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隔海相望的台灣 第一節國民黨政權偏安一隅
一、祖國領土不可分割的寶島
美麗富饒的台灣及其附近的島嶼,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是偉大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居住在台灣的中華兒女,為開發和守衛寶島,進行了英勇的鬥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早在商周時期,台灣的名字就出現在祖國的史書上。三國時期的東吳首先與台灣開始接觸。隨後各代又不斷派人與台澎加強聯係。到明代,大批的漢族漁民、農民和商人自東南沿海相繼移入台灣。大陸移民與台灣當地居民的不斷融合,共同勞動,促進了台灣社會的進步與發展。1624年,荷蘭殖民者侵占台灣。1662年,鄭成功驅逐荷寇,台灣失而複得。但是,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後,腐朽的清政府被迫將台灣割讓給日本。台灣在日本的殖民統治下,經濟和資源橫遭掠奪,人民飽受欺淩和奴役。因此,台灣人民的反抗鬥爭,從1895年劉永福的反割台鬥爭,到1930年10月的霧杜起義,再到抗日戰爭時期台灣抗日民族解放運動,此起彼伏,從未間斷。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後的10月25日,台灣光複,重新回到祖國懷抱。國民黨政府任命陳儀為台灣行政長官兼警備司令。在接收台灣的過程中,美蔣勾結,巧取豪奪,欺壓人民,激起了台灣人民的強烈不滿,引發了著名的“二二八”武裝起義。這次起義遭到了國民黨軍隊的血腥鎮壓,給台灣人民造成了難以彌合的感情創傷。
二、國民黨政權敗逃台灣
1948年底,人民解放軍的淩厲攻勢,美國政府的“棄蔣換馬”政策,加劇了國民黨內部派係矛盾的激化。12月下旬,桂係將領白崇禧接連兩次通電全國,逼蔣下野。在內外交困之下,國民黨蔣介石政權已處在風雨飄搖之中。盡管蔣介石口中不斷默念“外驚不亂,慎謀能斷”的古訓,卻不得不考慮個人的進退問題。1949年元旦,蔣介石發表“求和”文告,元月21日正式宣布引退,由“副總統”李宗仁出任“代總統”。
蔣介石在下野之前,已感到其政權在大陸難以保住,便對日後的退路,預先作了精心的安排,準備把經營的重點,放在台灣。經濟上,他密令俞鴻鈞將國庫的價值3.7億美元的黃金、白銀和外彙移存台灣;人事上,他任命湯恩伯為京滬杭警備司令部總司令,朱紹良為福州綏靖公署主任,餘漢謀為廣州綏靖公署主任,意在屏障台灣,任命他的心腹陳誠為台灣省主席兼警備司令,兒子蔣經國為國民黨台灣省黨部主任委員,刻意經營台灣。蔣介石選中台灣作為他來日“反共複國”的基地,原因有三:其一,台灣特殊的地理位置,便於避居困守;其二,台灣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相對先進的工業基礎,具備國民黨殘兵敗將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其三,台灣被譽為“永不沉沒的航空母艦”,其重要的軍事戰略地位,有利於同美國繼續合作,爭取外援。
蔣介石下野之後,李宗仁企圖通過國共和談,達到劃江而治和保住國民黨半壁江山的目的。4月20日,國共和談破裂。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迅速突破國民黨號稱“固若金湯”的長江防線,23日,解放南京。從此,國民黨政權在大陸的統治宣告結束。蔣介石在企圖死守上海的陰謀失敗後,於6月初被迫由大陸退居台灣,住進台北草山。窮途末路的國民黨政府先後從南京流亡廣州、重慶、成都,於12月8日,遷往台北。這樣,國民黨對大陸22年的反動統治徹底結束,開始偏安一隅,困守台灣。
