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五四運動與皖、直軍閥政權的更替(1919~1923) 第四節國共兩黨的建立與合作的醞釀
一、從中華革命黨到中國國民黨
前已述及,“二次革命”失敗後,孫中山亡命日本,於1914年7月組織了中華革命黨。該黨以“掃除專製政治,建設完全民國為目的。”【鄒魯:《中國國民黨史稿》,第61頁。】在孫中山的領導下,該黨參加了反袁護國鬥爭,反對北洋軍閥獨裁統治的鬥爭,以及護法運動。然而,由於中華革命黨缺乏正確的政治路線,忽視發動和組織群眾,組織上渙散無力,也沒有自己的軍事力量,因而多次努力都遭到了失敗。
護法失敗後,孫中山“孑然無助”,感到十分苦悶、孤獨,對“外方紛紜,殊不欲過問”【孫中山:《複陳炯明函》,(1919年2月24日)。】,陷入傍徨和困惑之中。可是,他那熾熱的愛國之情和堅強的革命意誌,卻並未消退,其“救國主旨未嚐或息”【孫中山:《通告海外革命黨人書》,《孫中山全集》第4卷,第499頁。】。他認真總結了護法失敗的教訓,深感革命黨在組織和宣傳上的重要,準備從根本上整理黨務,以再造新民國。但這時,他“沒有一點實力”,隻好把精力主要放在著書立說上,希望以此“啟發國民”、“喚醒社會”。
十月革命勝利,使彷徨歧路的孫中山感到十分興奮,新時代的曙光給他帶來了希望與信心。十月革命爆發後的第3天,孫中山指導下的《民國日報》即報道了這一消息。此後,又不斷載文介紹俄國革命的情況,對十月革命予以高度評價。為掌握俄國革命真象,孫中派王孰聞到西伯利亞進行調查。王居俄5年,將有關情況及時彙報孫中山,對於孫中山“以俄為師”思想的形成和三大政策的製定起了促進作用【參見《團結報》1985年3月30日。】。1918年元旦,《民國日報》刊登社論,謂“吾人對於此近鄰之大改革,不勝其希望也”。但它稱道的仍然是俄國“二月革命”,而非十月革命。1918年5月27日,《民國日報》刊文讚揚和支持十月革命,並要求中國應向俄國人學習,令人耳目一新。6月,孫中山致電蘇維埃政府和列寧:“中國革命黨對貴國革命黨所進行的艱苦鬥爭表示十分欽佩,並願中俄兩黨團結共同鬥爭”【《國際生活》,1955年第11期。】。同年,孫中山又決定派廖仲愷、朱執信、李章達等訪問蘇俄,後因無法取得護照而作罷。
五四運動又給了孫中山以很大鼓舞。他曾接見全國學聯代表,參加上海學生集會,發表演說,寫信給天津學聯,讚揚學生們的正義行動,熱情支持、鼓勵他們勇敢鬥爭。他還打電報給段祺瑞,營救被捕學生,又從經濟上支持成立全國學聯。從五四運動中,孫中山看到了廣大群眾的力量,開始改變過去那種不信任、不依靠群眾的態度,並隱約覺察到過去的革命方式已不適應當前的形勢,從而萌生了改組革命黨的想法。
1919年10月,孫中山改組中華革命黨為中國國民黨(加上“中國”二字,以示有別於1912年的國民黨),並廢除了舊總章,采用新規約(共8章32條),以“鞏固共和,實行三民主義”為政綱。中國國民黨設黨部於上海,由孫中山任總理,下設總支部、支部和分部。又由廖仲愷、朱執信等在上海創辦了《建設》雜誌和《民國日報》附刊《星期評論》兩種刊物,作為宣傳民主革命理論的陣地。
