至27日,國民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南京召開。大會代表406人,其中蔣介石指派圈定的就有333人。大會由胡漢民致開幕詞,蔣介石、譚延、何應欽、陳果夫分別作黨務、政治、軍事、監察報告。會議追認了《訓政綱領》,確定以“三民主義、五權憲法、建國方略、建國大綱、及地方自治開始實行法,為訓政時期中華民國最高之根本法”【榮孟源主編:《中國國民黨曆次代表大會及中央全會資料》(上),第654頁。】。會議通過了《訓政時期黨、政府、人民行使政權、治權之分際及方略案》,規定:“以中國國民黨獨負全責,領導國民扶植中華民國之政權、治權”;“中國國民黨最高權力機關,為求達訓練國民使用政權、弼成憲政基礎之目的,於必要時,得就於人民之集會、結社、言論、出版等自由權,在法律範圍內加以限製”;中國國民“須服從擁護中國國民黨,誓行三民主義。”國民黨三全大會認為,“由國民革命所產生之中華民國人民,在政治的知識與經驗之幼稚上,實等於初生之嬰兒;中國國民黨者,即產生此嬰兒之母;既產之矣,則保養之,教育之,方盡革命之職。”【榮孟源主編:《中國國民黨曆次代表大會及中央全會資料》(上),第658~659頁。】這就是國民黨的訓政保姆論。
蔣介石通過三全大會,控製國民黨中央大權,排擠和打擊異已勢力,導致了國民黨內各派矛盾的總爆發,國民黨新軍閥之間展開混戰。到1930年10月,蔣介石先後打敗了李宗仁、馮玉祥、閻錫山、唐生智、張發奎等地方實力派,實現了武力統一,蔣介石躊躇滿誌,自以為“此次討逆戰事後,深信本黨統一中國之局勢已經形成,叛黨叛國之徒,今後決無能再起”【蔣介石:《告中央同誌書》,《國聞周報》第7卷第45期。】。10月3日蔣介石自河南前線發出通電,要求國民黨中央討論召集國民會議,製定訓政時期約法,11月12日至18日,國民黨三屆四中全會在南京召開,通過了《召開國民會議案》,決定次年5月5日召開國民會議,製定約法。會議還修改了《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組織法》,推舉國民政府主席、全國海陸空軍總司令蔣介石兼任行政院長,使蔣介石在國民黨政府內的獨裁地位終於形成。
蔣介石關於召集國民會議,製定訓政時期約法,企圖登上總統的寶座,並以法律形式確定其獨裁地位的主張,遭到了胡漢民的反對。
胡漢民(1879~1936),原名衍鴻,字展堂,筆名漢民,廣東番禺(今廣州市)人。他長期追隨孫中山進行民主革命,是國民黨重要元老之一。當時,他以德意誌帝國宰相俾斯麥自居,高唱“黨權高於一切”,企圖通過中央政治會議,實現“以黨治國”、“以黨治軍”的主張,限製蔣的權力,同時又通過立法院這個立法機構,擴大自己的權力。於是蔣胡之間出現了激烈的約法之爭。
1931年1月後,胡漢民不斷發表談話,認為孫中山北上時提出的國民會議主張,帶有政治協商的性質,它不是全體國民在普選的基礎上產生的國民大會,不是權力機關,無權製定約法,選舉總統。而這些職權隻能由國民黨全國代表大會代行。胡漢民的主張,在國民黨內引起巨大的反響,使蔣介石的處境十分被動。2月28日,蔣介石在南京扣留胡漢民,免去他的立法院長職務。這種無理行為,激起了國民黨內外人士的一致反對,為了緩和局勢,蔣介石於3月2日發表談話,表示國民會議隻應製定約法,不必也不應提出總統問題。
5月5日,國民會議在南京召開。蔣介石致開幕詞,他回顧了國民黨的曆史,批評了世界上的法西斯主義、共產主義、自由民治主義(即民主主義)三種政治理論,認為後兩者均不適合於中國的國情。至於法西斯主義,蔣介石指出,這種政治理論主張“神聖縱橫發展,即對外侵略,”是否合於大同原則,不待智者而知,但又認為它是進化階段中“統治最有效能者”。因而他說,當此訓政階段,“舉國所要求者,為有效能的統治權之行施”。【解放軍政治學院編:《中共黨史參考資料》第5冊,第79頁。】實際上就是主張對內實行法西斯主義。在開幕詞中,蔣介石再次強調,中國必須以孫中山的三民主義為唯一信仰,以總理遺教為治國綱領,為國民黨一黨專政和個人獨裁塗上一層理論油彩。
國民會議主要通過和頒布了《訓政時期約法》,全文共八章89條,它是1928年10月國民黨《訓政綱領》的具體化,約法明確規定了國民黨對全國的絕對統治權,確認國民黨一黨專政的政治體製。它規定“訓政時期由中國國民黨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國民大會行使中央統治權;中國國民黨全國代表大會閉會時,其職權由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行使之”。約法雖也有一些人民民主自由的條文,但這些權力必須由國民黨中央訓導實行,實際上剝奪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權力。約法還提高了國民政府的行政權力,加強了蔣介石獨裁地位。約法規定國民政府總攬中華民國之治權,並統率海陸空軍。“國民政府主席對內對外代表國民政府。”“各院院長及各部會長以國民政府主席之提請,由國民政府依法任免之。”【《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約法》,彭明主編:《中國現代史資料選輯》第3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年版,第74頁。】這樣,原來分立的五院就成為國民政府下麵五個不同分工的部門,五院權力操縱在主席一人之手,五院院長實際上也由主席一人任免,改變了過去由國民黨中央任免的規定。6月15日,在國民黨三屆五中全會上,蔣介石繼續當選為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長、全國海陸空軍總司令,使蔣介石個人獨裁的既成事實合法化。約法把蔣介石抬高到實際上的總統地位。此外,會議還通過了《昭告全國擁護和平統一案》和《全國一致消弭共禍案》。5月17日,國民會議閉幕。國民會議從法律上確認了國民黨一黨專政和蔣介石個人獨裁的政治體製,《訓政時期約法》也成為蔣介石集團堅持國民黨反動統治的法統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