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加快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1992~2000) 第二節建立新體製的改革舉措(3 / 3)

1994年12月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關於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若幹意見》,以推動科普工作群眾化、社會化、經常化。1995年5月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關於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第一次明確提出了科教興國的戰略。所謂科教興國,是指全麵落實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堅持教育為本,把科技和教育擺在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增加國家的科技實力及科學技術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把經濟建設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加快實現國家的繁榮昌盛。5月26日至30日,黨中央、國務院召開全國科學技術大會,全麵貫徹上述決定。這次大會是繼1956年黨中央發出“向科學進軍”並製定第一個全國科技發展規劃、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解決政治上撥亂反正問題、1985年關於科技體製改革的決定確定“麵向、依靠”的方針之後,重點解決“轉移、轉化”問題的大會,是我國科技發展史上又一個裏程碑。9月,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又指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促進科技、教育、經濟緊密結合,提高國民素質,培養跨世紀的優秀人才。

1996年3月,在全國人大通過的《“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中,對優先發展教育提出了具體目標:到2000年全國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肓;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改善高等教育結構,重點提高本科教育質量,適度擴大專科教育規模,分期分批實施“211工程”;加快教育體製改革,形成政府辦學和社會各界參與辦學的新體製;實行中央和省兩級管理、以省為主的管理體製;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3月28日,江澤民在國家教委召開的上海、西安、西南、北方交通大學負責人座談會上發表講話,指出教育工作必須解決兩個重要問題,一是教育要全麵適應現代化建設對名類人才的需要,二是要全麵提高辦學的質量和效益。

在《“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公布後,1996年10月,國務院作出了《關於“九五”期間深化科技體製改革的決定》,要求在麵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主戰場、發展高技術和建立高技術產業、加強基礎性研究三個層次上進行科技體製改革,按照“穩住一頭,放開一片”的原則,加強基礎性研究、應用研究、高技術研究和重大科技改關活動。

1996年3月18日,國家成立了科技領導小組,國務院總理李鵬兼任組長。1998年3月新一屆政府組成後,成立了科教工作領導小組,國務院總理朱基又兼組長。新一屆政府把科教興國作為最大任務,全麵實施科教興國戰略。

對一個人口眾多、資源相對短缺的發展中國家來講,在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過程中,既要重視科技的創新和進步,又要注意人口、資源、環境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避免因人口膨脹、資源過度開發和環境惡化而阻滯經濟、社會的發展。

90年代以來,國際社會就環境保護和經濟良性發展進行探索,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戰略。1992年6月,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把可持續發展作為未來共同的發展戰略,得到了包括中國在內的各國政府的普遍讚同。1992年8月,我國政府提出了中國環境與發展應采取的十大對策,明確指出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是當代中國的必然選擇。1994年3月25日,國務院討論通過了《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提出了我國可持續發展的總體戰略、對策以及行動方案。

此後,中央成立了專門領導小組,加強了可持續發展的規劃和立法,開展了大張旗鼓的宣傳教育活動。到1996年,我國各級環境保護機構達8000多個,工作人員95562人,建立國家自然保護區106處,各類森林公園780餘處。以海河、運河、淮河、巢湖、滇池、太湖“三河三湖”為重點的汙染防治工作,城市環保、工業汙染防治、農村退耕還林還草、大江大河源頭的治理等工作相繼展開。

1998年3月15日,江澤民主持召開中央計劃生育和環境保護工作座談會,他指出,計劃生育和環境保護都是我們必須長期堅持的基本國策,要把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結合起來全盤考慮,統籌安排,努力控製人口增長,合理利用資源,切實保護好環境,確保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麵進步。3月16日至18日,全國計劃生育工作會議召開,提出到2000年我國人口總數控製在13億以內,2010年人口總數控製在14億以內的目標。

1999年3月13日,中共中央召開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江澤民指出,促進我國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在保持經濟增長的同時,控製人口增長,保護自然資源,保護良好的生態環境,這是根據我國國情和長遠發展戰略而確定的基本國策。他說:人口眾多、資源相對不足、環境汙染已嚴重影響了我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必須從戰略高度認識處理好經濟發展同人口、資源、環境之間關係的重要性,這是關係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大事,必須常抓不懈。