早在1917年,孫中山已寫成《民權初步》(即《建國方略》之三的“社會建設”)一書;護法失敗後,他在上海閉門著書,又寫了《知難行易的學說》(又名《孫中文學說》,即《建國方略》之一的“心理建設”)、《實業計劃》(即《建國方略》之二的“物質建設”)兩本書,最後完成了《建國方略》這部重要著作。在《民權初步》中。他抨擊了封建專製主義,詳盡論述了集會的原則、條理、習慣及經驗,希望藉此促進“民權之發達”,建設新國家。在《孫文學說》中,孫中山集中闡述其哲學思想,確立了“行之非艱,知之維艱”的新認識,他舉飲食、用錢、作文、建屋等10事為例,證明“行之維艱”的傳統觀點是錯誤的,重申“能知必能行”、“不知亦能行”的觀念。以此為出發點,他積極總結過去革命的經驗教訓,反對因循苟且。《實業計劃》主要闡述開發中國實業的途徑、原則和計劃。他把發展實業、開發資源、促進國家富強看作是“此後中國存亡之關鍵”,提出了關於交通、商港、都市、水力、灌溉、工業、農業、造林、移民等方麵龐大的建設計劃。這是一個以國家工業化為中心,使中國全麵走向現代化的大規模建設計劃,包含了孫中山關於經濟建設的一係列理論觀點、方針政策和方法步驟。其目的就是要把貧窮落後的舊中國改造成為富強的資產階級共和國。
雖然孫中山的資產階級共和國方案,注定是一種行不通的幻想,《建國方略》中也包含有許多不正確的或消極的成分,但它畢竟符合當時中國發展社會生產力的客觀要求,也表現了孫中山不斷追求真理的革命精神和對中國民主化、現代化和強烈願望,因而具有積極的進步意義!
二、孫中山的二次護法及失敗
護法運動中,孫中山麵對嚴酷的現實,深感有建立自己軍隊的必要。1917年下半年,他經過巨大努力,從粵督陳炳錕手中爭到了省長公署的20營警衛軍(約800人)。然後委派陳炯明統率,以“護法援閩”名義,開入閩南。該軍後來發展到2萬餘人。這便是粵軍的開始。
直皖戰爭爆發後,孫中山命令陳炯明回師廣東討伐桂係。1920年8月,粵桂戰爭爆發。兩月之後,粵軍占領廣東,桂係莫榮新率殘部逃回廣西,七總裁軍政府隨之瓦解。11月,孫中山重返廣州,再組軍政府,發起二次護法運動。擁護孫中山的部分國會議員,也相繼返粵。
這時,孫中山認識到,僅僅揭起“護法”義幟,“斷斷不能解決根本問題”,要實現真正的民主政治,要達到完全成功,“要平定西南,鞏固民國基礎,必須建立正式政府”。【上海《民國日報》1921年3月8日。】1921年4月7日,國會非常會議參眾兩院聯合會議通過了《中華民國政府組織大綱》,選舉孫中山為非常大總統。5月5日,孫中山宣誓就職。孫中山在廣東第二次建立政權,其主要目的,是要進行北伐,“削平變亂”,統一全國,以實現民主共和。而要達此目的,須先平定桂係,以除內憂。6月27日,孫中山以大總統兼陸軍大元帥名義,命令粵、贛、滇、黔各軍討伐陸榮廷。並任命陳炯明為“援桂”總司令,分兵三路打攻入廣西。9月初,廣西平定,兩廣連為一片。
兩廣既定,孫中山便決定乘勝出師北代。然而此舉卻遭到陳炯明的反對。陳炯明(1877~1933),字競存,廣東海豐人。出身清末秀才,曾任廣東省諮議局議員,1909年加入同盟會。武昌起義後,任廣東副都督、代都督。“二次革命”失敗後,在新加坡組織過“中華水利促成社”,擁岑春煊為首領。1917年,孫中山倡議護法,他表示“竭誠擁護”,南下參加,後擔任援粵軍總司令。孫中山視為“可資依靠”的“革命將領”,對之大加扶植,期望甚高。孫就任非常大總統後,任命陳為廣東省長、粵軍總司令、陸軍部長、內政部長。但是,隨著粵軍的壯大,陳炯明的個人野心也急劇膨脹。第一次粵桂戰爭後,他已成為廣東軍政大權的實際控製者。為鞏固個人權力、實力和地盤,他借口“保境息民”,大談“聯省自治”,阻撓孫中山北伐。10月,非常國會通過了孫中山提出的北伐案。孫中山乘軍艦出巡廣西,由陳炯明主持兩廣。12月,孫中山在桂林設立大本營,計劃取道湖南,大舉北伐。1922年1月,他把北伐軍編製為7個軍團,共約4萬餘人。2月初,孫中山頒布動員令,分兩路出師北伐。這時,孫中山已與奉係張作霖、皖係段祺瑞結成反直三角聯盟,直奉兩派在北方劍拔弩張,形勢對北伐頗為有利。孫在出師前,曾告訴陳炯明,“吾北伐而勝固勢不能回兩廣,北伐而敗,且無顏回兩廣兩廣請兄主持,,但勿且吾北伐,並請切實接濟餉械”。陳卻陽奉陰違,以“整理兩廣計劃”為名,沒有接濟餉械。3月,陳又派人刺殺了負責北伐軍後勤供應工作的粵軍參謀長鄧鏗。並與湘督趙恒惕結盟,阻撓北伐軍假道湖南北進。