蔣介石是一個權力欲極強的人,下野是他的緩兵之計和慣用伎倆。這次下野後的蔣介石,實際上仍以中國國民黨總裁的身分在幕後操縱,在一係列重大戰略問題上處處牽製李宗仁。1949年7月,他以國民黨總裁身分兼任“國民黨非常委員會”主席(李宗仁為副主席),由幕後走到了前台。8月1日,又在台北設立總裁辦公室,強化獨裁統治。這一切都加劇了蔣介石與李宗仁的矛盾。李宗仁深感自己的代“法統”地位終究難以對抗蔣介石的黨統控製,便在11月間與蔣介石分道揚鑣,以赴美就醫名義經香港飛抵美國。1950年初,蔣介石急於複職,向居住在美國的李宗仁發出最後通牒,要他限期返台,否則被認為是放棄“代總統”職權。李宗仁拒不返台。1950年3月1日,蔣介石在台北“複行視事”,恢複了“總統”職權。複職後的蔣介石,還導演了一幕罷免李宗仁的鬧劇。1954年2月,“國民大會”一屆二次會議通過了罷免李宗仁“副總統”職權的彈劾案。
蔣介石退台之初,台灣正處於內外交困、危機重重的境地。經濟方麵,台灣的工農業生產陷入衰退狀態。全島可耕地麵積不到1/3,稻米產量以1938年的138萬噸為最高紀錄,1949年隻達到121萬噸,糧食生產嚴重不足。台灣的工業由於設備破損,原料缺乏,資金不足,技術人員不夠,1948年的工業生產水平僅為1941年的59%。同時,隨同蔣介石來台的軍政人員及其家屬約有100多萬人,致使台灣人口急劇增加,由1946年的624萬人增加到1949年的753.8萬人【苗建寅主編:《中國國民黨史》,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1990年5月版,第469頁。】。在這種情況下,台灣的物資更加匱乏,導致物價暴漲。1947年上漲率為77%,1948年為1144%,至1949年6月已達到1189%【茅家琦:《台灣三十年》,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1月版,第5~6頁。】。整個台灣經濟已瀕臨崩潰。政治方麵,國民黨內部的派別鬥爭依然存在,上層官員普遍充滿了失敗主義情緒,基層組織幾乎完全癱瘓。國民黨血腥鎮壓二二八起義所造成的惡感未消,退台之後又因加重台灣人民的困難和負擔而添新恨。所以,國民黨在台灣的統治基礎極其薄弱。軍事方麵,陸續退台的60多萬國民黨殘兵敗將,成分複雜,士氣底落,戰鬥力極差。陸軍多由保安部隊、流亡學生和裹脅的農民組成,許多單位官多兵少,或有官無兵。空軍有各種型號飛機400多架,但真正能作戰的隻居其半。海軍有各種戰艦50多艘,由於油料不足,維修零件缺乏,真正能投入戰鬥的也不到半數。“外交”方麵,台灣當局更是四麵楚歌,孤立無援。“撤退來台的外國使節,寥若晨星。舉世沒有一個同情台灣的人。”【李元平:《平凡平淡平實的蔣經國先生》,台灣中國出版公司1978年5月版,第14頁。】一向支持國民黨的美國杜魯門政府,這時采取明顯的棄蔣政策。1949年4月,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沒有隨國民黨政府南遷廣州。8月,美國國務院發表《美國與中國的關係》白皮書,表明美國政府對中國內戰結局的無可奈何的心情,同時也宣告了它將對國民黨政權采取“袖手政策”【茅家琦:《台灣三十年》,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1月版,第7頁。】。1950年元月5日,美國總統杜魯門宣稱:“美國此時不想在台灣獲取特別權力或建立軍事基地。美國也不利用武力以幹涉台灣現在局勢”【《中美關係資料彙編》第2輯,世界知識出版社1961年版,第10頁。】。美國對台灣的這種袖手政策,對於倉促退台、立足未穩的蔣介石來說,猶如廣島爆炸的原子彈,使其更加慌恐不安。
三、美蔣協防與國民黨的改造
