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加快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1992~2000) 第三節從容邁向二十一世紀(3 / 3)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政府同樣不承認上述不平等條約,指出澳門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條件成熟時,中國將收回澳門主權。

1979年2月,中葡正式建立外交關係時,葡萄牙就承認澳門是中國領土,應在適當時候,由兩國協商解決遺留問題。1984年12月20日,在中英簽署《聯合聲明》的第二天,澳門總督高斯達將軍發表談話,表示隻要雙方認為時機成熟,澳門問題可以隨時解決。

1985年5月,葡萄牙總統埃亞內斯應邀訪華,就澳門問題同中國政府進行友好磋商。1986年6月,中葡雙方在北京開始了解決澳門問題的談判。1987年4月13日,葡萄牙總理席爾瓦與中國國務院總理李鵬在北京簽署了關於澳門問題的《聯合聲明》,規定1999年12月20日中國恢複對澳門行使主權。從此澳門進入過渡時期。1993年3月,八屆人大一次會議審議通過了《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成為澳門實行一國兩製、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法律保證。

1989年政治風波後,西方國家聯合對中國實行製裁,英國也在香港平穩過渡問題上設置障礙,與中方對抗。中英原來商定,在過渡時期,要保持香港現行體製的穩定,香港最後一屆立法局的選舉應與基本法相銜接,從而使港英最後一屆立法局議員過渡為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一屆立法會議員,實現香港政權的順利交接。但是,1992年7月,英國保守黨主席克裏斯托弗·帕藤就任港英第28任總督後,打著“擴大民主”的旗號,提出了改變香港現行體製和立法局、市政局等選舉辦法的“政製改革方案”,企圖把親英反華分子扶上台。在英國首相梅傑的支持下,港英立法局不顧中方反對,於1994年6月30日通過了彭定康的“政改方案”,拆毀了香港政製與基本法相銜接的軌道。於是,中方不得不另起爐灶,並宣布港英立法局、市政局等於1997年6月30日終止職權。

1996年1月26日,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在北京成立,由56名內地委員和94名香港委員組成,外交部部長錢其琛為主任委員。12月,在籌委會主持下,新成立的推選委員會選舉成立了由60名議員組成的臨時立法會,選舉董建華為第一任行政長官。此後,籌委會還就香港政權的交接作了安排。

1997年6月30日,國家軍委主席江澤民發布解放軍由深圳進駐香港的命令。當天午夜,中英兩國香港政權交接儀式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國務院總理李鵬、英國查爾斯王子、首相布萊爾等參加交接儀式。這是中國領導人第一次踏上香港土地。

英國查爾斯王子講話,表示香港從此交還中國。雙方護旗隊舉行了象征香港交接的降旗(英國國旗)、升旗(中國國旗)的儀式,江澤民宣告中國對香港恢複行使主權。儀式結束後,查爾斯王子率領英國代表團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顛民主”號皇家遊輪,在茫茫夜色中離港歸國,一個時代結束了。

7月1日淩晨,香港特別行政區舉行成立儀式,江澤民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現在成立,董建華等行政區官員宣誓就職。李鵬宣布《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開始實施,香港進入了一個新紀元。

1998年4月26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宣布成立澳門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籌委會由60名澳門委員和40名內地委員組成,國務院副總理錢其琛為主任委員。籌委會製定了第一屆立法會的產生辦法,推選委員會選舉澳門銀行公會主席何厚鏵為首任行政長官,澳門交接準備工作順利進行。

1999年12月19日,國家軍委主席江澤民發布解放軍由珠海進駐澳門的命令。當天午夜,中葡兩國在澳門文化中心花園館舉行澳門政權交接儀式,國家主席江澤民、國務院總理朱基,葡萄牙總統桑帕約、總理古特雷斯等參加,江澤民宣告中國對澳門恢複行使主權。

12月20日淩晨,澳門特別行政區成立儀式在澳門綜藝館舉行。江澤民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現在成立,第一任行政長官何厚鏵等行政區官員宣誓就職,朱基宣布《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開始實施。澳門回到祖國懷抱,揭開了澳門曆史新的一頁。