在這種狀況下,1922年4月,孫中山隻好回師廣東,免去陳炯明廣東省長,內務部長、粵軍總司令職務(仍保留陸軍部長一職),令全部粵軍歸大本營統轄。隨後,孫中山在韶關設大本營,準備改道北伐。5月,孫中山任命李烈鈞為北伐軍總司令,許崇智為總指揮,分三路改道入贛。6月13日,北伐軍攻占贛州,督軍陳光遠棄職逃走。之後,北伐軍勢如破竹,攻占吉安,進逼南昌。
這時,陳炯明已與直係軍閥勾結起來,圖謀夾擊北伐軍。陳的親信葉舉,曾率所部50餘營退回廣州,要挾孫中山恢複陳的職務。5月底,因前方激戰正酣,孫中山作出讓步,準允陳以陸軍部長身份辦理兩廣軍務,所有兩廣軍隊,悉聽其調遣,以換取葉部重新參加北伐。陳雖複電表示效忠,但葉舉卻仍滯留廣州。由於後方不穩,加之奉係已經戰敗,6月初,孫中山返回廣州。6月14日,陳炯明囚禁了廖仲愷。16日淩晨,竟悍然發動了武裝叛亂。陳的部下4000餘人包圍了觀音山麓前的總統府,炮轟孫中山的住所粵秀樓。廣州城內,交通繼絕,槍炮之聲不絕於耳。孫中山於槍林彈雨中,突出叛軍包圍,避難於永豐艦。此後,孫中山在極端困難的處境中,仍率部分軍艦和陸軍討伐叛軍,與敵人對峙50餘天,最後因孤軍無援,隻好於8月9日乘英艦離開廣州,經香港回到上海。第二次護法宣告失敗。
陳炯明的叛變,使孫中山遭到了一次沉重的心理打擊。相從10餘年、精心栽培的部屬竟要置他於死地的慘痛事實,使他心情異常沉重,再度陷入苦悶和傍徨之中。就在這時,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通過對以往革命的經驗教訓的認真檢討,孫中山便開始了他一生中最偉大的思想轉變。
三、中國共產黨的創立
中國共產黨的創立,是近代中國社會經濟、政治發展和思想演變的必然結果,是馬列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曆史產物。
由於資本帝國主義的蠶食鯨吞,近代中國山河破碎,國勢阽危,一代代愛國誌士為之殫心竭慮,競相向西方尋求救亡圖存的法寶。在血淚浸泡的漫長歲月裏,為擺脫被奴役、被壓榨、被侮辱的悲慘處境,中國人民前仆後繼,進行了艱苦卓絕的奮鬥。然而,卻屢屢遭到令人痛心的失敗。次次熾烈的希望每每化作沉重的失望。曆史已證明:農民和資產階級都無法引導中國革命走向勝利。十月革命的勝利,如閃電霹靂般劃破了黑暗的長夜,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新曙光。經過艱難的探索,中國先進分子在迭經挫折之後,終於得出了“走俄國人的路”這一正確的結論。這樣,領導中國人民擺脫困境走向現代化的重任,就曆史地落在了無產階級及其政黨的肩上。
五四以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廣泛傳播,中國工人階級迅速成長壯大,並以嶄新姿態登上了政治舞台。這就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奠定了思想基礎和階級基礎。五四後湧現出來的一批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滿懷激情地投身到工人群眾中,進行了大量的組織、宣傳工作。以他們為橋梁,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便逐漸結合起來,從而產生了中國共產黨。而共產國際的幫助,又促進和加快了這一進程。