實施依法治國方略和科教興國、可持續發展戰略,是黨和政府在我國現代化建設進入新階段的正確決策,是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保障,為我國在21世紀初期持續、快速、健康地發展奠定了政策基礎。

五、加強思想宣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設

1992年以來,伴隨著經濟過熱,秩序混亂的現象,社會生活中存在著價值標準錯亂、道德水準下降、假冒偽劣眾多、社會治安惡化、腐敗醜惡現象泛濫等問題,全國人民對此深惡痛絕。麵對這種狀況,黨和政府一再強調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不斷加大思想宣傳工作、精神文明建設和反腐敗鬥爭的力度,以期扭轉社會不良風氣,建立有序健康的社會秩序。

學習《鄧小平文選》。1993年3日,中共中央召開十四屆二中全會,江澤民要求各級領導幹部要帶頭學好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武裝全黨,統一全黨和全國人民的思想,指導黨和國家的各項工作。11月2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學習〈鄧小平文選〉第3卷的決定》,並召開學習報告會。此後,《鄧小平文選》第3卷在各地發行,全國形成了學習《鄧小平文選》的熱潮。

12月26日,中共中央召開毛澤東誕辰100周年紀念大會,江澤民在講話中指出,要努力學好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中心內容是學習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

1994年9月,黨的十四屆四中全會進一步決定用3年時間在廣大黨員中組織學習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和黨章。此後,《鄧小平文選》第一、二卷增訂出版,中央又提出把一、二、三卷作為一個整體來學習。按照中央要求,1995年初,中央宣傳部組織編寫了《鄧小平同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學習綱要》,5月10日,經中共中央同意印發全黨全國,作為學習《鄧小平文選》的輔助材料,供廣大黨員、幹部、群眾閱讀。在此前後,圍繞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兩個根本問題,全國各機關、學校、軍隊、企業紛紛展開學習活動,召開研討會、座談會、報告會等,撰寫學習心得、體會和探討性文章,使學習《鄧小平文選》的活動向廣度和深度發展。

1996年12月,中央召開全國第三次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討會,胡錦濤在講話中總結了四年來取得的可喜成績,要求進一步做好對這一理論的學習研究和宣傳工作。

加強宣傳工作。1993年3月17日,江澤民在黨的十四屆二中全會上講話,強調在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形勢下,思想政治工作必須加強,不能放鬆。各級黨委、思想宣傳教育戰線的同誌,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過程中,根據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國家的法律、法規,在重大問題上應該旗幟鮮明,提倡什麼、發揚什麼、反對什麼、限製什麼,不能含含糊糊。市場活動出現和存在的東西,並不都是積極的、健康的、合理的。對於錯誤的、醜惡的東西,必須予以抵製、批判和糾正,不能漠然視之,更不能任其泛濫。11月,江澤民又在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上講話指出,現實生活中確實在滋長著拜金主義、極端個人主義和腐朽的生活方式,以及其他社會醜惡現象,必須同它們作堅決的鬥爭。扶持正氣,克服邪氣,在全社會造成濃厚的健康向上、積極進取的良好風尚。

1994年1月,中共中央宣傳部召開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江澤民在會上提出,我們的宣傳思想工作必須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大力倡導一切有利於發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的思想和精神,堅持真善美,抵製假惡醜。

江澤民的講話,為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此後,中央宣傳部啟動了“五個一”工程【“五個一”工程,即每年一部好的影視作品、一篇好的理論文章、一部好的理論著作、一部好的戲劇、一首好的歌曲。】,社會各界都開展職業道德和社會公德教育,全國湧現出一大批體現時代特色和時代精神的先進典型如孔繁森、徐洪剛、李國安、李素麗、徐虎、王啟民等,引起良好的社會反響。

1996年1月,江澤民在全國宣傳部長會議上講話,對“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作了全麵闡述,指出思想宣傳工作要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把上述四句話進一步貫徹落實到各項工作中去。