香港、澳門的回歸,洗刷了中華民族100多年的恥辱,徹底結束了殖民主義在中國的曆史,極大地促進了祖國的統一大業。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的成立,再次證明“和平統一,一國兩製”方針的正確,並為我國解決台灣問題發揮了示範作用。

五、中共自身建設的新工程

1989年以來,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對中共自身建設的認識提高到了新的戰略高度。1993年,在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72周年座談會上,江澤民深刻論述了黨的建設的重要意義。他指出,在中國,要集中力量把經濟搞上去,關鍵在黨;要深化改革,創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關鍵在黨;要堅持兩手抓,搞好兩個文明建設,關鍵在黨;要保持社會政治穩定,實現國家長治久安,關鍵也在黨。他強調指出,黨的領導、黨的建設是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證,越是改革開放、發展經濟,越要加強黨的建設,抓好黨的建設。

1994年9月25日至28日,中共十四屆四中全會在北京召開。會議集中討論了進一步加強黨的建設問題,通過了《關於加強黨的建設幾個重大問題的決定》。因為1939年10月毛澤東曾將民主革命時期黨的建設稱為“偉大的工程”【《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02頁。】,所以全會根據黨內存在的問題,決定進行黨自身建設的新的偉大工程。

黨自身建設的新工程的目標是要把黨建設成為用鄧小平理論武裝起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完全鞏固,能夠經受住各種風險、始終走在時代前列、領導全國人民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全黨要按照這一目標,從思想上、組織上、作風上全麵加強黨的建設,不斷提高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不斷增強拒腐防變的能力,以新的麵貌和更強大的戰鬥力,帶領人民完成中華民族全麵振興,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曆史任務。

《決定》指出,加強黨的思想建設,最根本的是用鄧小平理論武裝全黨,充分發揮黨的思想政治優勢,保持黨的無產階級先鋒隊的性質。鄧小平理論是當代共產黨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是認識社會主義,鞏固、建設、發展社會主義的指路明燈,因此,用鄧小平理論武裝全黨是新的偉大工程的靈魂。

加強黨的作風建設的主要內容是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努力抓好黨風廉政建設。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共產黨人無產階級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集中體現。

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和作風建設是相輔相成的整體。全會把黨的組織建設提高到突出的地位。《決定》指出要從三方麵加強黨的組織建設:一是堅持和健全民主集中製,加強黨內監督,嚴肅黨的紀律;二是加強和改進黨的基層組織建設,以貫徹中央方針,提高素質,增強黨性為目標;三是大力培養和選拔德才兼備的領導幹部。這些幹部不僅要成為有知識、懂業務、勝任本職工作的內行,而且要努力成為忠誠於馬克思主義、堅持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會治黨治國的政治家。

十四屆四中全會的《決定》是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開創的,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繼續進行的黨的建設正確經驗的總結,是跨世紀的黨的建設的綱領性文件。

為了落實《決定》精神,中共中央在10月召開了全國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工作會議,提出要把全國80多萬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好,把9億農民團結在黨的周圍。11月,中央發出《關於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的通知》。為了發揚黨內民主,健全黨內生活,保障黨員權利的正常行使,1995年1月,中央印發了《黨員權利保障條例(試行)》。為了規範黨政領導幹部的選拔任用製度,推進幹部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和專業化,2月,中央印發《黨政領導幹部選拔任用工作暫行條例》。此後,中央還於9月印發了黨的《黨校工作暫行條例》。1996年3月印發了黨的《普通高校基層組織工作條例》。1997年2月印發了黨的《紀律處分條例》。1998年3月印發了黨的《黨和國家機關基層組織工作條例》。1999年3月印發了黨的《農村基層工作條例》。1996年6月,江澤民在紀念黨成立75周年座談會上,作了題為《努力建設高素質的幹部隊伍》的講話,中央也決定對全國幹部進行教育培訓,並製定了《1996~2000年全國幹部教育培訓規劃》。為黨內立規建製的這些措施,有力保障了黨的建設各項任務的貫徹和落實。

1995年9月,江澤民在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上,強調領導幹部一定要講政治,包括政治方向、政治觀點、政治紀律、政治鑒別力、政治敏銳性。11月,江澤民在視察北京工作時,根據幹部隊伍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指出在對幹部教育當中,要強調講學習,講政治,講正氣,全國都應這樣做。1996年10月,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在通過精神文明建設的決議時,決定對縣以上領導幹部進行以講學習、講政治、講正氣為主要內容的黨性黨風教育。黨的十五大再次強調了“三講”教育的重要性。