1920年3月,共產國際派代表魏金斯來到北京,會見了李大釗。4月,魏金斯基南下上海,會見了陳獨秀,積極展開了建黨活動。經過一段時間的醞釀,8月,中國共產黨上海發起組成立,參加者有陳獨秀、李漢俊、李達、邵力子、施存統、陳望道、沈玄廬、周佛海、沈雁冰等,陳獨秀被推選為黨的書記。上海組成立後,把1920年5月移滬出版的《新青年》雜誌作為自己的機關刊物,又在11月創辦了《共產黨》月刊,係統宣傳馬列主義,指導各地建黨活動。
與此同時,李大釗也就建黨問題,不斷與張申府、陳獨秀交換竟見,並積極醞釀在北方創建黨組織。1920年10月,李大釗、張申府、張國燾成立了北京共產黨小組。隨之加入的有黃淩霜、陳德榮、袁明熊、張伯根、華林、王竟林、劉仁靜、羅章龍等。11月,黃淩霜等6名無政府主義者退出了黨組織;鄧中夏、高尚德、何孟雄、繆伯英等人則由青年團員轉為黨員。月底,李大釗被推為北京組書記,張國燾、羅章龍分別負責組織和宣傳工作。
1920年秋,在上海組的幫助下,武漢共產黨小組成立,參加者有董必武、陳潭秋、劉伯垂、包惠僧等。秋冬之間,毛澤東、何叔衡發起成立了長沙共產黨組織,參加者有陳啟民、熊瑾玎、陳子博、彭璜等人。1921年春,山東共產主義小組也宣告成立,主要成員有王盡美、鄧恩銘、王翔千、王用章、王複元、賈石亭等。早在1920年秋,廣州即醞釀共產黨組織,但成員多是無政府主義者。陳獨秀到廣州後,於次年3月重建了廣州共產黨支部,成員有譚平山、譚植棠、陳公博等。
在歐洲,1920年秋,陳獨秀委托張申府在巴黎成立旅法共產黨小組。1921年春,旅歐共產黨巴黎小組成立,成員有張申府、陳公培、劉清楊、周恩來、趙世炎等。此後,旅歐學生中黨員人數陸續有增加。1923年冬,成立了中國共產黨旅歐總支部,由張申府、周恩來、趙世炎、陳延年等人負責,下設旅法、旅德、旅比3個支部。施存統、周佛海在上海加入黨組織後,卻去日本留學,由他們在東京建立了“日本小組”。
各地共產黨組織成立後,作了大量的工作,開展了許多活動。主要有:①在傳播新思想,新文化的基礎上,積極學習、研究和宣傳馬列主義,批駁各種反馬克思主義思潮,探討建黨思想,為建立全國統一的共產黨組織,從思想上作了準備。各地黨組織利用自己的機關刊物(如上海的《新青年》,廣州的《群報》等)以及進步社團、報刊雜誌、書社等形式,或撰文介紹,或參與辯論,或出版小冊子,廣泛宣傳馬列主義,反駁各種非馬克思主義思潮,為建黨掃清了思想障礙。②組織各種學校、團體、培養革命骨幹。如上海的外國語學社,廣州的宣傳員學校、注音字母教導團、俄語學校等。③普遍建立社會主義青年團組織,在廣大青年中選拔、培養黨的幹部,組成強大的革命後備力量。④加強對工人的宣傳和組織工作,促進馬列主義同工人運動的進一步結合。這方麵的工作,主要有:①創辦通俗刊物,出版小冊子,對工人進行階級教育。刊物如上海的《勞動界》周刊(1920.8),北京的《勞動音》周刊(1920.11)、《工人周刊》(1921.7),山東的《濟南勞動》周刊(1921.5),廣州的《勞動者》(1920.10)、《勞動與婦女》(1921.2)等。小冊子如北京《工人的勝利》、《五月一日》等。②開辦夜校、勞動補習學校,提高工人文化素質和階級覺悟。如上海第一勞動補習學校,長辛店勞動補習學校,鄭州工人夜校,廣州機器工人夜校等。