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為了振奮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鞏固發展愛國統一戰線,1994年8月23日,中共中央印發了中央宣傳部擬定的《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這是中共中央繼1987年7月《關於加強愛國主義宣傳教育的意見》後,第二次對愛國主義教育作出部署。《綱要》規定愛國主義教育的主要內容包括民族悠久曆史和近現代史教育、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黨的基本路線和建設成就教育、國情教育、民主法製教育、國防安全教育、民族團結教育、和平統一方針的教育。《綱要》強調愛國主義教育的重點是青少年,要求搞好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建設,創造愛國主義教育的社會氛圍,提倡必要的禮儀增強愛國意識,大力宣傳愛國先進典型,加強對愛國主義教育的領導。中央指出,愛國主義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整體素質和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性工程,是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人生觀、價值觀的共同基礎,要求各地高度重視,采取措施,把愛國主義教育落到實處。

此後,各地出版了許多愛國主義的教材,各大中小學普遍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活動,不少博物館、紀念館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影視及報刊等媒體也利用重要節目進行愛國主義的宣傳,黨政機關懸掛國旗、國徽,許多地方張貼了優秀的詩詞、格言。愛國主義教育在全國普遍地開展起來。

進行精神文明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為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創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戰略方針。黨的十四大以後,黨和政府在機關、學校、軍隊、企業、農村等各條戰線不斷加大精神文明建設的力度。1994年1月,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江澤民提出要爭取用兩三年時間,製定出精神文明建設的總體規劃、階段性目標和具體措施,使精神文明建設真正收到實效。

1996年10月,中共中央召開十四屆六中全會,主要議題是討論精神文明建設問題。這是在時隔10年之後,中央全會第二次專題研究精神文明問題,全會作出了第二個精神文明建設的專門決議,即《中共中央關於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幹重要問題的決議》。《決議》指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今後15年的主要目標是:牢固樹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和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的堅定信念;實現以思想道德修養、科學教育水平、民主法製觀念為主要內容的公民素質的顯著提高,以積極健康、豐富多彩、服務人民為主要要求的文化生活質量的顯著提高,以社會風氣、公共秩序、社會環境為主要標誌的城鄉文明程度的顯著提高;在全國形成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協調發展的良好局麵。

精神文明建設包括思想道德建設和科學文化建設兩個方麵。思想道德建設的基本任務是:堅持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建設,引導人們樹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全社會形成團結互助、平等友愛、共同前進的人際關係。思想道德建設體現著精神文明的性質和方向,但要把先進性和廣泛性結合起來,在提倡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思想道德的同時,鼓勵支持一切有利於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思想道德。科學文化建設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更好地為我國現代化建設提供智力支持。

《決議》要求深入持久地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切實增加精神文明建設的投入,加強和改善黨對精神文明建設的領導,按照政治強、業務精、作風正的要求造就一支高素質的建設隊伍。

《關於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幹重要問題的決議》是在市場經濟體製下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的綱領性文件,為我國跨世紀的精神文明建設指明了方向。

加強反腐敗鬥爭。對全黨全國人民來說,最關心的問題之一就是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1993年8月20日至25日,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在北京召開第二次全體會議,專門研究新形勢下的反腐敗鬥爭。中紀委書記尉健行在會上作了《適應新形勢,深入反腐敗,為全麵貫徹黨的基本路線服務》的報告。會議指出反腐敗的任務,一要堅決懲處腐敗分子,二要堅決克服各種消極腐敗現象,包括不正之風。此後,中紀委每年都對反腐敗鬥爭作出部署,國務院也每年召開一次反腐敗工作會議,按照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既靠教育、又靠法製的思路,采取一係列措施,加大了反腐敗力度,取得了一定成果。從1993年到1997年3月,全國各級紀檢、監察機關共立案68.39萬件,結案63.38萬件,給予黨紀政紀處分的63.2萬人,其中縣處級以上2萬餘人,地廳級以上1600餘人。黨的十五大後,中央不斷加大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力度,陳希同、胡長清、成克傑等高官紛紛中箭落馬。與此同時,中央對“三亂”(亂收費、亂攤派、亂集資)和行業不正之風也逐項進行治理,在一定程度上遏製了消極腐敗現象和不正之風的滋長蔓延勢頭。