1998年6月,中央發出《關於全黨深入學習鄧小平理論的通知》,7月又召開學習鄧小平理論工作會議,強調講學習的主要內容就是學習鄧小平理論,並對“三講”教育提出明確要求。

“三講”教育是黨麵向新世紀加強自身建設的重大舉措。1998年11月21日,中央作出《關於在縣級以上黨政領導班子、領導幹部中深入開展以“講學習、講政治、講正氣”為主要內容的黨性黨風教育的意見》。12月5日,中央召開電視電話會議,胡錦濤對“三講”教育進行了動員部署。

1999年1月,中央領導率先垂範,進行“三講”活動。他們以自學為主、以個人講為主、以自我批評為主,總結經驗教訓,加強改進工作。此後,江澤民到廣東高州市、李鵬到江蘇張家港、朱基到河北豐南縣、李瑞環到浙江餘姚縣、胡錦濤到四川什邡縣、尉建行到遼寧北寧縣、李嵐清到陝西涇陽縣,動員指導“三講”工作。

1999年3月19日,中央召開全國“三講”教育工作會議,使“三講”教育在全國鋪開。

“三講”教育總的要求,是推動縣級以上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深入學習鄧小平理論和黨的十五大精神,提高政治素質,加強黨性修養,端正思想作風,增強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改造主觀世界的自覺性。要努力做到思想上有明顯提高,政治上有明顯進步,作風上有明顯轉變,紀律上有明顯增強。“三講”教育的原則是,立足學習提高,推動當前工作;充分發揚黨內民主,堅持群眾路線,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進行積極健康的思想鬥爭。“三講”教育采取自上而下,分級分批進行的方法,其大體步驟分為思想發動,學習提高;自我剖析,聽取意見;交流思想,開展批評;認真整頓,鞏固成果。

到2000年9月,全國縣以上機關幹部“三講”教育基本告一段落。從10月開始進入總結提高、深入整頓階段,中央要求各地認真做好“回頭看”的工作。12月16日,全國“三講”教育工作總結會議在北京召開,胡錦濤總結了“三講”教育的成果,認為“三講”教育探索了一條不搞政治運動,妥善解決黨內問題,提高幹部素質的新路子,積累了和平時期黨的建設的重要經驗。至此,“三講”教育宣告結束。

曆時兩年的“三講”教育,雖然不能解決黨內存在的所有問題,但使領導幹部普遍接受了一次鄧小平理論的教育,普遍接受了一次嚴格的黨內生活的考驗,提高了領導能力和領導水平,在思想、政治、作風、紀律方麵都有明顯進步。

在“三講”教育中,江澤民又提出了“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2000年2月24日,江澤民在出席廣東省茂名市和高州市“三講”教育會議之後,在廣州主持召開了黨建工作座談會,他指出:“總結我們黨70多年的曆史,可以得出一個重要的結論,這就是,我們黨所以贏得人民的擁護,是因為我們黨作為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在革命、建設、改革的各個曆史時期,總是代表著中國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著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著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日報》2000年2月25日。】。他要求深入思考新時期如何更好地貫徹“三個代表”的問題。

5月14日,江澤民又在上海主持召開黨建工作座談會,指出,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們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按照“三個代表”的要求抓黨的建設,同黨建新工程的總目標是一致的,全黨都要用“三個代表”來指導自己的思想和行動,牢記“三個代表”的要求,把“三個代表”貫徹到實際工作中去。在“三講”教育即將結束時,11月30日,中央辦公廳發出《關於在農村開展“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習教育活動的意見》,決定用兩年左右的時間,在全國縣(市)部門、鄉鎮、村領導班子和基層幹部中,開展“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學習教育活動。12月3日,全國農村“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習教育工作會議在成都召開,胡錦濤作了動員講話,“三個代表”的學習教育繼“三講”教育之後,又在全國展開。

2001年7月1日,中共中央在北京隆重舉行慶祝建黨80周年大會,江澤民發表重要講話,係統總結了黨80年的光輝曆程和基本經驗,全麵闡述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學內涵和指導意義。