在美國對台灣當局采取袖手政策前後,華盛頓的決策人、獻策人中也曾提出過一些試圖與中國共產黨接觸對話的設想,但是美國政府最終否定了這種現實主義的意向。1950年2月14日《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簽訂,對美國產生了重大衝擊。美國以為,中蘇結盟已造成了蘇聯在亞洲的擴張,構成了對美國在亞洲戰略利益的威脅;要遏製蘇聯在亞洲的擴張,台灣就是對抗中國大陸的理想堡壘。這是美國製定對台政策的出發點。朝鮮戰爭的爆發,給美國進一步改變對台政策提供了借口。1950年6月27日,美國總統杜魯門發表聲明:“鑒於共產黨軍隊占領台灣,將直接威脅到太平洋地區的安全,並威脅到在該地區履行合法而必要之行動的美國部隊”,“因此,我已命令第七艦隊阻止對台灣的任何進攻,並且相應要求台灣的中國政府停止一切敵對大陸的海空活動”【《中美關係資料和文件選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12月版,第237~240頁。】。美國總統的這一聲明,從表麵上看,既抵製人民解放軍解放台灣,支持蔣介石盤踞台灣,又阻止蔣介石退台軍隊向大陸竄犯,它似乎是一個中立的政策。實際上,國民黨敗軍退守台灣,驚魂未定,自身難保,根本無力反攻大陸。因此,美國政府這樣做的目的,就是企圖阻止人民解放軍渡海作戰,庇護蔣介石,長期霸占台灣。
美國對台政策的驟變,給台灣蔣介石政權帶來了一線生機。杜氏聲明發表後,美國第七艦隊8艘船艦進入台灣海峽,開始巡弋。7月28日,美國空軍第十三航空隊在台灣成立“前進指揮所”。1951年初,美國為了長期控製台灣,以調整指揮權的名義(1951年3月13日,美國國防部決定,今後美國協防台灣的責任,由李奇微的駐日遠東統帥部移交給雷德福的駐檀香山太平洋艦隊總部),把侵占台灣同朝鮮戰爭區分開來。這就把美國協防台灣的政策從臨時變成了無限期【茅家琦:《台灣三十年》,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1月版,第51頁。】。5月中旬,美國官員表示:“我們承認中國國民政府,不管在它管轄下的土地是如何狹小,台灣將繼續獲得美國的重要援助及協助。”【宋文明:《美國對華政策(1949~1960)》,台北1960年版,第115頁。】隨後美國軍事顧問團在台灣成立,美國對台軍事與經濟援助也予以恢複。
1953年,艾森豪威爾擔任美國總統後,美台關係進入了“蜜月”時期。美國企圖利用台灣問題給中國大陸政權施加壓力,故采取了“放蔣出籠”政策,恢複台灣軍隊對大陸的行動自由,並正式任命蘭金為駐台“大使”。台灣當局也乘機想與美國結盟,使偏安孤島的政權長期得到美國的保護,並企圖借美國的力量反攻大陸。這時,蔣介石把維持與發展同美國的關係,看作其集團賴以繼續生存下去的惟一出路。8月20日,美國和台灣的海空軍在台灣海峽舉行首次聯合演習,向全世界表明了美台關係的“密切”。1954年12月2日,美台雙方簽訂了《共同防禦條約》,從而把台灣正式納入了美國西太平洋軍事聯盟防禦體係之中,蔣介石打上了美國的保護傘。但美國從自身利益出發,在該條約的適用範圍(主張不包括遠離台灣的金門、馬祖諸島)和使用武力(蔣的任何重大軍事行動須經美國同意)方麵對蔣介石予以限製。1955年1月28日,美國國會通過了“台灣決議案”。美國總統的解釋是“為了不損害自由中國的士氣及斷絕他們的希望,美國決心協防金門、馬祖,以鞏固台澎地位。”從而徹底解決了美台雙方《共同防禦條約》的“適用範圍”問題。在協調使用武力方麵,美國擔心蔣介石貿然的軍事行動會把美國再度拖入中國內戰的泥潭,其意圖是隻給蔣介石保護之盾,而不給動武之矛。1958年8月台海再度出現危機,10月美台發表《聯合公報》,美國隻同意台灣采取軍事守勢和政治攻勢。台灣當局聲明,統一中國的主要途徑是實行孫中山先生之三民主義而非憑借武力【靳德行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史》,河南大學出版社1993年修訂版,第313頁。】。從此蔣介石把反攻大陸“改為”“光複大陸”,將主要精力用於經營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