③幫助工人組織工會、俱樂部。如上海的機器工會、印刷工會、紡織工會,長辛店的工人俱樂部,濟南的浦津機車廠工人俱樂部,佛山的土木建築工會、理發工會等。僅在1920年10月至1921年6月間,廣東就成立工會30多個,有效地組織團結了工人。④在工人組織起來後,適時地發動他們開展罷工鬥爭。廣州各行業工人半年時間裏曾舉行了10餘次罷工。這些鬥爭有利於提高工人覺悟,鍛練他們的組織和鬥爭能力,也促成了馬列主義與工人運動的進一步結合。這樣,成立全國性統一的中國共產黨的條件日臻成熟了。
1921年6月,共產國際代表馬林、尼柯爾斯基先後來到上海,同李達、李漢俊建立了工作聯係,並建議召開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宣告黨的成立。上海組在李達主持下,進行大會籌備工作。
1921年7月23日~31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法租界貝勒路樹德裏3號正式召開(將“七一”作為黨的生日,是後來選定的一個象征性日子)。由於會場在30日晚受到法國巡捕的搜查,最後一次會議(31日)轉移到浙江嘉興南湖的遊船上進行。出席大會的代表有:李達、李漢俊(上海),張國燾、劉仁靜(北京),毛澤東、何叔衡(長沙),董必武、陳潭秋(武漢),王盡美、鄧恩銘(濟南),陳公博(廣州),周佛海(東京)。他們代表著7個地方的53名黨員。此外,陳獨秀指派的代表包惠僧和共產國際代表也出席了大會。
會議期間,各地代表向大會報告了工作情況,交流了經驗,熱烈討論了黨的綱領(即《中國共產黨的綱領》)和決議(即《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決議》)。討論中,在黨的性質、綱領、組織原則等問題上基本取得了共識,但在黨員能否當議員或到現政府做官,以及對待其它黨派的態度等問題上,卻存在分歧和爭議。經大會議決,通過了黨的綱領和決議,討論了黨的成立宣言,選舉產生了黨中央領導機構。陳獨秀當選為中央局書記,李達、張國燾分別擔任宣傳主任和組織主任。
黨的第一個綱領,定黨的名稱為“中國共產黨”,其性質為無產階級政黨。黨的奮鬥目標是:“以無產階級革命軍隊推翻資產階級”,“采用無產階級專政,以達到階級鬥爭的目的——消滅階級”,“廢除資本私有製”。黨綱明確規定了民主集中製的組織原則和黨的紀律、組織機構、領導製度等內容。如規定:黨組織“采取蘇維埃的形式”;凡接受黨的綱領、政策、願意忠於黨,不分性別、國籍,由一名黨員介紹,經當地黨組織審查,半數以上黨員同意,再經該地區執委會批準,方可接受其入黨;各地黨員增加後,應根據不同職業,“利用工人、農民、士兵和學生組織,在黨外進行活動”;“地方委員會的財政、出版和政策都應受中央執行委員會的監督和指導”;“在公開時機未成熟前,黨的主張以及黨員身份都應保守秘密”;“除為現行法律所迫或征得黨的同意外,不得擔任政府官員和國會議員,但士兵、警察、文職雇員不受此限”;黨綱須經全國代表大會2/3代表通過修正案時,方可修改。
黨的第一個決議規定了黨在當前實際工作中的任務,提出了開展工作的原則、方法和要求。它指出:黨的基本任務是組織各種產業工會,出版書報刊物,在產業部門組建工人實習學校,喚醒工人覺悟,加強對工會和工運的研究和領導。決議要求對其它政黨,采取獨立、排他的態度,在政治鬥爭中,完全獨立,維護無產階級利益,不同其它黨派建立任何相互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