江澤民指出,我們黨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就是黨的理論、路線、綱領、方針、政策和各項工作,必須努力符合生產力發展的規律,體現不斷推動社會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的要求,尤其要體現推進先進生產力發展的要求,通過發展生產力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我們黨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就是黨的理論、路線、綱領、方針、政策和各項工作,必須努力體現發展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的要求,促進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不斷提高,為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我們黨要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黨的理論、路線、綱領、方針、政策和各項工作,必須堅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歸宿,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在社會不斷發展進步的基礎上,使人民群眾不斷獲得切實的經濟、政治、文化利益。“三個代表”是相互聯係,相互促進的統一的整體。【《人民日報》2001年7月2日。】

“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是新時期黨的建設所取得的重大理論成果,它既是對建黨80年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也是麵向21世紀加強黨的建設的指導綱領。它回答了21世紀建設一個什麼樣的黨和怎樣建設黨的問題,回答了如何不斷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如何不斷增強拒腐防變和抵禦風險能力這兩大黨建課題。按照“三個代表”的要求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就能使黨永葆先進性、戰鬥力和創造精神,使黨在21世紀取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更大勝利。

為了落實“三個代表”的精神,2001年9月24日至26日,中共中央召開十五屆六中全會,通過了《關於加強和改進黨的作風建設的決定》。在加強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的同時,《決定》特別強調要加強黨的作風建設,要集中解決黨的思想作風、學風、工作作風、領導作風和幹部生活作風中的突出問題,實現黨風的根本好轉。十五屆六中全會的決定,是在我國步入小康社會,在新世紀的征途中,按照“三個代表”的思想,圍繞黨的建設的兩個曆史課題,全麵推進黨的建設的指導性文件。

六、獨立自主和平外交的重大成就

90年代初期,我國衝破了西方國家的聯合壓力,經受住了蘇聯東歐劇變的衝擊,堅持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以維護我國的獨立和主權,促進世界的和平與發展為目標,展開了全方位外交,取得了重大成就。到1998年底,與我國建交的國家達163個,我國與世界上22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了經濟貿易等方麵的往來和合作。

打破西方國家的聯合製裁。1989年政治風波後,西方國家聯合行動,采取中止對華高層接觸和延緩對華貸款等政治經濟的措施以製裁中國。我國則采取首先鞏固同社會主義陣營的關係,然後突破日本、打通歐洲、孤立美國,最終打破西方國家對我製裁的策略。1990年3月,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訪問朝鮮,鞏固中朝傳統友誼。1990年,中國同蒙古、老撾的關係實現正常化。1990年國務院總理李鵬,1991年5月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先後訪問蘇聯,進一步發展與蘇聯的友好關係。1991年11月,越南共產黨中央總書記、越南部長會議主席武文傑對我國進行正式訪問,標誌著中越關係實現了正常化。

1991年,日本首相、英國首相、意大利總理先後訪華,恢複與中國的關係。1992年4月,江澤民訪問日本,日本恢複了對中國的日元貸款。此後日本明仁天皇和皇後訪問中國。中日關係的改善,突破了西方國家對我國的封鎖。

在蘇聯東歐劇變的重要時刻,國務院總理李鵬於1992年1月至2月,先後對意大利、瑞士、葡萄牙和西班牙進行正式訪問。其間出席了在瑞士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年會開幕式和聯合國安理會首腦會議,大多數西方國家恢複了對華經濟援助和貸款。由此,我國突破了西方的“孤立”政策,“打通了與西方的通道”。1992年,德國總理科爾訪華,一次就與中國簽訂了總額為29.27億美元的合作項目,西方國家對華投資開始增長。

1991年11月,美國國務卿貝克訪問中國,與中國外長錢其琛會談。此後美國取消了對華部分製裁。1993年11月,國家主席江澤民前往美國西雅圖參加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第一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時,同美國新任總統克林頓舉行會晤。這是兩國元首自1989年以來的首次會晤,從而基本上打破了西方國家的製裁和封鎖。此後,我國全方位展開外交工作。

發展睦鄰友好關係。90年代以來,我國同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關係處於建國以來最好的時期。1992年後,中國和俄羅斯兩國元首先後舉行七次最高會晤,使中俄關係迅速升溫。1996年4月下旬,俄羅斯總統葉利欽訪華,與江澤民在北京簽署了《中俄聯合聲明》,宣布兩國“決心發展平等信任的,麵向21世紀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標誌著中俄友好關係進入“全麵發展的新時期”【《人民日報》1996年4月26日。】。1997年4月,江澤民訪問俄羅斯,與葉利欽簽署了《中俄關於世界多極化和建立國際新秩序的聯合聲明》。2000年7月,俄羅斯新任總統普京訪問中國,與江澤民簽署了《北京宣言》,認為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完全符合兩國人民的利益,並規劃了新世紀中俄關係總體發展的藍圖。2001年7月,江澤民回訪俄羅斯,與普京簽定了《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此外,中俄兩國的經貿合作,軍事交往也不斷加強,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不斷充實和深化。

1996年4月葉利欽訪華期間,中國、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國元首在上海共同簽署了《關於在邊境地區加強軍事領域信任的協定》,上海五國組織開始形成。翌年4月,五國元首又在莫斯科簽署了《關於在邊境地區相互裁減軍事力量的協定》。到2000年,五國元首先後舉行了五次會議,就構築麵向21世紀的睦鄰友好與和平合作關係達成共識。2001年6月,由於烏茲別克斯坦的申請加入,“上海五國組織”更名為“上海合作組織”。

中國本著“以史為鑒,麵向未來”的原則,維護和發展同日本的關係。1997年11月,國務院總理李鵬對日本進行了正式友好訪問,與日本首相橋本龍太郎舉行會談,這是中國政府首腦八年來對日本的首次訪問。1998年11月,國家主席江澤民進行了我國元首有史以來對日本的首次國事訪問。江澤民與日本首相小淵惠三舉行會談,並發表了《中日聯合宣言》,宣布雙方本著“以史為鑒,麵向未來”的精神,致力於和平與發展的友好合作夥伴關係。但是,由於日本國內極右勢力的影響,日本首相參拜靖國神社,日本政府不斷篡改曆史教科書,對侵略曆史不能深刻反省,因而又嚴重破壞了中日友好合作夥伴關係的正常發展。

90年代,中國多次向朝鮮人民提供無償援助,幫助其度過難關,加強了中朝傳統友誼。2000年,朝鮮勞動黨總書記、國防委員會委員長金正日對我國進行了成功訪問。2001年9月,江澤民又回訪朝鮮,兩國關係進一步加強。1992年,我國與韓國建立了外交關係,我國在朝鮮半島四方會談中發揮了建設性的作用。

為了發展同東盟的睦鄰互信關係,1996年7月,我國成為東盟正式對話國。1997年2月,中國—東盟聯合委員會在北京舉行了首次會議。12月,江澤民出席中國—東盟首腦非正式會晤,提出與東盟建立麵向21世紀的睦鄰互信夥伴關係,得到東盟各國的讚成。

發展同發展中國家的團結與合作關係。1994年4月,國務院總理李鵬在訪問烏茲別克斯坦時,闡述了中國發展同中亞關係的政策。7月,國務院副總理兼外長錢其琛在愛沙尼亞,闡述了中國對獨聯體和波羅的海國家的友好政策。同月,李鵬在訪問羅馬尼亞時,強調發展同東歐國家的傳統友誼。1995年10月,國務院總理李鵬出訪墨西哥,發表了題為《中國經濟發展與中拉關係》的演講,提出了發展中國與拉丁美洲關係的五項原則。1996年5月,國家主席江澤民訪問非洲六國,應非洲統一組織的邀請,作了《為中非友好創立新的裏程碑》的演講,提出了鞏固和發展麵向21世紀的長期穩定、全麵合作的中非關係的主張。2000年10月,在非洲國家提議下,中國倡導舉辦的“中非合作論壇——北京2000年部長級論壇”在北京召開,通過了《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宣言》,確立了麵向未來,建立中非長期穩定、平等互利的新型夥伴關係。

發展同西方國家的關係。1993年11月,中美首腦西雅圖會晤後,美國政府仍在人權問題上對中國施加壓力。1995年5月,克林頓批準李登輝訪美,使中美關係陷入危機。但中國從維護中美關係的大局出發,決定主動恢複與美國的高層往來。1995年10月,江澤民利用出席聯合國50周年慶典的機會,與克林頓舉行了正式會晤,美方重申了持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的原則承諾。

1997年10月至11月,江澤民對美國進行國事訪問,這是1985年李先念主席訪美之後,中國國家元首的首次訪問。江澤民與克林頓在白宮會談後,發表了《中美聯合聲明》,決定共同致力於建設麵向21世紀的建設性戰略夥伴關係。1998年6月至7月,克林頓訪問中國,公開重申美國不支持台灣獨立,不支持“一中一台”或“兩個中國”,不支持台灣加入任何由主權國家才能加入的國際組織的立場。中美國家元首實現互訪,標誌著兩國關係的好轉。1999年4月,國務院總理朱基應邀對美國和加拿大進行了正式訪問。

然而,由於5月9日美國悍然使用導彈襲擊我駐南使館,以及7月9日李登輝“兩國論”的出籠,又使中美關係蒙上陰影。9月,國家主席江澤民應邀訪問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他在新西蘭奧克蘭同前來參加亞太經合組織第七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的克林頓舉行了正式會晤,克林頓表示他十分希望促使中美關係在一係列廣泛領域裏回到正常的軌道上來,並支持中國盡早加入世貿組織。這一年11月,美國與中國迅速達成了已經經過13年談判的關於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雙邊協議,為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掃清了最大的障礙,中美關係也回到正常軌道。

但是,2001年1月,美國新任總統布什上台後,中美之間出現了一係列摩擦,先後發生了中美撞機、美國對台軍售、布什發表協防台灣言論、美國允許陳水扁過境訪問等事件。布什改變了克林頓政府確立的與中國建立“戰略夥伴關係”的目標,而代之以“戰略競爭對手關係”,對中國采取強硬態度,使中美關係急劇下降,進入了新一輪起伏期。

在處理撞機事件中,布什政府認識到了中美關係的重要性。2001年7月,美國在中國申奧問題上采取中立、延長對華正常貿易關係、美國國務卿鮑威爾來華訪問,以和解兩國關係。10月,中國在上海成功舉辦了亞太經合組織(APEC)第九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布什前來參加並對中國進行訪問,與江澤民、朱基等舉行會談,中美關係又朝著友好合作的方向發展。

1993年後,歐盟各成員國開始調整對華政策,西班牙、奧地利、德國、法國、葡萄牙、芬蘭等國首腦相繼訪華,歐洲企業也陸續進入中國市場,中歐在科技、教育、文化領域廣泛合作。1994年9月,江澤民訪問法國,提出發展中國與西歐之間麵向21世紀的、長期穩定的友好合作關係。同年年底,歐盟決定解除1989年對華實施的製裁,中歐關係實現了正常化。1995年歐盟通過了《中歐關係長期政策》。1998年3月至4月,朱基總理訪問英國,與英國首相布萊爾發表了聯合聲明,決定發展全麵的中英夥伴關係,並成立中英論壇。在英國,朱基還參加了第二屆亞歐會議,會晤了歐盟領導人,使中歐合作關係不斷加強。

積極參加多邊領域外交活動。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積極參加多邊領域的外交活動,為維護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正當權益,推動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建立發揮著巨大作用。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國為維護世界與地區的和平與穩定發揮了獨特的建設性作用。1995年10月,應聯合國秘書長加利的邀請,江澤民出席聯合國50周年特別紀念會議,向聯合國贈送了“世紀寶鼎”。作為亞太經合組織的成員,中國為推動區域合作的健康發展做出了積極的努力。此外,我國還承辦了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各國議會聯盟第96次會議、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年會等大型國際會議。2000年9月,應聯合國秘書長安南邀請,江澤民前往紐約參加聯合國千年首腦會議。在中國倡議下,五大常任理事國首腦舉行了聯合國成立以來的首次首腦會晤,加強了五大國在國際安全領域的核心作用。2001年7月13日,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在莫斯科宣布,中國北京贏得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2008年)的舉辦權。11月11日世貿組織總幹事穆爾在卡塔爾多哈宣布,12月11日中國成為世貿組織正式成員。申奧和入世的成功,說明中國在國際事務中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一個日益強大的中國是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促進人類社會發展的強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